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2节

  流民就这么一路讨饭一路走,图中老弱病残多半挨不下来,命好的挨到收获时节便回家割稻子。

  如果这一季的雨水还算慷慨,灾荒就会如此结束,如果天不做美,那么还需继续逃荒。

  逃荒之吃户都要仰赖所经地方还有余粮。

  但今年福建普遍受灾减产,泉州受灾地区又太集中,几个县的流民杀过去谁见了都害怕。

  照此情况发展下泉州受灾百姓很可能乞讨到半路就没有人再给他们施粥,这时饿急眼的流民只能对当地进行抢劫,一旦抢劫得到甜头,这些百姓中很快就会出现领袖人物,有了头领,流民和盗匪就只有一线之隔了。

  归根结底,几乎所有的盗匪乱象都是从流民开始的,作为右布政徐学聚最害怕这样的结果。

  “泉州今年受灾减产,但毕竟不是绝收,好歹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不如提前先叫百姓种下秋冬播种的菜蔬,这样到最缺粮的时候好歹还有一口吃食,以瓜菜代粮食,起码能让一些百姓不至于走上绝路。”

  闻言三人都惊讶看向王文龙。

第52章 瓜菜代

  王文龙所说的方法的确出乎三人所料。

  此时几人想的已经都是要怎么才能让百姓不至于群起逃荒,从没有想过还叫百姓回去种地的事情。

  其实金学曾叫沈有容前来主要目的就是准备让百姓分批去逃荒,还要走向不同方向,这样起码沿途还有供应能力,而且军队要掌握百姓逃荒的主要目的地,避免沿途出现事情时来不及调拨。

  徐学聚摇摇头说道:“此时大灾将起,顶多带着这些百姓到山上去挖挖野菜抓些猎物充饥,怎么还可能让他们去种地?”

  看着几人奇怪的目光,王文龙起身对几人道:

  “我在海外曾学过一些种地的知识,诸公能否先听我讲一讲?”

  见三人都是点头,王文龙解释道:“万物生长乃是依靠太阳的阳气,人类将作物种在地上接受阳光,作物便将阳光之中的阳气固定为自身能量,人体吃下这些作物,将能量又消化为自身的力气,便有力气可以生活。”

  他一边说一边看着众人的表情,见几人没有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态,他继续说道:

  “今年因为大旱,田中作物长势不好,长势差的作物固定下来的能量太少,这些能量养活不了泉州府的百姓,便会出现饥荒。”

  王文龙其实是在把生物圈中植物是生产者的概念用此时人能理解的方式说清楚。

  “现在这一批作物固定下的能量少已经成为事实,这样的能量缺口不能补足,所以百姓必然逃荒。田中的水稻马上就要收货,已经过了灌浆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增产更多,几位想想想要从太阳攫取更多的能量该有什么办法?”

  到此王文龙停顿了一下,给众人思考。

  在场徐学聚是读书人,陈经纶还是个农业学家,对于自然科学有所了解自不必说,沈有容也读过些书同样可以理解复杂事物。

  他们第一次听说太阳能转化成植物储存的化学能,化学能再供人体吸收的这样一套能量学说,这解释虽然新奇,但是却也易于理解。

  三人稍加思索都理解了王文龙的意思,接着变觉得这套学说可以解释许多农业上的问题,而且理论十分巧妙。

  徐学聚想了想便道:“建阳的意思是如果遇到灾荒就应该在接下去时间于农田上补种其他作物吸收阳光?”

  王文龙点点头笑道:

  “正是这个道理。所有植物都能从太阳中吸收能量,但是所吸收的能量一部分要打折扣,另一部分也不都来长可以吃的东西,不少长成了粗壮的树枝树干,或长成了无用甚至有毒的花朵叶子,人类吃了也没什么营养。唯独经过世世代代选育出来的作物所储存的能量是人体最容易吸收的。”

  三人都是点头。

  “谷物储存的能量最多,只要几碗就可以饱人,瓜菜虽然不如但好歹聊胜于无。”

  “既然最重要的主粮作物歉收,就应该带领农民种瓜种菜,用这些瓜果蔬菜尽一切可能将剩下时间落在土地上的太阳能储存起来。瓜果蔬菜所带来的能量总能多养活几个灾民。无论如何都比农民全部逃荒,土地荒芜,让太阳能平白浪费去长那些人类吃不了的杂草来的好。”

  王文龙从跟着徐学聚一起视察灾情的时候就开始回想历史上有没有万历二十七年福建大灾的记载,他发现这年朝廷开仓赈灾的地方主要是河南河北与山东并没有提及福建,便知道福建虽然受灾,但是灾情并不过于严重。

  对付这种不过于严重的旱灾导致的粮食减产,王文龙自然想出的法子就是瓜菜代。

  一年之内落在一块土地上的太阳能就那么多,如果不用作物固定下来提供给人类吸收就只能等着浪费,所以能够抢时间收集太阳能的瓜菜代其实就是在生物学上推断出来的对抗主粮灾荒的最好办法。

  主粮遇到灾荒就赶快在田地上补种瓜果蔬菜,虽然瓜果蔬菜所带来的能量远远比不上粮食,但是总比没得吃来的好。

  而他一番话说完,三人也都是细细思索。

  瓜菜代的理论十分浅白,稍加思索就能听懂。

  接着三人就都是眼前一亮。

  徐学聚点点头,问道:“陈先生以为如何?”

  陈经纶思索着说:“建阳此法有理,在受灾土地上,尽量部众可以生长的瓜菜,肯定能减轻灾荒,起码百姓在村中田地就能挖蔬菜来吃,所耗费的体力总比上山去挖野菜来的少。”

  沈有容也是点头激动道:“菜蔬虽然不顶事,但是在地上种菜代替粮食,总比撂荒土地要来的强,怎么这样方法过去从来没人想到?”

  几人越想越有道理,泉州府缺粮,但是所缺的粮食数量并不算太多,百姓逃荒顶多就是一两个月,如果能够用瓜菜代撑过哪怕一个月也能少死不少人,如果让百姓蔬菜掺着粮食吃,说不定能撑的时间更久,最好情况也许就把两个月撑过去!

  三人越想越是惊讶,这样一想,似乎泉州府的粮荒还真有解决之道。

  接着三人便都惊喜看向王文龙。

  徐学聚道:“此法果真前所未闻,先生是如何想出?”

  大明有劝农官,但是劝农官劝百姓都是去种粮食,从来没听说有人要劝百姓去种菜的。

  王文龙道:“这方法以前人多半也有做过,只是没有成规模推广。”

  王文龙跟着徐学聚一起下乡考察时就发现这年代人对待灾荒完全没有使用瓜菜代的意识。

  最初王文龙也有些不理解,逼迫农民在荒地里面饿死不可能,但官府加以引导,让百姓别一受灾就争先恐后都跑了,多少留下一些人来补种瓜菜能养活更多人,这个道理看起来十分简单,怎么会没有人想出来?

  但是仔细一想他就明白了:

  百姓一旦发现有灾荒的预兆,第一反应肯定是去逃荒,而且会争先恐后,跑慢了临近的地方粮食也被吃光,他们很可能逃都逃不出去。

  这种情况下谁会愿意留在即将受灾的地方种地?万一饿死怎么办?

  根本没有人留下来种地,自然就没有人会想到瓜菜代这种方法,即使有人这么做也是仅限于留在村中没能力逃跑的一小部分人,这些人本就体弱,没分配到主粮只依靠瓜菜多半也会饿死,几乎可能把他们的经验传给后人。

  所以这么简单的方法却要等到生物圈能量圈的概念被发现,人们从理论上意识到集体逃荒根本就不是解决粮荒的好办法后才可能提出。

第53章 马铃薯

  徐学聚几人商量一阵,觉得瓜菜代可行,王文龙又强调如果确定要实行此法必须要赶快行动,现在已经进入十月,再晚一些几乎就没有多少蔬菜可以种植。

  于是沈有容急忙赶回福州将这个办法报告给金学曾,陈经纶则因为农学家的身份,所以受到徐学聚邀请留在泉州参与后续事宜。

  农历十月过后正式入冬,万历二十七年的冬天并不平静。

  九月末,土默特部进犯锦州、义州,大肆抢掠。

  大明人士只以为这是因为今年气候不好,所以这些蒙古的部族又再次来打草谷,唯独王文龙听到消息之后明白,这是因为此时东北的林丹汗正率领察哈尔部与努尔哈赤的后金进行战争,这些土默特部被林丹汗东迁到辽东地区,成为东土默特防备后金。

  土默特部人生地不熟,遇到寒冬怕熬不过去,于是抢掠大明州府准备过冬。

  这件事侧面说明后金正在飞速壮大。

  与此同时,北方的灾荒已经惊动朝廷,十月初六,朝廷决定开仓赈济逃到京师的饥民。但是饥荒仍然呈蔓延之势,眼看今年冬天不会好过。

  同时朝廷却因为要对播州杨应龙用兵,还在增加四川和湖广两省的田赋总额,只看消息就知道今年能用来调拨救灾的粮食不会富足。

  入冬之后福建终于开始普遍降雨,苦雨打的沿海地区百姓瑟瑟发抖。

  百姓普遍咒骂,这雨但凡能够早半个月下来,今年的秋收将是另一个局面,到秋收时节才下雨,非但不能补益,作物反而使得谷子晒不干容易霉病。

  但雨水毕竟缓解了土壤墒情,徐学聚长舒一口气,如果再不下雨,变成一年的连旱,那么王文龙提出的瓜菜代也没有实行可能,种蔬菜也是需要水的。

  ……

  自从确定要实行瓜菜代之后徐学聚就让陈经纶和当地农官讨论要种植什么瓜果蔬菜。

  农历十月份已经入冬,可以种植的菜蔬种类其实非常有限,陈经纶和当地的劝农官也是第一次主导这样的事情,他们列出的第一张单表里面都是一些冬天特有的蔬菜种类。

  徐学聚交给王文龙参谋时王文龙一看就知道决计不可行。

  因为他们所列出的蔬菜以瓜类和青菜为主,甚至还有一些本地驯化的野菜品种,这些东西只能勉强给人带来饱腹感,能量含量相当低,吃这玩意儿肯定不顶事。

  好在入冬之后漳泉的雨水情况改善,多种作物都可以种植。

  王文龙思索一番,另外列出了一份表。

  蔬菜的种类不需要复杂,只要能顶事。

  王文龙想到的第一种作物就是甘蔗,没错,这玩意儿在历史上也是救粮救荒的重要作物,而且甘蔗在福建就是秋冬季种植的。

  而且甘蔗的种植直接把甘蔗的切成小段,埋在土里就可以。

  泉州一直有种甘蔗的传统,只不过种植规模较小,只是作为经济作物,但这东西是懒汉草,管不管的也能长起来,只不过是含糖量有区别罢了。

  甘蔗能提供糖类,长得快,新鲜甘蔗的热量能比得上红薯,绝对比陈经纶他们建议的种菜要靠谱。

  之后就是一些本地冬季常种的蔬菜,包括冬瓜白萝卜等,只可惜南瓜的季节已经过去,要不然这东西也能够作为救荒粮。

  最后王文龙请求徐学聚找门路问一问能不能弄到马铃薯。

  根据历史,马铃薯在万历年前后可能就进入了大明,因为几十年后徐光启《农政全书》其中就已有对马铃薯的记载。

  但是王文龙询问徐学聚和陈经纶,两人却都表示没听说过这种作物。

  王文龙一番思索终于想起,和从沿海传入的红薯南瓜不同,马铃薯进入中国的路径应该是从缅甸经云南传入和贵州四川。

  马铃薯适应高寒高海拔的气候,生长所需的温度比红薯更低,其实不太适合沿海地区种植,反而是云贵地区合适的辅粮作物,一直到几百年后云贵川地区也热衷于做狼牙土豆、洋芋片、旋风土豆等等,换各种花样吃马铃薯。

  “藩台大人可以找西南人士询问,或许能得到结果。”

  说这话时,王文龙心中也有些打鼓,因为此时云贵地区正在闹播州杨应龙之乱,说不定会影响马铃薯传入和散播的速度。

  想要推行瓜菜代,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弄到大量的马铃薯薯种,但若是这时因为战乱,马铃薯还旨在云南或贵州的哪个边境地区少数种植,即使发现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徐学聚也有这样的担忧,但是他还是连忙找关系去询问,甚至直接动用官方的驿站,快马加急寻找薯种。

首节 上一节 32/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