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6节

  端起酒杯王文龙问王宇道:“朋友既然是福州生员为何来到月港?”

  王宇一番解释王文龙才明白,原来这厮今年才十九岁,家中只是街面上做小生意的,条件一般,但好在他自小为人聪明,所以十七岁上就已考中秀才,而且他从小就爱好侠义故事,颇有侠客性格,在街面上跟人学了一身好武艺。

  “父母亡故我又中了秀才,想到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干脆便背上行囊外出游历,却没想到一路上有如此多的钞关税吏,刚出漳泉就没了盘缠,只好在月港贩卖些图书。却没想到书也这般难卖。我身上这几本时文还是去年秋天进的货。”

  王文龙听的一脸无语,这王宇完全就是侠客性格,做事情不瞻前顾后,连盘缠都没有就跑出来旅游,没了盘缠一拍脑袋就花大价钱去进来墨卷贩卖,结果这东西在街面上根本没人买,蹉跎了小半年,连漳州府都走不出去。

  想想历史中王宇率众击高宷应该是小半年后的事情,看来这货在原本历史中还是要费一番挫折才能回到福州。

  而经历他在月港遇到的事情,也怪不得回到福州之后王宇对于高宷等中官税吏深恶痛绝。

  说完自己的经历,王宇就对王文龙大倒苦水,大骂高宷以及他手下的爪牙不做人事。

  王宇这货的脑子好像不会转弯,他发现王文龙跟他站同一立场之后就完全卸去防备,一番话说的旁边的李八斤都脸上挂不住。

  这也就是王文龙不在乎,要不然王宇许多话里连带他也是一起骂。

  王文龙知道高宷十月份就打算回福州,原本还打算带王宇同行,现在却明白王宇肯定不会答应,于是吃过饭王文龙就叫李八斤掏了一锭十两的银子递到王宇面前。

  “王先生,这是?”

  王文龙说道:“那陈少爷并不是什么良善人家,你若继续留在漳州,他说不定又要来找麻烦,朋友还是早些回福州去吧。”

  李国助见状也从兜中掏出钱来,他身上没有带那么大的银子但散散碎碎凑出来也有六七两,同样送给王宇。

  王宇颇为感动,但这家伙没有什么做人情的概念,只觉得自己的确需要钱,于是他伸手就拿。

  他已经看出李国助有钱王文龙的情况似乎拮据一些,于是他对李国助只是道声谢,对王文龙却是诚恳说:“王先生放心,等我以后有钱一定奉还。”

  王文龙笑着摇头:“我自有来钱的地方。”

  ……

  赵发被陈少爷手下的泼皮领进屋,陈少爷满脸苦相,他今天挨了王宇和王文龙各自一巴掌,最厉害的还是李八斤那脚,踢的他下边都肿了。

  赵发一进屋就说道:“陈少爷祸事了,现在那王老爷一口咬定是伱把店仔码头上的税都收了,要和你没完。”

  陈少爷愣了一下:“我哪有收他什么税?今天才去的第一次!”

  “他是高公公面前的红人,你如今又留了一张文俱在他手上,还不是任他编排?”

  “我刚才旁敲侧击的问那姓王的,他只说马上就要把这事告上去。你可有什么门路可以和高公公说话,赶快从中缓夹一下。”

  说完这话赵发就看着陈少爷的脸色,见他瞬间露出苦相。

  陈少爷:“我交好着魏老爷,偏偏魏老爷如今正在福州公干,一时间找他不到,你怎么不劝他一劝?”

  听说陈少爷现在没有路子可以通到高宷那边,赵发心中就已了然。

  他也做了两手准备,刚才这句问话如果陈少爷显露出有别的办法,他马上就会变换到陈少爷这边来。

  “他说今日就要递,这是犯关节的事情,我怎么劝得住?”

  陈少爷一脸苦相:“这个却如何了得?”

  赵发笑道:“陈少爷你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怎么这样没主意?自古有言: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他王老爷到底只是想要图谋些钱财,你不如破些银子把他那文俱买了回来也就罢了。”

  陈少爷犹豫一阵:“这要多少钱?”

  “总要个六七百两。”

  陈少爷吓得几乎跳起来,“他不如拿刀到我家里来抢!”

  赵发直接吓唬道:“凭那王老爷的本事要是真咬你一口,只怕比拿刀到你家里抢的还疼呢!”

  陈少爷欲哭无泪,犹豫半天只能对赵发说:“能否帮我把价钱说的低一点?”

  赵发表示他尽力而为。

  他出去转悠了一天,第二天又来找陈少爷,说自己把价钱说到了五百两,王文龙已然非常生气,说再低他就把文俱拿到高宷处了。

  陈少爷无法可施,只能尽力腾挪,没过几天,赵发便捧着银子找到王文龙。王文龙害怕赵发在其中拿了利润,还让李八斤跟他走了一趟,确定陈少爷给的钱数的确是五百两,这才将那张文俱交给陈少爷。

  五百两银子拿回来,王文龙把三百两银子上交,五十两给了赵发,自己留了一百两利润,剩下五十两则是给了帮他鞍前马后跑腿的李八斤。

第42章 葡萄牙国史的影响

  几天后高宷收到王文龙交上来的税钱还有点不满,他直接问王文龙怎么是按着最低底线收的。

  好在王文龙糊弄后他也没有过于计较。

  太白经天的事情在朝中闹了一阵之后已经尘埃落定,万历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任由文官把头磕烂他也不管,硬是把这事件给扛了过去。

  高宷大为开心,王文龙这点事情他自然不放在心上,九月末,高宷又准备回福州,王文龙觉得店仔码头这事儿算是结束了,回福州还能躲着点李国仙,顿时大感轻松。而李国仙闻言却是颇为不悦。她大眼睛一转,在王文龙面前不表现出来,但是打算一回家就跟父兄吵闹,想要追到福州去。

  就在高宷准备返程的时候,一脸委屈的陈老爷正跪在魏天爵的脚下。

  “他们打的小人儿子好苦,那王文龙手下对我孩儿胯下就是一脚,我家孩儿回去拉了七天的血呀。”

  “魏老爷,您要替犬子报仇呀。”

  坐在太师椅上的魏天爵三十多岁年纪,三绺长髯,穿着一身道袍,乍看之下颇有仙风道骨的风范,但是仔细一看却能发现这厮同李八斤一样右脸上刺着一道金印,原来也不是什么有道行的家伙。

  魏天爵一边喝着茶一边听陈老爷说话,才听到一半就不耐烦的皱起眉头。

  “你儿子跑到王文龙的码头上去收税被人打了,关我屁事?老子又不是你爹,别什么事情都来找我!”

  陈老爷一愣,连忙说:“的确是犬子的不对,但是那王文龙开价也实在太狠,他把犬子打了一顿,开口还要我家赔他五百两银子,我们拿出老爷你的名头,他也一点情面不给。”

  魏天爵听到这里才注意起来:“伱们说了我的名字他也不给面子?”

  陈老爷眼珠儿一转,忙说道:“可不是?从中牵线的班头赵发可以作证。”

  魏天爵终于有点生气:“你说那王文龙是什么人?”

  “我找人打听过了,他是高公公面前一个幕僚,说是因为写了一本叫做《儒林外史》的小说受到高公公器重,专门从建阳找来的。”

  “那厮原本只是个海外归客,到漳州才补了个监生,还写了一本什么葡萄史。”

  “一个监生也敢,”魏天爵正要放狠话,突然一愣:“你说他最近写了什么书?”

  陈老爷说道:“叫什么葡萄的,名字颇怪,却是听说挣了不少钱。”

  魏天爵虽然是个泼皮但却不是没有文化,这厮之前甚至考过科举,只是因为作奸犯科断了前程这才混成一个道士,现在专门想着帮高宷干脏活。

  高宷在场面上混,靠的可不只是林世卿这种狗腿子,魏天爵也是高宷的文胆之一,他对于士林中的事情颇为熟悉。

  魏天爵道:“葡萄牙国史?你说的那什么王文龙是不是王建阳?”

  陈老爷感觉魏天爵语气不对,点头说道:“他是叫这个笔名。”

  “原来是这人,这厮写的那本书最近在福州都颇有些名气,我不好弄他。”

  陈老爷既不是海商也不读书,对于《葡萄牙国史》这本书完全没有概念,他听魏天爵不想管急忙道:“可我儿子的仇怎么办?魏老爷不要听人蒙骗了,他一个写小说的哪能有什么名气?”

  魏天爵一翻白眼:“我哪知道那些读书的为何觉得他那书写的好?总之那些士林人家看中他,难道要我为你儿子去得罪那王建阳?至于那厮看不起我的事情,有机会我自然要去找他报复!”

  他吓唬陈老爷道:“你自回去以后叫你家人不要再乱惹事了,你这是碰到了个蠢的,若我是那王文龙,你儿子早受打死了。捞了过界死在他的地盘上理所应当,就是高公公也不会保你,那时你家才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陈老爷吓了一跳,见魏天爵不愿再搭理这事端茶送客,陈老爷也只能一脸失望的起身离开。

  ……

  九月末,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终于连载一半,整本历史书的框架已经显现出来,因为卖的不错,所以熊清波已经来信请求出半部书的合订本,王文龙自然答应。

  王文龙身处在漳州,又没有和士林中人交往,暂时还没有感觉到这本书带来的影响力,但是随着书籍的扩散,在漳州以外的地方《葡萄牙国史》的影响力却正在飞速发酵。

  福州府闽县,福建左布政使徐学聚正拿着一本新刊印出来的《葡萄牙国史》聚精会神的阅读。

  徐学聚是万历十一年进士,浙江兰溪人,他出生读书世家,除了考科举之外于历史一道也颇为又研究,其治史功底已经达到专业水平。

  徐学聚到福建任上后发现此地刻书作坊极盛,就利用自己的职权在福建编纂书籍,而且编的不是一般的文摘小说,而是《国朝典汇》这种超大部头书籍。

  这种书籍一般是要朝廷官方才有能力开刻,以一省之力绝难支持。

  然而徐学聚的确颇为才华,在他的调度之下这部两百多卷的书编纂工作现在已经走上正轨,只要再给他几年时间就能刻完。

  徐学聚喜爱著书,也善于研究历史。

  最开始他看《葡萄牙国史》这本作品只是被这书别具一格的历史叙述方式所吸引。

  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大体只有编年体与传记体两种,而后又发展出记事本末体、国别体等衍生分类。

  《葡萄牙国史》这本书初看样子明代人会以为只是叙述葡萄牙一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选材历史事件详略得当,对于每一段时期的社会背景出场人物,时代风俗都有所涉猎,还会夹杂作者本人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精到点评,这书不属于此时史书的任何体类。

  一读之下不像是看历史书那般枯燥,反而如同看一部绝佳的小说令人手不释卷。

  书中的每一个历史阶段,葡萄牙国中都洋溢着或是保守或是冒险或是狂热的不同气息,通过作者的笔端,读者也能感觉到当时葡萄牙国内的气氛,再和书中的历史相结合,仿佛就是当时的一幕幕历史事件一个个历史人物生动的在眼前展现。

  这种既生动活泼又包含大量资料信息的历史写作方法是徐学聚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番阅读之下,直接将徐学聚给惊着了。

  来了来了,写作速度确实不快

第43章 各家反应

  作为史学家徐学聚很明白写这样一本史书需要怎样的功力。

  他最开始阅读时还想学习这本书的写作方法,但读着读着他就叹为观止,他发现凭自己的能力完全没有办法写出这样一本书。

  而更让他有所收获的还是这本书的内容。

  “原来这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是这样的关系?”徐学聚感叹。

  这两年福建洋面上来了越来越多的红毛人,有的人是要传教,有的人想要开辟商港,还有人信誓旦旦的表示要在大明国内从事行商贸易,大明的官场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搞的混沌不清。

首节 上一节 26/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