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第1146节
“整个朝鲜只有咱们这十二艘战船了,挡不住,也得挡!”
裴楔呆若木鸡,看着李舜臣背影消失,突然一顿脚。
“娘的,本官才不要在这里送死呢。”
很快,裴楔就带着几名部下,划着一艘码头上停泊的渔民小船,悄悄地离开了。
【裴楔临阵脱逃的行为引来了朝鲜朝廷的震怒,很快他就被逮捕并处死。】
【但裴楔作为地位仅次于李舜臣的将军,他的逃亡依旧给大营之中的所有朝鲜将士带来了巨大的士气打击。】
当天夜晚。
几十艘倭国船只,趁着夜色,朝着珍岛上的碧波亭而来。
李舜臣站在岛上的灯塔上,将海面上倭寇船只星星点点的火把光芒看得清清楚楚。
“呵呵,果然来了。”
“立刻叫醒所有人,上船迎战!”
很快,朝鲜所有十二艘船只悄然驶出码头,等待在海面上。
由于对珍岛码头极为熟悉,李舜臣特地下令让所有船只都不能有灯火出现。
在这个黑漆漆的晚上,没有月亮,倭军就不可能发现朝鲜战船的埋伏。
一切就如同李舜臣所料,慢慢的,他视线中开始出现倭军一点点火光。
每一点火光,就代表着一艘倭军的战船!
李舜臣粗略一数,发现这一次袭来的倭军战船至少在三十艘以上。
然而他却没有任何慌乱,沉声道:
“开炮!”
“轰轰轰!”
倭军战船刚刚进入射程,朝鲜方面的大炮就开始疯狂轰击起来。
由于夜色对视线的阻碍,这些大炮几乎九成九都没有命中目标。
但这依旧让倭军战船吓了一大跳,也胡乱放炮,朝着声音的来源轰击过去。
然而,朝鲜人的战船上没有灯火,只有发射大炮时候才会有火光出现。
而倭军的战船上却是灯火通明,这给朝鲜人非常清晰的发射方向。
故而,在一番炮轰后,倭军三艘战船被命中,缓缓沉入海底。
领头的倭军将领惊慌失措,大叫道:
“朝鲜人已经有准备了,我们这一仗打不了,撤退,给我全部撤退!”
剩余的倭军战船都开始撤退。
通过火光的距离发现倭军撤退之后,李舜臣沉声道:
“快,追上去!”
在场正在欢呼雀跃的朝鲜水师将士们直接傻眼了。
追,追上去?
就这十二艘战船,还要去追人家几十艘战船?
这要是被发现了,人家回身一个反包围,那朝鲜人就得全军覆没!
李舜臣大声喝道:
“本官才是你们的最高指挥官,给本官追上去!”
在李舜臣的严令之下,十二艘朝鲜战船凭借着远处倭国战船的火光作为指引,追了上去。
就这么一路追,一路打。
又有四艘倭国战船被先后命中,沉入海底。
终于,漫长的夜晚即将过去,东方的天空已经出现晨曦。
李舜臣抬头看了一眼天色,下达命令。
“好了,今天到此为止,我们撤退!”
李舜臣心中还是很清楚的。
自己只不过是趁着夜色,在敌人搞不明白朝鲜军战船数量的情况下,虚张声势打了一个追击。
一旦天亮,就自家这十二艘战船,人家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
【李舜臣凭借着自己的十二艘战船,在这一次的夜战中不但击退了三十五艘倭国战船的进攻,而且还击毁了其中七艘。】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西晋世界。
坐在晋军大营之中的司马懿看着面前金幕,发出一声冷笑。
“呵呵,又玩虚张声势这一套?”
“诸葛村夫的拥趸,还真是哪里都有啊。”
跟随司马懿出征的司马昭站在一旁,不敢说话。
但心中,却想起了有名的“死诸葛吓退活司马”典故。
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征,星落五丈原,和他对阵的正是司马懿。
诸葛亮临死之前,特地安排计策,让部下们隐瞒自己的死讯。
司马懿果然被诸葛亮安排的虚张声势给吓住了,并未率领魏军出击。
事实上,当时蜀军内部诸多高级将领都知道诸葛亮死了,早就没有了决战之心。
若是司马懿真的带领魏军追击,留给蜀军的必然是一场大败!
司马懿冷笑一声,突然看了一眼司马昭。
“你小子也觉得朕当年是被诸葛村夫吓住了?”
司马昭忙道:
“父皇说笑了,儿臣不敢。”
司马懿摸着胡须,淡淡道:
“就诸葛村夫那点本事,能吓得住朕?朕早就知道他死了!”
司马昭闻言顿时有些疑惑,忍不住追问道:
“那父皇当时为何不出击呢?”
司马懿呵呵一笑,淡然道:
“出击?朕当时若是出击,说不得就能一鼓作气灭了蜀国。”
“然后呢?”
司马昭似乎明白了什么,开口道:
“魏国一旦灭蜀,那天下必然会被魏国一统!”
司马懿嗯了一声,淡淡道:
“没错。这就是朕不追击诸葛村夫死后那批孤魂野鬼的原因。”
司马昭深吸一口气,身体有些发寒。
这一刻,他彻底明白了一个成语的意思。
养寇自重!
魏国需要有人和蜀国对抗,所以司马懿才能手握大兵镇守关中。
若是蜀国都亡了,区区一个吴国能顶什么用?
到那时,对司马懿的卸磨杀驴就是理所当然。
父皇,果然深谋远虑!
就在司马昭心中暗自佩服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密集的交战声。
就连司马昭脚下的大地,都开始震动起来。
司马昭脸色一变。
“蜀军又开始进攻了?”
“父皇,儿臣去看看情况。”
司马昭快步离开帐篷,登上了瞭望台。
远处的蜀军阵地之中,众多大炮正在接连不断地轰击着晋军阵地。
晋军的火炮阵地中,接二连三地有炮弹落下,把晋军的炮兵砸死砸伤,一片狼藉。
司马昭看着这一幕,表情非常僵硬。
上一篇:帝国崛起:我为大明续命七百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