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510节
因为东林对李廷机的攻击,三党不再保护,甚至有时落井下石,李廷机在京城之中已经被官员们当成一个笑话。
前来送他的官员,大多数也是无聊之人,想看到的是“庙祝阁老”自己赶车,带着破碗破锅狼狈离开的场面。
但他们见到的李廷机却是换上了一身干净的儒衫,坐上一架高大坚固的马车,对众人拱手拜别。
一个翰林看的满脸惊讶,问身边人:“年兄,我是不是看错了,李九我刚才那神情好熟悉。”
身边那官员也是一脸疑惑:“仿佛见到了五年前的李尔张!”
前世历史上,李廷机辞官回乡之后,不到六十五岁就郁郁而终,大部分原因还是心理问题。
前世的李廷机离开京城之时身无长物,连衣服都是自己打了补钉来穿。
他被万历逼着回家,还得先在京城给子女写信,让他们送来钱财方才得以起身。
坐着一个破马车,叮叮咣啷的出城,可谓十分狼狈。
现在则是王文龙直接出钱,而且不是以王文龙个人的身份,这笔钱乃是求是书屋聘请李廷机当任名誉会长所给的礼物,李廷机接下也不会丢面子。
李廷机是个工作狂性格,既然接受了求实书会的工作邀请,这两天准备回家的过程中,他便已经开始阅读求实书会的文章书信。
李廷机进入忙碌状态,写出大量书信,了解求实书会的运营情况,并且为下一步回到福建,如何筹款、如何在福建建立书会分部组织,做起准备工作。
李廷机本人的经历和才干,哪怕没有了官职护体,也不至于让人轻视。
而他现在得到了尊重,又有了新的事业,整个人的面貌立刻焕然一新。
让以前和李廷机共事过的人都暗暗惊讶,李廷机仿佛又变回了五年之前的样子。
许多人这才恍然想起李廷机并不只是一个可笑的庙祝阁老,他乃是当年京城中声望最隆的礼部右侍郎!
一些了解内情的人探听得知,这一切改变都源于王文龙给李廷机谋了一份新差事。
此事传开,立刻在京官之中引起热烈议论。
“建阳,你资助李阁老起身之事,着实义气,如今外边儿都称赞你是京城第一豪侠呢。”
冯从吾走进院子,见到王文龙便笑着称赞。
王文龙笑道:“我让李阁老回家,东林言官们不骂我吗?”
冯从吾道:“建阳做的好事情,设身处地,他们谁能做到如此程度?哪怕再是严以待人,他们也没脸骂得开嘴。”
冯从吾虽是东林党人,却对那些附骨之蛆般攻击李廷机的东林言官也没啥好印象,他觉得这些人的手段太过下作。
东林党对于王文龙出钱送李廷机离开的事情,也的确是称赞多过贬损。
东林与李廷机之间的斗争是政治场面上的事情,李廷机自己离开之后,他对东林党也没什么威胁了。
王文龙所做之事,不光不引起东林官员的厌恶,反而让不少人想到自己。
京城的政治漩涡之中,谁能保证自己能永远安全?
当被群起而攻,所有人都对你落井下石之时。
有王文龙这么一个人仗义相助,将你挽救出泥潭,你对王文龙是什么感觉?
谁见了不赞一声王建阳仁义?
“我不过是遵从本心罢了。”王文龙笑着说,问道:“仲好兄今日怎么上我这里来了?”
冯从吾收起笑容,叹口气:“我也是来告辞的,我要回长安了。”
王文龙一愣:“兄弟也要走?”
冯从吾点头:“书院建不起来,我留在京城也是做无用功,不如回家好好教几个学生。”
冯从吾是半年前来到京城,目的是帮助东林党在京城中建立书院,稳定东林京中势力。
书院一向是东林党传播自己思想扩张自己成员的重要基地,在京城中,东林党一旦建立书院,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引导京城舆论。
东林党人在京察之中大败,便急忙想在京城建一个书院,在失败之后,想将自己几年之内从在京城中的积累先固定下来。
三党自然不会给东林党这个机会,建立书院的提议都没发出,在筹划阶段就已经于京城之中遇到各方阻力。
王文龙点头道:“仲好说的也对,京城中做不成事情,不如归去。”
他知道东林党的书院想要建成,还得等到天启初年东林党大掌朝局,才能在冯从吾领头之下,于京城的宣武门外建立起首善书院。
而等到阉党和东林党分裂,东林党在斗争之中露出败相,这家书院立刻又会被关停。
各党派对于东林党利用书院扩张的想法都太清楚,不会轻易给他们这个机会。
冯从吾和王文龙告辞之后,第二天就返回长安。
万历三十九年秋,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死了,临死前太监才通知朱常洛,朱常洛砸开冷宫门锁,母子才得以相见最后一面。引得天下唏嘘。
年末,兵部尚书李化龙在京城去世,死于任上。
王文龙不能参加葬礼,只能写了挽联,让沈宜修代为送去。
就这么来到了万历四十年。
王文龙穿越到大明的第十三个年头。
这年年初,负责主持万历三十九年京察的吏部尚书孙丕扬,见到朝廷之中互相攻击,各党各派在之前的京察中对他多番骚扰。
他先投靠东林党,后来又游走在党派之间,终于撑不住。
他也是八十多岁的老臣了,于是上书请辞,不等万历皇帝诏书答复,就自己回了家。
内阁中唯一的阁老叶向高处境也不好,他身为东林党人,在京察之后被多方攻击,干脆称病,退回家中办公。
第931章 成功破记录的万历皇帝
万历四十年的春天,万历皇帝破了一个记录。
叶向高奏疏言曰:“历代帝王享国四十年以上者,自三代迄今只十君。”
万历皇帝成功跻身迄今为止中华帝王中做皇帝年限前十名。
在此时大明的官方标准中,这十个君王都是君临天下的正朔拥有者,像辽道宗这种不被纳入在内。
王文龙看到这条新闻的感受,和大多数京官的反应差不多。
列出这十位享国超过四十年的君王,的名录表包括:大禹、武丁、汉武帝、唐玄宗、宋仁宗……
一群传奇帝王,就算是宋仁宗这种,后世评价也颇好。
直到名单最后,万历皇帝和嘉靖两位缓缓出现……有一点点难绷。
万历皇帝大概也知道。这不是啥值得夸耀的成绩,于是没有说什么庆贺的事。
倒是这一年,已经在京城待到二十多岁的福王,终于准备去封地就藩了。
万历皇帝给他准备了大量田产、几十万两白银作为礼物。
太子朱常洛也终于得以出宫读书。
耳听得都是人事变动,大家离开原本环境的新闻。
王文龙的感觉很微妙。
他在看着万历朝中期的一代人集体走向落幕。
万历朝的早期属于张居正,中期是文官集团对抗万历的税监,晚期则是闹不尽的党争。
虽然还在争斗,却给王文龙一种黄昏日暮的气息,不是万历朝的日落,而是煌煌大明显露出的暮气。
王文龙也决定走了。
万历四十年的春天,王文龙再次给万历皇帝上疏,请求告老返回福建。
万历皇帝却是有些舍不得。
他觉得王文龙这人挺有意思,留在京城,虽然万历不理他,但却似乎在给他做伴。
万历便派孙隆来劝王文龙。
司礼监掌印太监,对王文龙谆谆劝导:
“圣上对建阳是重视的,建阳若能留在京城,他日定有飞腾的机会。”
王文龙一脸苦笑:
“我留在京城不过做一词臣,回到福建反而可为大明开拓海外做些实在事。”
“建阳在圣上身边,还可进行一些规劝呀,岂非真正有利于国家么?”
王文龙一脸无语。
万历皇帝那状态,谁能劝得住他?
孙隆无话可说,回去回报了万历皇帝。
王文龙的上疏没有回复,王文龙回乡的请求也石沉大海。
王文龙早就备着万历皇帝这一手。
他直接接受了京城报社的采访。
在采访之中表示自己想要回乡,但皇帝不让,现在也不给答复。
王文龙的《管窥》已经分成四个报社,经过一年多时间发展,反而比原本的《管窥》杂志影响力更大。
京城的报纸界多少都要给王文龙几分面子。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