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7节

  《儒林外史》成书两个月,一气就卖完了三千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如今在闽浙两地,王建阳的大名已经渐渐为人乐道。

  《儒林外史》已经是今年双峰堂卖的最好的小说。

  王文龙走进余象斗的书房,一个儒生打扮的中年人笑着起身。

  余象斗为王文龙介绍:“这位就是李光缙李先生了。”

  王文龙连忙拱手见礼。

  李光缙,字宗谦,人称“衷一先生”,晋江人。他的父亲李仁曾任户部主事,李光缙自小也是神童,十九岁考上秀才,万历十三年福建乡试第一,但此后屡次赴京会试都无功而返。

  李光缙索性放弃科举,专心写书,作为曾夺得乡试第一的学霸,李光缙对于时文点评的眼光远非此时其他选家可比,光是他一个人就写了四五十种书,平均相当于每年出两部科举指南。

  李氏新书一旦上市,学子就争相购买,光靠自己一个人就养活了一家书坊。

  李光缙是名门世家出身,虽然转而开书方牟利,但是还是做墨卷的高雅生意,所以此时人在格调上并不将他等同于商贾。

  李光缙自己也是留着三绺长髯,一身儒士打扮,面容清癯,看着颇有些仙风道骨的高士风范。

  他笑着同王文龙见礼,然后称赞说道:“幸会幸会,王先生有所不知,便是在晋江,如今也到处说着你王建阳的名字呢。《儒林外史》之大作真是写的精彩出奇。”

  王文龙忙道:“只是一本发表牢骚聊以娱乐的小说而已,比不得李公文章,那才是为圣贤传道的学问。”

  受了一阵吹捧李光缙颇为舒服,这才说出今天的正事:

  “如今余贤弟双峰堂的《儒林外史》已经销售一空,各地书商仍然求购不绝,许多商贾痛恨自己没买到书籍,都想要双峰堂能够加印。”

  余象斗在一旁笑着说道:“原本我们双峰堂所印的儒林外史一整部书卖二两银子,但是最近市面上已经炒到了三两还是供不应求。”

  “只要书船出了建水钞关,《儒林外史》每部当即就能加价三钱。”

  王文龙并没有为余象斗的吹捧而自鸣得意,而是笑着问道:“不知两位打算如何加印?”

  余象斗跟王文龙解释说:“我们打算同李先生合作,出绣像点评版本的《儒林外史》。”

  王文龙闻言有些惊讶。

  这年代的书籍都是雕版印刷平均一张木刻板只能印两千份书页就要磨损不清,只能重刻。

  双峰堂招揽了大量熟练的印刷工人,控制书籍印刷的质量,使用特质减少腐蚀性的墨质配方,加上所使用的刻板木材比较精良,所以能够达到一套刻板印三千部的标准。

  但是这一版印完之后,字迹也就磨灭不清了,想要再印一版只能重新刻板。

  而他们所说的绣像点评版小说,需要找画师,还要找专门刻描绣像的刻板工人。

  而且与可以把字凿掉稍加修整的文字刻板不同,绣像刻板一旦毁损就难以修复,而且绣像的线条纤细,刻板的使用寿命要短的多。

  所以印刷一部绣像本小说所花费的成本平均比普通小说要高三成以上。

  而且余象斗他们还想要出点评本。

  点评本小说虽然售价更贵,但是成本也更高,毕竟那么多批注评语的字也都要刻出来,如果卖不出去,损失将是巨大的。

  王文龙知道《儒林外史》肯定能有出绣像点评本的一天,却想不到余象斗和李光缙的魄力这么大,《儒林外史》第一版的销售成绩刚出来就马上决定投资开刻。

  李光缙看着王文龙笑道:“这次叫王先生来,我们俩的意思是询问先生是否也要入些干股?”

  王文龙心中顿时明白了两人的意思。

  他把书稿卖给了双峰堂,版权也已经归双峰堂所有,之前的约定是无论双峰堂重刻几次都和他没有关系。

  而李光缙和余象斗商量之后,却是打算让他也在这次的绣像本中入一股,相当于变相给他送钱。

  这年头的作家实在珍贵,只要能够交往一个优秀作家,对于双峰堂和李光缙来说这样的投资非常划算。

  王文龙也知道《儒林外史》是划时代的作品,何况有余象斗和李光缙两人联手,这次生意多半不会亏,当即笑道:“如此我便也参一股。”

  几人商议之后,王文龙出五十两,占了一成股份。这价钱已经让他占了极大便宜。

  五十多万字的《儒林外史》加上点评和绣像,光是刻板的工资就需要三百两银子,再加上印刷费用与贴着双峰堂和李光缙的名气销售,如果换别人投资五十两连半成股份都换不到。

  商量好生意,余象斗提出请王文龙还有李光缙吃饭,还叫上了邓志谟。

  四人来到建阳县的街面上找间干净铺头,刚刚吃喝起来,就听见酒店大堂中传来一阵喧闹之声。

  几个泼皮打扮的人物冲入饭店,当头一个人脸上贴着好大一张膏药,他脚踩在板凳上,啪的把一张榜文拍到柜台上:

  “现在已经查实你们店中用的都是私盐,逃了好多税收,你认不认罪?”

  那酒店的老板一脸苦相道:“这位老爷,我店中的盐都是官盐,断没有来路不清的盐啊。”

  那头脑一个眼色,他手下的泼皮突然一巴掌就拍在旁边的店铺小二的脸上。

  将那店小二被打的半边脸肿起,摔倒在地,一脸惊讶。

  脱皮气势嚣张的说道:“我家老爷这条舌头官盐私盐一口就能尝出来,现今伱们店里用的明明是私盐老板却不知道,多半是店中小二做鬼。”

  他旁边几个同伙都大喊起来:“对,把人都抓到衙门里去审问!”

  老板的吓得一个激灵,只听他们有胆子抓人上县衙就知道这群人已经无法无天,自己拿他们没办法。

  酒店老板连忙哀求:“还请几位老爷通融。”

  说着就从抽屉里面拿出钱财往几人手中塞。

  这群泼皮只是伸着手等他放银子,直到数量差不多之后那为头的就将榜文往衣领中一塞,摇摇摆摆的向着下一家店走去了。

  老板抖了抖银盘唉声叹气,他小半个月的利润都已经被这群泼皮无赖敲诈去了。

  见他们走了,店中食客顿时议论纷纷。

  “这几个家伙我认识,看到为首的王七没有?他当年不过一个小偷小摸的泼皮,还被流放过,那厮脸上膏药遮的就是好大一个金印。”

  “唉,当年一个刺面的犯人如今却抖了起来……什么世道……”

  “呸,这等泼皮抖不了几天!”

第11章 高公公收税

  王文龙不知怎么评述,转头问道:“高宷在月港,怎么收税都收到建阳来了?”

  李光缙冷哼一声,摇头说:“那高宷一入福建就开始清点福建各县的市集,每个集市都派有税役,建阳这里还算来得晚的,我们晋江早就有了。”

  “这几日集市上贸易开始的时候,税役就在集市中心竖起大木牌,把天子命高宷征税的圣旨写在上面,那些家伙便扛着牌子横行霸道,凡是到集市上买卖的人都要给他们钱财。”

  余象斗在一旁补充说道:“别说事集上了,就是如今书坊里头的图书,刚刚放到书船上就有人来收钱,问他们依着什么凭据就拿这张圣旨出来,不想给也得给。”

  两人一说,王文龙也终于有了印象。

  万历整的这一出派太监收税,可是把全天下给闹得鸡飞狗跳。

  他派往各地的太监,最初还有专门的行当,可是到后来就变成什么税都收。

  沿海产盐的地方就收盐税,川渝地方要收木材税,路上有钞关水上有船关,百姓到市面上卖个小鸡仔也有专门的税目,甚至连多少年不用的废矿坑也专门派个人去收税,将税收摊派在当地矿工户籍的百姓头上。

  收税的太监以及手下养着的泼皮无不因此发财,却给普通百姓造成极大困扰。

  时人记载了一件故事:万历二十八年,苏州商贩陆二运了一船灯草想要到吴中发卖,灯草只值八两银子,一路上钞关数不胜数,船还没有走过一半路程,税银就已经交了四两。

  陆二行船至青山,又遇到钞关索税,出门时带的钱财已经全部用完,想到回去还要再交一遍税,来去都不行,只得把灯草挑到岸上一把火烧了,空船而回。

  王文龙只能嘲讽说道:“这些税役为天子做工,果然是位高权重。”

  邓志谟颇为不屑说道:“不光是泼皮无赖,就是好多读书人家也为这高宷马首是瞻,巴结逢迎,据说在漳泉,一个税役的职位已然炒到五百两银子,还要打点高宷的身边人才有机会。”

  李光缙是世家子弟出生,闻言不禁冷笑,他从小宦海沉沦,知道一些读书人是什么德性。

  此时大多数士子还不愿意折节去结交太监,但是也有一些科举无望的人士想要走太监中官的路子。

  原本一顿挺好的饭菜,就因为这事情吃的四人都是一肚子火气,草草收场。

  王文龙回到家中继续筹备绣像本的出版工作,只觉得世道太乱,想要改变也不知怎么弄,干脆不想掺合,自己这样安安静静写点小说该不会引起什么人的注意,先挣到钱再说其他。

  ……

  福州城北仓山岭下。

  一座优雅的亭台后面有一片崭新的别墅。

  这地方原本就是福州风景绝佳之所在,高宷到达福州之后看重此地,于是大兴土木。

  高宷修别墅的钱是走的官银,美其名曰,给当地修建一座凉亭,方便百姓游人休息,其实大部分钱财都用于修建他的私宅。

  只在宅子外修了一个小亭子,起名“望京亭”,以彰显高宷对于远在京师的万历的思慕之情。

  此时高宷正在自家崭新的花厅里头见客。

  一个模样粗野,脸上贴着膏药的中年汉子进门就跪下对着高宷磕头:“林宗文大礼拜见高公公,公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高宷瞬间就被他给逗乐了,笑道:“咱家不过三十出头,哪就听得这上岁数的话?”

  林宗文抬头道:“公公身体健朗是福气,能享福活上一千岁。”

  “哈哈哈,好张巧嘴。”高宷笑着询问道:“听说你想要把女儿送到我府上来?”

  “草民原本犯罪被压在牢里头,公公到来提拔了草民的弟兄魏天爵,他才将草民救了出来。草民虽是个低贱的乐户,但也晓得知恩图报的道理,一直想着如何报答公公大恩。”

  “草民养了个女儿,十六岁年纪,花儿一般容貌,草民见她生得妩媚,便起了贪天的胆子,想要将小女送来公公身前,不敢说如何服侍,能给公公做些粗重活计让公公开心,也是草民的心意了。”

  高宷对林宗文的态度颇为满意,喜道:“你这家伙倒还是个记恩的。你和魏天爵关系不错?”

  林宗文回答:“以前在江湖上是过命的交情。”

  高宷道:“伱认识字吗?”

  林宗文回答说:“草民只略略认的几个字,说起文章却丝毫读不通。”

首节 上一节 7/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