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500节

  估计万历看到《晦翁学案》直接就丢到书桌上了,什么时候想起来也不知道。

  就像他对其他的折子一样。

  王文龙也死心了,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孙隆发现王文龙的想法也是笑了。

  他也在万历手下做事,深受其害。

  吐槽老板果然是从古至今员工拉近彼此心灵的最好方式。

  “建阳有什么需求,我能帮的。”

  王文龙道:“我想接家人上京城。”

  王文龙也快半年没见两个老婆和三个孩子了,好不容易能休息一下,自然想把老婆孩子接来。

  他现在被软禁,但老婆孩子还能出门,到了京城也能帮他采买东西,让他生活方便一点。

  “这事容易,建阳派个心腹,我安排官船接人。”

  王文龙道谢:“其他事情也没了。”

  倒是孙隆主动说道:

  “晦翁学案写得极好,我帮建阳去司礼监印出来。”

  王文龙点头同意。

  司礼监经场,全国刻书质量最好的印刷机构,若是由他们负责印刷《晦翁学案》,这书的售价都能高上两成。

  孙隆又建议说:

  “建阳还得写些著作。”

  “万岁爷虽不一定看,但万一问起,总要听说建阳在写书方是为好。”

  “而且建阳的事情已经传开,多少读书人都好奇你近日作品呢。此时的写作,也是个留下传世作品的机会不是?”

  王文龙很无语。

  他写了万历又不看,还偏得要他写。

  皇帝可以对他态度不好,他对皇帝态度不好,就是轻谩君上。

  恶心了一阵,王文龙知道孙隆也是一片好意,只能拱手道:“多谢公公提醒,我会做的。”

  午两人一起吃了顿涮肉,还喝了点小酒,孙隆发现王文龙的生活没有任何不适之处,于是放心,再次承诺会好好安排王文龙的家属上京,便带人离开。

  王文龙吃饱喝足睡了一觉,起床之后便开始写作。

  万历皇帝要他研究经史。

  《晦翁学案》绝对是经学,可以交一半的差了。

  再接着把《宋元学案》抄完也没什么意思。

  这种工作没有王文龙后人也会去做。

  王文龙把目光放向历史。

  既然万历皇帝不看,自己现在被软禁写书的消息又传遍京城,写出来的东西一定受到文人关注。

  那他不如搞些骚操作。

  书还是要抄的,但可以写些有意义的作品。

  他也算是奉皇命做研究,可说是荤腥不忌、无所限制。

  后世影响巨大的史学著作。

  《万历十五年》肯定抄不了,开玩笑,这本抄出来,万历皇帝就算快病死也一定仔细看,然后寻章摘句把王文龙打入大狱。

  而且王文龙想抄一些开创性的作品。

  他突然想到一本史学小册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书非常小,却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不可跨过的丰碑。

  民国文坛所谓“用西方思想,整理国故”的风潮,做的大多数事情其实都是容易剪的低垂果实。

  拿一种新思想去研究旧学派,能够出的内容实在太多。

  但大多数“民国大家”所谓成果论文,放在王文龙前世系统化的人文社科研究理论之中都不太经得起推敲。

  其中能历久而弥新的不多,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算得上一本。

  此书一经问世,中国政治史研究直接开创新的一页。

  这本书总共才十万字,两个小时就能看完,但其信息密度绝对是超脱时代的。

  任何学生想要受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启蒙,读此书的两个小时过程,可说接触一种全新的思想。

  钱穆写作此书时,正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代。

  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史都被认为是封建糟粕而遭唾弃。

  钱穆用其广泛的史学阅读,朗朗提出中国的制度并不是像洋人所说,因循守旧一成不变。

  从秦汉一直至明清,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是一路传承下来的。

  而且每一个朝代对于前朝的得失都会进行分析,在新设立的制度中都会加以扬弃。

  所谓“守旧古板”“泥古不化”的中国制度史,在钱穆的笔下呈现出其本来面貌。

  让世人看出原来中国的制度变化可说是全世界最有改革性的。

  放在王文龙前世,新中国已经经历一系列改革、深化改革,国人对于改革已然习惯,也在慢慢建立制度自信。

  对钱穆提出的这一结论多半会感到理所应当。

  但钱穆写作此书的背景,却是在一个对旧时代制度全盘批判的环境。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出,有理有据的佐证了他的理论。

  这本书的证明能力绝对可称一流。

  这本书放在王文龙前世的大变革时代,都能引起天下文人震动。

  放在此时,则是身处古代研究古代。

  影响力和惊人程度只怕是核弹级别的。

  其学术思想的先进性更是不言而喻。

第919章 反东林联盟

  整个明代的史学研究,也就是近几十年才开始兴盛。

  历史研究的焦点还在做着道德评判:哪个文臣武将是否贤良?哪个丞相是否有公心?

  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则是一本就制度说制度的历史。

  钱穆几乎抛弃了对于个体的文臣武将评判。

  而是梳理出中国各朝各代的制度变迁,指明其暗藏的脉络。

  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都不蠢,哪怕认为孱弱的南宋,被认为是倒行逆施的元朝,他们推行天下的统治制度,仔细研究都是依照着某项规律而在进行。

  指出这些规律。

  史学研究就能从研究人、研究事,进入到研究社会制度研究社科人文更本质的问题。

  这样的思想是绝对碾压性的。

  这么说吧,如果不是万历下令让王文龙写作,这书王文龙都不敢写出来。

  也不知道这书能不能刻出来,说不定万历懒得去看,王文龙就能暗度陈仓。

  即使一时被禁,万历皇帝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顶多十多年后天启年间再把此书拿出来刊刻就是。

  越到明末,大明对书籍的管理就越是无能为力。

  嘉靖朝书籍审核还严格,万历朝几乎全部放开,到了天启可以直斥朝廷,崇祯年间更是无书不骂,无书不谣,无书不艳。

  因为看水浒造反的人太多,崇祯费尽巴力想把《水浒传》给禁了,然而朝廷的管理能力大大下降,所谓禁书效果约等于无。

  至于这书的名字,王文龙也不打算改。

  “中国”之说早就有了。

  原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名字简明扼要,并不会犯什么忌讳。

  万历三十九年的春天悄然过去。

  王文龙的家人坐海船北上。

  《晦翁学案》也被孙隆刻了出来。

  直接在京城引起哄动。

  无数史学家经学家欢欣鼓舞。

  他们觉得王文龙总算开始研究经史了。

首节 上一节 500/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