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第665节
哥本哈根。
阿美琳堡宫仍显得有些简陋。
是的,倒霉的克里斯蒂安堡宫上个月失火焚毁了。好在丹麦王室都安全逃了出来,目前只得将王宫设在了这里。
不过此时阿美琳堡宫却是热闹非凡。
广场上停满了各国代表的马车。数百名外国使团成员相互交谈着,随宫廷官吏走入了王宫大门。
在他们身后,几十面颜色、纹路各不相同的国旗整齐树立在广场正东,在风中缓缓摆动。
是的,今天正是“国际海洋公约组织”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日子。
上午9点,在洛可可风格的大厅中,丹麦摄政王弗雷德里克看着陆续进入会场的各国代表,捏了捏手中的《国际海洋法》初稿,心中激动万分。
他原以为最多也就能来50个国家,没想到最终有81个国家表示愿意加入海洋公约组织!
嗯,主要是神罗邦国。
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为首,加上各种小城邦,来了足足60多个。
意大利除了教皇国之外的所有国家都来了,共10个。
北非的摩洛哥,中东的奥斯曼,高加索的格鲁吉亚,甚至连加勒比海的圣多明戈共和国、牙买加共和国都来了。
总之,场面非常宏伟。
唯一让弗雷德里克有些遗憾的,就是美国人没派人来参加。
很快,悠扬的音乐声停下,弗雷德里克昂首挺胸地来到大厅正前方,向台下众人微微欠身,高声道:“欢迎各位来到哥本哈根!
“今天是一个值得全世界铭记的时刻,伟大的‘国际海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了。”
各国代表立刻报以掌声,却见丹麦摄政王突然向最前排展手:“现在,有请尊敬的塔列朗大主教为我们致会议开幕辞。”
部分代表略感疑惑,但绝大多数人却都望向了法国外交部长,掌声更加热烈了。
是的,丹麦虽然是东道主,但人们都清楚,法国才是真正的“主家”。
塔列朗拄着手杖来到台前,先是盛赞了一番罗马时代“海洋是世间共有之物”的伟大精神,又痛斥某些强盗国家将共有之物当做自己后院,肆意践踏其他国家的贸易权,甚至公开抢劫。
台下顿时一片附和声和掌声。
反正英国人不在这儿,当然是要好好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了——这里超过四成的国家都被英国人“霸凌”过。另六成是内陆国家,没有海岸线。
塔列朗随即讲述了法国王太子本着主持公平的精神,和弗雷德里克殿下一起发起了海洋公约组织的事情。
再次掌声雷动。
最后,法国人从弗雷德里克手中接过一册《国际海洋法》,高举过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创造历史!”
头两天,各国代表一起商定了国际海洋公约组织的框架。
比如总部放在哥本哈根,成立“国际海洋法庭”,以及“理事会”。
海洋法庭负责审理违反海洋法的案件。法官由所有成员国投票选出。
而“理事会”负责监督海洋法庭运作,以及处理公约组织的日常事务。共有7个席位,由所有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两年,到期轮换。
从第三天开始,进入各国针对《国际海洋法》进行投票的关键环节。
实际上,真正有话语权的也就法、俄、西、奥、丹麦、瑞典这几个国家。
就连奥斯曼都没什么发言权——欧洲人始终没有真正把土鸡放在眼里过。
至于意大利那几个具有海洋贸易影响力的国家,则都紧跟法国。
塔列朗高声道:“第一条,海洋属于全人类,任何国家无权占有……
“在所有公海海域,所有国家一律享有航行、扑鱼、打捞的自由,任何国家不得干涉……”
掌声。
所有成员国一致通过。
塔列朗继续道:“第二条,各国领海是指,沿海岸线向外10海里的区域。各国在领海享有完全自主权,不经允许,其他国家不得擅自驶入……”
他话音刚落,便听俄国外交大臣用法语道:“这不合理,塔列朗先生,10海里太多了,这会令大量海域变为‘私人领地’,不符合‘公海’的理念。
“我建议,应该改为3海里。”
西班牙特使瓦伦西亚诺接道:“1海里更合适。”
格鲁吉亚、圣多明戈等国则立刻提出反对:“这太过分了!你们的战舰停在公海,大炮就能射入我国领土!”
“我国支持10海里的领海范围。”
俄国外交大臣冷着脸朝几人瞪去,抗议声戛然而止。
第981章 韦尔斯利的新军
北欧与西欧的连接处,卡特加特海峡。
英国皇家海军一级战列舰“不列颠尼亚号”的船长室里,一名上尉军官向皮克斯准将立正行礼,而后递出腋下夹着的文件:
“将军,最新消息,他们已在今天中午签署了条约。”
皮克斯的神色一凝。这军官说的条约就是所谓的“国际海洋公约”。
“这么快?”他接过那些文件,皱眉道,“不是说昨天他们还在争论什么‘领海范围’吗?”
“是的,将军。不过法国人很快就取得了俄国和奥地利的支持,将其他意见压了下去。”
西班牙在海洋公约的事情上肯定不会和法国作对,毕竟葡萄牙前线还要指望法军帮忙。
皮克斯翻开手中的报告,那上面是几小时前刚签署的《国际海洋法》副本,在关于领海那一条写着:
领海范围为海岸线向外6海里的区域……
后面的内容包括:专属经济区,范围为海岸线向外100海里。各国在此范围内拥有渔业管理权、矿物开采权……
争端解决机制。对于违反海洋法的行为,各国可以上诉至国际海洋法庭,由仲裁法官调解或判决……
国际海峡的通过制度……
岛屿国家的领海特殊性……
内陆国家出入海洋权益……
皮克斯阴着脸将报告丢在了桌上,摆手让那军官离开了。
他这次奉命率领20多艘战舰堵在丹麦附近以威吓参加海洋公约的国家,但很显然,这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其实这也在英国政府的预料之中,但反对的态度还是要摆出来的。
首先,法国这次打着“海洋属于所有国家”以及“自由贸易”的大旗,占足了公理和道义。可以说除了英国之外,其他国家都非常支持这一公约。
其次,来签署公约的国家实在太多了。
英国在听到风声之后,立刻就开始游说欧洲各国抵制这个组织,但法国的动员显然更成功,最终召集了80多个国家。
英国海军的确非常强大,在单独威胁某个国家时,哪怕是俄国也都要好好考虑一下。
但如果是同时威胁80多个国家,那就等于是把英国放在了全欧洲的对立面。
次日,国际海洋公约组织的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挂着各国旗帜的船只陆续离开哥本哈根港,完全无视不远处虎视眈眈的英国战舰,缓缓驶入波罗的海。
皮克斯准将默默叹了口气,小声嘀咕着:“反正只是一份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条约,就让法国人得意去吧。”
作为一个十八世纪的人,他确实很难理解,这样的一个国际性组织在人们思想意识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这在短时间内确实限制不了英国舰队,但各国民众一旦认可了海洋法为公理,那么英国舰队的封锁行为就是在挑战公理,从而被所有人所厌恶。
当这种心态影响到政府层面之后,就会转换为外交压力。
更何况,约瑟夫必然会主动加快这个过程。
……
葡萄牙中西部。
蒙德古河下游,科英布拉城。
葡萄牙军团指挥官路易斯·多斯桑托斯看着望远镜中潮水般退去的西班牙军队,兴奋地对韦尔斯利侯爵道:“将军,他们撤退了,我们赢了……”
“这不算什么。”英国人神色平静地拨动马缰,向矮山下走去,“塔拉韦拉连续强攻科英布拉一周了,他的士兵早已疲惫不堪。
“等我们的侧翼包抄到位,今天下午就能夺回莫尔塔瓜了。”
他又看向一旁的传令官:“命令苏格兰卫队动手吧。”
“是,将军!”
是的,早在一周前,韦尔斯利便率军从波尔图赶到了科英布拉附近,但只派了3千葡萄牙人协助城市防御,主力部队却远远地停在数十公里外待命。
直到今天,他突然对西军发起了全面反击。
占据人数优势的西班牙人却是一触即溃,很快便开始向东北方向败退。
追击的英葡联军似乎并不着急,始终保持整齐的阵型不断推进,虽然击毙了不少西军士兵,但距离塔拉韦拉侯爵的主力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下午三点,当塔拉韦拉终于听不到身后的枪炮声时,总算是松了口气,对传令官道:“让鲁伊尼斯军团在前面的山谷布置防线。其他人返回莫尔塔瓜休整。”
“是,将军。”
那传令官还未走远,塔拉韦拉侯爵便听到北面有枪声传来。
上一篇:大秦:咸阳亭长,把始皇拒之门外
下一篇: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