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节

  几句交谈之后,王文龙就意识到邓志谟兴趣广泛,尤其是对于新鲜的见闻颇有追求。

  王文龙是个人精,自然故意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和他聊天,只用几句话就拉近两人关系,很快便被邓志谟引为知己。

  邓志谟一边吃菜一边问道:“听小友的口音似不是本地生人?”

  王文龙道:“我是南洋出生,自小跟着父母在外藩生活,因着双亲都去了,这才奉父母遗命回到大明。”

  邓志谟闻言果然颇感兴趣,问道:“不知小友在南洋去过哪些国家,彼处风土可是同《三宝太监下西洋》中所写相似?”

  王文龙思索一番才想了起来邓志谟说的是啥,然后就想笑。

  《三宝太监下西洋》是万历二十五年出版罗懋登所著的长篇神魔小说,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只不过整个故事完全没有写什么航海的旅途,主要内容是郑和下西洋得到碧峰长老和张天师的协助一路斩妖除魔的故事。

  故事之中永乐帝是玄天上帝转世,郑和是蛤蟆精转世,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寻宝,一路上还有满天神佛相助,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直接写成了翻版西游记,整体内容相当扯淡。

  邓志谟虽然是读书人,但是对于这年头的大明读书人来说,海外国家就如同传说中的西天一样,只有模糊遥远的印象,居然真把小说中的事情当成真实。

  王文龙摇头笑道:“那只是小说家言,其实西洋诸国也如大明一般,有农民,有士兵,有工匠,并没有什么神佛精怪。”

  邓志谟点头思索,却是更为感兴趣。

  王金贵在旁边看着发觉王文龙这家伙口角非常灵便。

  他原本还担心王文龙年纪轻和邓志谟交谈时怕会得罪人,可是很快发现自己全然是多虑了。

  索性他就让王文龙多点时间和邓志谟交流,吃完饭之后王金贵让张氏给两人泡了茶,然后就找个借口和老伴儿孙子一起到厨房去收拾,留出地方让两人聊天。

  邓志谟说了不少此时建阳书房的运营细节,接着就一直询问西洋风俗。

  王文龙自然是信口胡诌。

  虽然时代不同细节肯定相差极远,但是王文龙知道邓志谟根本没有机会去证实,也就不怕牛皮吹破了,什么轰动讲什么。

  “那暹罗国中有一种巫师,专门收集小儿的尸身制作成神像,称之为古曼童。当地人以为这种小鬼心智不成熟,只要对其供养,逗得古曼童中的小鬼开心,那小鬼便会如同小孩一般,愿为主人取得钱财或是满足心愿。想要得到横财者,多供养此物。”

  邓志谟闻言皱眉说道:“暹罗国想必没有正派的僧道,否则怎会让这种邪法大行于世?”

  王文龙摇头笑道:“这暹罗国上下都极为信佛,甚至该国习俗,男子七岁之后都要剃度当一段时间沙弥。”

  邓志谟啧啧称奇:“这又奇了。他们既然信佛,又如何有这许多阴诡之事?”

  王文龙拉开话匣子:“暹罗国离着印度极近,印度便是古时的天竺了,佛教影响是极深的。”

  邓志谟颇为惊讶:“我常听人说这暹罗的名字,却不知原来西天佛国与这暹罗国竟是连着的。”

  王文龙又道:“如今印度早已没有多少人信仰佛教,不光是当年唐僧求学的那烂陀寺早已荒废,就是佛祖当年涅槃的菩提树、讲经的鹿野苑也已淹没在荒草之中难以找寻了。”

  邓志谟是信佛的人,听闻不禁连连叹息。

  他又问道:“既是佛门净土,为何天竺之人却不信佛教?”

  王文龙不好当着邓志谟这么一个信佛的说佛教还是从印度教里头分化出来的,真要说起关系得管印度教叫祖宗。

  他只能含糊道:“印度之地文字语言并不统一,王朝分分合合,也没有设立史官的传统,百姓都以口耳相传的史诗当做历史。时间久了竟连自己古代王朝都不知晓,佛祖涅槃去今一千多年,他们竟而忘记也是有的。”

  他又说:“如今便是要寻找那烂陀寺怕也需要通过查询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对应上实际位置才能得知具体地点了。”

  邓志谟闻言瞬间对那所谓的天竺佛国感到万分失望,作为儒生他实在无法去崇拜一个连历史都没有的国家。

  继而他却又对玄奘法师产生无比尊敬,觉得天竺人自己都忘记的历史却被玄奘法师记载下来,连外国人都要去他的书中寻找自己的历史古迹,可见玄奘法师之伟大。

  邓志谟决定要去找来《大唐西域记》好好看一看。

  说来好笑,虽然是书坊作者、神魔小说作家,但是邓志谟居然在与王文龙交谈之前还不知道《大唐西域记》这本书的存在。

  而对于随口就能说出这些书名的王文龙邓志谟则是由衷敬佩,只觉得王文龙见多识广、博览群书。

  邓志谟热爱读书,到建阳来做文人除了为挣钱之外也是被常到书坊之中能够接触更多的书籍这一优势所吸引。

  但是他只是依靠着几个书坊看书,怎么比得上接受过后世信息轰炸的王文龙。

  后世人能接触到的信息的数量远远不是这年代的人能够相比的。

  古代就算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种古代的超大部头书籍也不过是不到十亿字的规模。

  后世随便一家大学图书馆藏书就轻易超过五十万册,哪怕每本书都只有十万字,一个图书馆的馆藏也就能轻松超过永乐大典或是四库全书的字数。后世随便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阅读资源甚至就能超过此时的皇家。

  后世人的问题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每天打开手机就是海量的信息涌入,看都看不过来。

  经历过知识爆炸时代的王文龙脑海中知识的丰富程度自然是邓志谟拍马也赶不上的,稍稍交谈便能让邓志谟颇为佩服。

  邓志谟心中点头,张口问道:“王兄这次回来可是想要进场科考?”

  王文龙脸上露出惭愧之色:“不瞒邓兄,我父亲虽然在西洋请了一个秀才工给我开门,让我懂得一些文字,看了不少杂书,但是我却实在没有写八股的本事,今日央求伯父请了邓兄前来,其实乃是我想写一部小说,想要请邓兄帮忙看看。”

  邓志谟早已经把王文龙引为知己,闻言道:“我还倒是什么事情,原来只是看书,这有什么好求的?贤弟尽管拿来。”

  王文龙道声谢,进屋把《儒林外史》第一章的书稿拿了出来,邓志谟接过之后表示自己回去就拜读。

第5章 惊喜之作

  拿了书稿之后眼看天色将晚,邓志谟便起身告别,王文龙一直送出门来。

  邓志谟家也住在麻沙村,离王金贵家并不远,当然环境要好许多。

  邓志谟收入很高,所租住的房屋除了几间正房之外还有个风景不错的小院子。

  回到家中,邓志谟的妻子连忙让仆人给邓志谟打水洗脚,又让丫鬟到厨下去给邓志谟做醒酒汤,邓志谟作为大老爷只要坐在太师椅上等待即可。

  邓志谟和王文龙吃饭时一直在聊天没有喝多少酒,饭后又用了一盏浓茶,回家坐了一会儿后他就感觉自己酒醒了。

  于是拿起王文龙给他的一沓书稿开始翻看。

  儒林外史的第一章讲的是明初王冕读书的故事,邓志谟一看就觉得王文龙的文笔有点《金瓶梅》的意思。

  此时《金瓶梅》已经写出来,在文人之间流传,得到许多赞誉。

  不过这书太过伤风败俗,暂时还没有书坊敢印,只在坊间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作者也不落真名,没有人确切知道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

  有说法说南京的几个书坊已然弄到了真本,准备付梓印刷,一旦试水成功没有被禁其他书坊必然仿效。

  《金瓶梅》是人情小说鼻祖,后世人情讽刺小说的技法许多都是出自此书。

  邓志谟自己也看过《金瓶梅》的手抄本,虽然所抄的内容没有几章,但是对于金瓶梅的文学手法还是颇为赞赏的。

  此时看到《儒林外史》中的许多描写都用着与《金瓶梅》相似的技法,邓志谟点点头,觉得这本小说的文笔还不错。

  但也就是如此了。

  《儒林外史》的第一张只是一个引子,写到元末名士王冕去世以及留下以八股文取士必然导致文风败坏的判断就结束,故事还没有展开。

  邓志谟看了之后除了对于王冕闲云野鹤的性格以及清高的人品颇为佩服之外也没感到和其他小说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他觉得这本小说有点潜力,但还是先压一压,等到王文龙后续的稿子出来看情况再考虑给余象斗推荐。

  第二天早起王文龙直接铺开稿纸继续抄写《儒林外史》的后续内容,写了一天又得四章,把书稿晾干之后,转过天便早早的带上书稿去邓志谟家里拜访。

  按着王金贵指点的地方一路问到邓志谟家时,正好碰到邓志谟从家里出来。

  邓志谟见到王文龙一只手上拿着一摞厚厚的书稿,另一只手上拎着一个点心匣子,惊讶道:“这么快就有新稿子了?”

  王文龙道:“我回去就写,又得了四章。”

  邓志谟颇为佩服,这年头人写文可没有这么快的速度。

  他对王文龙说:“可惜我今天约了去双峰堂看刻,书稿只能到书坊里看了。”

  看着王文龙拎来的礼物,又道:“既然是朋友,就不需要如此生分,这些点心贤弟提回去给孩子吃吧。”

  王文龙自然是开口感谢。

  邓志谟拿上王文龙的书稿便直奔双峰堂,他到书房里头看了几章刻板,确认无误之后让余象斗和工匠去印样。

  邓志谟忙活了一上午总算得以休息,坐在椅子上就拿出王文龙的书稿来看。

  第二章开始《儒林外史》的故事完全展开,从童生周进的气闷遭遇写到范进中举。

  这些段落尽显辛辣讽刺的风格,把科举制的阴暗、底层文人的痛苦无奈、堕入追求利禄的儒生的卑鄙无耻写的入木三分。

  儒林外史的故事放到后世都足够有讽刺性,更别说在这个人情小说刚刚出现讽刺小说还没有形成的年代,极富戏剧性的故事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对于这时的读者来说是见所未见的,只会让他们觉得万分新奇。

  邓志谟读到周进坐馆这一段的时候就已经心动,只觉得王文龙把底层文人的悲惨处境描画的万分真实。

  他也是多年科举不第这才心灰意冷转而写书谋生的,看到周进的处境只觉得自己都代入了书中人物。

  接着又看到范进中举这一段,看到范进得知自己成了举人之后喊的一句“咿,我中了!”就直接疯掉,邓志谟忍不住击节赞叹。

  “讽刺,太讽刺了!”

  他仿佛在这本书中看见了自己所见过的无数底层文人的影子。

  这种直接讽刺世情的小说他从来没看过,虽然手法和金瓶梅有点类似,但是其讽刺远比金瓶梅更加入骨,也更有可读性。

  邓志谟觉得万分新奇,又觉得这种小说的手法非常值得学习,将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读了之后口中还有余味。

  直到把四章全部翻完邓志谟还不忍释卷,只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将如何发展。

  他直接起身便拿着这一沓书稿进了后院。

  双峰堂主余象斗正在后院之中看刚刚印出来的书页质量,就见邓志谟匆匆忙忙进来说:“余先生,你看看这部书!”

  余象斗问道:“先生又写了什么书?”

  “不是我写的,乃是我的一个朋友所做。”

  余象斗接过邓志谟手上的书稿,开始慢慢翻看,开始时他还不怎么在意,但是越看便越专注。

首节 上一节 3/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