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79节

  经过几次尝试失败,最终真让他找到了几处藏有大量甲骨的地点,用时只不过几个月而已。

  此时他们已经挖出上千片甲骨,这么大的聚集量,王文龙猜测他们多半是探到殷墟遗址的一个重要地点。

  随着甲骨的大量出世,一些拓片已经流传回三吴,现在三吴文人都已经听说了这一在河南的重大发现。

  甲骨文发掘出来已经有大半个月,三无的市面上都开始卖甲骨文拓片和所谓“流出甲骨”。

  流出甲骨小部分真是被当做药材卖来苏州的甲骨碎片,大多数则是假货。

  唐宋时就有人开始研究金文,早就形成了青铜古物的市场,明代已经出现假文物贩子,甚至有大量文人编写的古器谱:画影图形,介绍流传在市面上的珍玩古器是什么时候出世的,经历了哪几任藏家。

  一切就是为了使得文物流传有序,避免那些鱼目混珠的假文物,影响金石学研究。

  大明还没有后世那么多工业化的强酸强碱,所以想要做出一个假的青铜器并且腐蚀上红斑绿锈还比较困难,青铜器造假往往是以刻印的方式。

  因为青铜器的铭文越多,对于金石学研究来说越有价值,所以一件青铜器的价格往往要靠其上的铭文字数来确定。

  而文物贩子的造假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直接在原本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内部刻上铭文或者是在有铭文的青铜器内部加刻字数。

  而在甲骨上文物造假也是一样的方法,反正甲骨是以字数算钱的,多刻几个字就能挣来十几两的利润。

  市面上的龙骨药材本质上和甲骨没什么不同,也是古代的龟甲和大骨头,造假贩子直接买来龙骨,然后拿着刻刀照甲骨文的方式刻字做旧即可。

  而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些伪造甲骨就十分可恨了。

  甲骨文刚刚面市,金石学者们都在努力辨认,几千年前的真正甲骨文此时人能认出来的本就不多,再掺入这些文物贩子们作假出来的甲骨文——金石学者很可能研究了半天的符号完全就是文物贩子臆造的,将会浪费大量力气。

  董其昌作为古物大家显然也认识到这一问题。

  怎么样杜绝在研究知识用到伪造的甲骨?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保护好地下直接挖出来的甲骨文物。

  特别是此时一次性从漳德府挖出来的甲骨就有上千片,单个的甲骨文字也有数千,董其昌起初之时或许还有奇货可居之心,但是当挖出了上千片甲骨之后,他就意识到这些甲骨的珍贵。

  甲骨就是在殷墟出土的,内容肯定也和本地历史大有关系,而且互相之间又是相隔不远的时段写成,彼此印证也能解读出大量文字。

  并不需要后人提醒,这样的文献考古场面自然就会让此时文人生出文物保护概念。

  现在董其昌已经写信回吴中求援,甚至去信求助自己过去在朝中的朋友,从官方和民间筹集人力物力展开更大规模的挖掘,同时号召金石学家一起去往河南研究挖掘出来的甲骨。

  董其昌和陈继儒还有一大批吴山社文人本来是要来参加今日之文会的,但就是因为河南的甲骨出现把他们都吸引去了漳德府。

  对王文龙来说还有个好消息,就是董其昌把他的三个儿子也带到了河南去,是要长期投身甲骨事业了。

  信中描述董其昌那没出息的二儿子董祖常也被带在身边日夜教导。

  王文龙总算放心,身处异乡,这位董家二世主多半没机会养成前世历史上那般无法无天的顽劣性格。

  即使养成了,也没有前世那样财雄势大。

  众人此时谈论都觉得这次挖出上千片甲骨已经是不得了的大事只怕是前所未有,后面也未必再有机会,董其昌也是倾其身家作此打算。

  但王文龙却知道这一千片甲骨算个什么,他记忆之中前世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甲骨发掘出土的甲骨数量就是五万多片。

  如果董其昌还想再挖,只怕把全部身家投入进去都不够。

  而且想必董其昌真会这么做。

  此时文人对于古文字的研究有着天然的热情,因为这是替往圣继绝学的一部分。

  而董其昌和陈继儒等人已经开始研究甲骨文字内容,只从其中可以辨出的一两百字就已经查到了和史记相佐证的商代君王帝号,加上殷墟的地点,基本上可以证明这就是殷商国都的遗址。

  殷墟的地志史有明载,自从盘庚迁都之后经历了周朝灭商、武庚叛乱,这地方的晚期历史就是周朝崛起的时代。

  儒家首推的圣人是尧舜禹、周文王、周公,第二流的才是孔孟等人,所有稍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地方很可能直接挖出记载周文王和周公历史事迹的文献!

  这跟在土里面刨出一个活神仙也没什么区别了,天下儒者谁敢不尊崇?

  众人读到董其昌寄回来的书信时言语都已经激动的发抖,更别说就在当场的董其昌,就是抛家舍业将全部身家投入挖掘工作想必也会毫无怨言。

  董其昌等人的金石学水平也真不是盖的,他们甚至已经研究出殷墟甲骨这东西大概是商王朝占卜所用,正好对于古代龟卜的记载。

  管志道读完信说道:“在座可有精通易学的?不若一起去往漳德府!”

  既然是占卜所用的甲骨,这时人自然第一时间就想到要找易学精通的学者前去。

  应者还颇多,几个今天刚刚听闻此消息的士子已经动心。

  一旁的文学家席梦仙却是开口说道:“若是商朝之事,当时《易经》也还未出,学易之人面对上这些甲骨也已经是后学晚辈了。”

  凌蒙初却摇头说道:“既然有卜辞定然有占卜之法,说不定在易经之外别有一套学问。”

  凌蒙初在后世以小说《拍案惊奇》闻名,许多人只以为他是个小说作家,却不知道他也是官宦世家出身。

  凌蒙初的祖父当到南京刑部员外郎,父亲当到大名府通判,而且还是著名的刻书家——刻书家三个字在此时基本就是有钱人的代表。

  徐学聚利用衙门书坊为自己印书,而刻书家则是为了爱好自己在家中开书坊,不为挣钱,就是喜欢,要知道在王文龙发明蜡版印刷之前,这年代一套雕版就得三四百两银子,拿这玩意儿当爱好,得有钱到什么程度?

  凌蒙初在这样的家庭熏陶长大,写小说实在也只是他业余爱好之一罢了,他对于历史杂学的研究也相当深入。

  这年代虽然大家都学四书五经,但是若非藏书之家出身,对于历史的研究也少有如此清楚的,听了凌蒙初的话,有人觉得有理:“是了,先周时也有算卦的办法。”

  却也有人反对说道:“先周之时,文王未出,文王不演八卦,世上连卦这一字都没有,又哪里来的算卦办法?”

  管志道思索一番,突然看向王文龙说道:“建阳杂学最精,不知可有见解?”

  众人闻言也都看向王文龙,《葡萄牙国史》和《天演论》让王文龙名声大噪,《葡萄牙国史》之中有大量政治军事经济内容,《天演论》之中又有大量易经思想,两相结合王文龙的形象极类古之谋士。

  此时人都以为王文龙肯定是徐文长这样的聪明人,对于政治经济军事,以至于占卜算命这些东西肯定都有研究。

  《周易》王文龙不懂,但是训诂小学的研究资料他脑海还真中存了一堆。

  王文龙笑笑说道:“商朝有易学但无周易。”

  管志道闻言皱眉:“这却是如何说?”

  王文龙笑道:“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圣及诸生后学著《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而成《周易》。这是《周易》的发展过程。”

  “《汉书》所载:《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说的便是此事。

  “可知虽然商朝之时文王还未演出《易经》,但是相应卦象已经流传下来,有相应占卜方法,只是未出一部成熟经典罢了。”

  以上精妙论述出自前世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综艺台词。

  还真别看不起综艺,毕竟人家也是有专家团队,而这时信息传播速度太慢,这点《汉书》上的内容许多人还真不知道。

  王文龙用综艺台词稍加解释,不少人瞬间茅塞顿开。

第129章 考古学的出现

  管志道喃喃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以现在我辈居然能看见三圣三古时代之物……”

  在座众人第一次见识到考古学,而王文龙则是身处在自己以前读的历史书之中:看着古人去考古,去发现上古的学问。

  别说此时众人觉得奇妙,甚至王文龙看着眼前场景更是有种莫名的即视感。

  此时一众吴中名士准备前去河南安阳参与甲骨文发掘的场面,简直是他前世在自己考古学课上学到的,欧洲考古学初兴年代景象的大明版演绎。

  前世历史上欧洲的考古学最开始就是对希腊罗马时代雕刻和铭文的收集,以及对基督教圣地巴勒斯坦地区古迹和古物的发掘。

  ——寻找先民遗留下来的古迹古物,宣扬自己的古代历史。

  在欧洲是追寻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历程,在中国当然就得从追寻先圣文王周公的事迹开始。

  而且两者历史背景都非常相似,前世欧洲的考古学思想起自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欧洲资产阶级的崛起渐渐发展,到工业革命后走向成熟。

  相应的在这时空的明朝,考古学在万历年间伴随着商业社会以及识字群体的扩大而出现,随着社会需求而发展,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王文龙知道如果按正常的学术演变过程,这群人现在先是挖掘历史古迹和文献,接着自然而然就会促进地质学的发展,地质学促进古生物学,而古生物学发现生物演化现象,又将促进了博物学、生物学、解剖学、医学……

  这些后世的现代学科许多都是从一条线上来的。

  想想如果在殷墟发掘中考古学真的出现,一群明代人开始研究新石器时代是什么情景……

  这事情还真不需要多久,因为三吴学者最聚集的地方,杭州地下就有个良渚遗址。

  从殷墟古迹往上研究,再通过良渚,中国的考古学真可能直接研究到新石器时代。

  如此一来,时代变革、科技发展、中华文明诞生的历程班班可见。

  王文龙不自觉感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说完就见众人突然都不出声,而是同时奇怪看着他。

  王文龙疑惑:“众位先生,怎么了?”

  凌蒙初急忙问道:“建阳刚才吟的那阙词是你所做的么?”

  王文龙这才反应过来,心中一惊,这是伟人诗词啊,霸气太盛,还真不好随便吟诵。

  中国古籍对于人类历史的态度相比于其他以神话当做历史的文明是相当客观的,《韩非子》就载“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相比于其他说火是天神赐予人类的文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籍就已经介绍人类和猿猴相分别于钻石取火、古人起于莽荒最早凿木为兵等等概念。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指的是石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指的是几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这些事情在场众人许多一听就能反应过来。

  这一首词本来就是伟人在读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之后写出的评谈。

  短短一百多字品,写透了人类历史中的斗争过程,大家正思索甲骨文,感叹古今变迁,突然听到这样的诗词,自然是能引得众人惊讶。

  沈璟是律学大家,稍稍回味就问道:“这是《贺新郎》词牌,怎么只有上阙?后面必然还有,建阳赶快说来。”

  在王文龙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胡应麟和袁宏道也都看过了来。

  王文龙咽了一口唾沫,只能继续吟诵:“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听到这里沈璟已经拍手:“好词!气吞山河!”

首节 上一节 79/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