红楼襄王 第803节
还是那句话,传旨的时候刘召是钦差,眼下他没传旨便是皇家奴才,哪里敢在朱景渊面前摆谱。
“传旨?给谁?”
“金陵布政使贾化,还有您!”
“还有我?旨意上怎么说?”朱景渊好奇问道。
“这……奴才岂敢擅自打开,所以不知旨意内容!”
“不知道?”
朱景渊提高了声音,他其实不太相信刘召的话,但这厮不说他也不好逼迫,毕竟到底怎么回事一会儿便知。
大概一刻钟后,得到消息的贾雨村赶到了行宫,此刻宣旨的陈设已布置就绪。
和朱景渊不同,对于圣旨内有关自己的内容,贾雨村大致已有了猜测。
除了贾雨村,金陵的一众文武高官,接著也都陆续到达现场,虽然圣旨跟他们无关,但这些人也得来聆听旨意。
“有旨,请睿王、金陵布政使贾化,接旨……”
刘召朗声念著,此刻左右“大汉将军”矗立,外加各种礼器仪仗陈列,让这现场极具威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今西夷作乱,海面不靖,地方多事,朝廷不安,我百姓惨遭屠戮,我商旅屡受……”
圣旨前面的内容,主要讲了东南的情况有多严峻,朝廷对此有多重视。
然后,圣旨的关键来了。
“为保东南太平,今升亚中大夫贾化嘉议大夫,加都察院副都御使衔,奉旨巡视、金陵、浙江、福建、广东军备粮饷事,著其务必尽心竭力,不负朕之……”
贾雨村又升官了让众人惊讶,让他兼任四省之巡抚,则直接让现场众人石化了。
就连一旁听旨的朱景渊,都有些怀疑这姓贾的老东西,是不是掌握了皇帝什么把柄,否则岂会短时间内受如此拔擢。
我他妈亲儿子都没这待遇啊……朱景渊心里发苦。
至于贾雨村,因朱景洪提前打过招呼,此刻表现得还算镇定,只是表现得稍微有些激动。
“因海贸不畅,市舶司事务已停,令皇六子渊即刻回京,主持正统大典修撰事宜……”
“钦此!”
因为有贾雨村升官这劲爆消息,导致朱景渊被召回京的这件事,就显得不那么让人惊讶。
但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一会儿,现场的高官们就发现了其中奥秘,许多人瞬间变得脸色难看起来。
贾雨村依靠襄王,这件事有心人都知道。
如今贾雨村升官,而朱景渊被调回京,显然皇帝是为朱景洪扫除障碍,让他可以后顾无忧专心打仗。
这一情况,让在场许多人都很难受,当然最难受的莫过于朱景渊。
此前他以为,老头子对他非常看重,如今他觉得自己太天真,皇帝最看中的还是老十三。
“六爷,接旨吧!”刘召提醒道,已将圣旨递到了朱景渊面前。
这一情况,让贾雨村有些失望,因为他很想接过圣旨,还想拿回去装裱起来。
毕竟这班提拔,在大明朝不多见,值得贾雨村一生珍藏。
“臣……领旨!”朱景渊伸手接过了圣旨,神色平和让人看不出喜怒。
“刘公公,一路辛苦了,先去休息吧!”
“多谢六爷关爱!”刘召勾著腰答道。
“这是应该的,你为朝廷奔走,岂能不好生招待……”
他二人这样说著话,就一路往行宫深处走了去,留在原地的官员们则是面面相觑。
贾雨村升了副都御使,虽然被圣旨限制了职权,只能巡视军备和粮饷事,但毕竟是巡视四省的“巡抚”,按理说在场官员们该向他行礼道贺。
然而现实却是,按察使徐新安直接走了,其他人也只是拱了拱手,然后陆续的离开了。
本来贾雨村心情极好,可被这些人如此轻慢,便让人他整个人都蒙上阴霾。
这些人他都记住了,他发誓后面定要报复回来,方才能消他今日之气。
时间来到晚上,朱景渊的行宫之内,一大群官员和仕绅汇聚。
他们表面是来送别朱景渊,实际却是为了劝他留下。
“殿下,您可不能走……前番因为些小事,襄王就大开杀戒,连杀了那么多贤良官员!”
“您若是走了,谁还能劝得住襄王,我等若是稍有不慎,岂不要遭同样大祸……”
前番朱景洪杀人,乃是就地处决,所以朱景渊没能及时干涉。
可有他在金陵,现场这些人便有主心骨,心里也能稍微安稳一些。
“六爷,您何不上一道章奏,就说海贸并未停歇,市舶司还有差事可做,如此便可留下了……”
“这……”
朱景渊不是没想过,可这种行为终究是抗旨,便让让很是犹豫。
“实在不行,再加一条……就说病了,难以赶路,待好些了再走,情理上也说得通!”
情理上说得通,是在朱景渊身上才成立,其他人敢对皇帝这般阳奉阴违,跟找死基本没区别。
“倒也……不是不行!”朱景渊嘀咕道。
可他转念一想,却又觉得自己该离开,至少不应该待在应天。
毕竟老头子怀疑他会拖后腿,那么他即便真的要干事,也要尽可能把自己摘出去。
躲到应天府外,施以遥控指挥,在朱景渊看来更合适。
听著众人七嘴八舌,朱景渊一时间想到了更多。
于是他便说道:“诸位……奏本我一定写,但我也得遵旨而行,否则岂非不忠不孝!”
“我随走了,可金陵还有忠臣在,你们或可找到商议对策!”
听到这话,便有人问道:“可问谁人?”
“原东宫左春坊大学士,现任金陵按察使徐新安!”
朱景渊的这一手,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借刀杀人”,而徐新安便是那把刀。
事后皇帝追究起来,倒霉的也将是东宫一系,跟老六这是非场外的人毫无关系。
第665章 林家风波
“徐新安为人孤高,只怕未必愿与臣等亲近!”
“是啊……他在按察使的位子上,恨不得把我们全都下狱,岂会愿意帮我们!”
跟著老六的这些人,许多都曾是太子的支持者,这些人因现实利益倒向睿王府,如今那还有脸去找徐新安。
面对众人陈情,朱景渊笑著说道:“此一时彼一时嘛!”
众人还是觉得不靠谱,但其中思维敏捷之人,已经透过表象看清了本质。
“六爷既然说了,我等也只能一试!”
于是这件事就被议定,转眼来到了第二天,朱景渊便在掌班太监刘召陪同下,收拾行装离开了应天。
昨日旨到今日就走,很显然皇帝催得很急,就怕老六在这边搞事情。
这一情况,六月二十朱景洪才知道,此刻他已在杭州已结束检查,正打算率队返回应天。
根据最新的情报,西班牙舰队正在修整,一两个月内应该不会来犯。
西班牙舰队退去到现在已过去一个月,这些人没有派人来谈判,可见这些人已铁了心要开战。
或许这些人在等大明主动求和,然后依著他们的规矩来限制水师,达到其独霸大洋的目的……这是朱景洪的猜测。
他的猜测完全正确,西班牙人就是如此傲慢,完全没把大明的水师放在眼里。
毕竟,他们的水师驰骋于大洋,参与过无数次的战役,经历过炮火和鲜血的考验。
大明的水师,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会开船的步兵,懂个屁的海战。
在朱景洪启程往应天赶时,城内林家发生了一些事。
事情很简单,林家旁支的男丁们,纷纷要求黛玉出面,一起商讨林如海的身后事。
在这些人接连逼迫下,黛玉不得不出面商讨。
哪知这些人一开口就聊家产,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在说,林家的产业得林家人继承,跟她这女娃娃没啥关系。
怪只怪黛玉是女儿身,哪怕她是几岁大的男孩儿,世上也少不了人给她撑腰,毕竟这样能看得到好处。
当然,也怪林如海此前给皇帝办差,在官场上得罪了不少人,虽属清贵却让人另眼相待,以至于外人没有施以援手。
至于贾雨村,这厮倒是有能力且愿意帮忙,可他事情太多四处奔走,根本顾不上林家这档子事。
因为话不投机,黛玉只在厅里待了几分钟,就愤然离席离开了。
林家男丁顿时骚动起来,纷纷指责黛玉不懂规矩,不知礼数。
这些话,黛玉虽未在场,却也从丫头口中得知,这更是让她万分难受,一时间泪水跟溪流一样涌出。
上一篇:当昏君开始炼丹
下一篇:抗战:我用神级选择打造百万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