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55节

  这事其实违法,但能够回乡丁忧的都是在当地颇有权势的官员,一般情况也没人敢查。至于孩子,反正这年代也没有严格的户口制度,将孩子的出生年月改早或改晚几年即可。

  但李化龙却不如此,他丁忧期间真的不见客,甚至在父母坟前结了个草庐居住,要不是因为这几日山中落大雨,将他的草庐给打翻,他也不会下山去。

  李化龙的父亲是两年前在征播州杨应龙之战期间过世的,李化龙为人至孝,当时就请求回乡丁忧,但战场上实在走不开,万历皇帝下令他穿着丧服指挥作战。打完播州之役,李化龙本来要赶回家,却又因为泇河工程工期紧任务重,火线被调去疏浚泇河,直到有人替代他,他才得以回乡守制,而就在这年间,李化龙的母亲也去世了,父母去世时李化龙都没能在身边,这对极为孝顺的李化龙是极大打击。

  给父母的坟前除草上香供奉祭品之后,仆人也将李化龙的棚子重新加固,将草席铺上。

  儒家礼法规定丁忧期间要在父母的坟前居住,但这只是为了还报父母在子女没有生存能力的头三年寸步不离的养育之恩,并不是要子女天天哭。反而按照礼数,父母死去三月之后要行“卒哭礼”,此后就不应再为父母哭悼了,真要哭上三年人都得得精神病。

  李化龙供奉了祭品之后也就回到草棚中去,在床板上给那些送拜帖的人一一写了回信,然后便盘腿坐在床板上打开自己的书囊。

  打开书囊映入眼帘的第一部书却是一部崭新的《农业、地理与钢铁》,看到这书时,李化龙就愣了一下,问仆人:

  “这是谁家的书?我原先看的《通鉴地理通释》没带来吗?”

  在扫地的仆人连忙回头,看了一眼那崭新的书部,满脸惊慌的说:“这是亲家王老爷送来的书,夫人另拿了一个布包装着,来时匆忙,我一不注意给拿错了。我这就下去给取。”

  李化龙的女儿嫁给了右通政王永光的二儿子为妻,王永光如今还在京中当官,经常和李化龙书信往来。

  李化龙回想一下,倒是记起王永光前两天书信中说道送了一部奇书给他,只不过当时李化龙并没有放在心上,见到仆人着急的表情,他摆摆手道:“罢了,这下去一趟又得个把时辰,等明日送饭时记着将书带上来就好。”

  那仆人连连答应,李化龙便让他自己去做事。

  反正手边也没别的事儿可干,于是他便拿起那《农业、地理与钢铁》来。

  这书的名字看着就古怪,李化龙在治学上并不追求新奇,对于名字古怪的书目也不喜欢,如果是他自己买书,看到这书的名字,就不会想去翻阅。

  不过这书的作者是王文龙,又有亲家公的推荐,李化龙这才勉强打开书函。

  李化龙喜欢实学,对于此时文坛热衷的儒家流派争端不感兴趣,不过王文龙的《国富论》《葡萄牙国史》等书籍倒是让李化龙十分喜欢。

  “只希望这书也能有些意思吧。”李化龙翻开书本,在心中暗暗想着。

  《农业、地理与钢铁》一开篇讲的是西洋两个土人岛屿之间的斗争,李化龙乍看之下有些不习惯,但王文龙由土人岛屿的斗争很快便引出观点:生存方式决定了社会思维。

  看到此处李化龙才感觉有点意思。

  他曾经担任过辽东巡抚,又和杨应龙打过仗,绝对是此时朝中边疆民族问题的专家。李化龙对于此时朝中盛行的所谓华夷之辩、以夏变夷等等说法颇为不感冒,因为他实际接触过云贵和东北的少数民族,觉得朝中文官高弹阔论的那些和少数民族处理关系的方法都太想当然。

  最让他感到痛心的就是杨应龙之乱。

  在李化龙来说,这场战如果处理的好,原本根本不需要打的。

  别看李化龙灭了杨家,但那是为国尽忠不得已而为之,其实他和杨应龙私交不错,两人还曾经在四川、朝鲜共同抗敌。

  杨氏土司从唐朝开始就盘踞在播州一带,从来是谁当上了中央王朝杨家就服从谁,唐代时杨家就帮助唐军征服播州,南宋年间也是七次出兵抗元,到明代杨家是播州最早归顺的土司。

  直到万历年间杨应龙对朝廷的态度也挺老实,万历十四年杨应龙应朝廷要求率兵征松潘,次年征蜀夷,万历十八年又征迭茂,战功赫赫,而且对万历皇帝也十分奉承,多次进贡金丝楠木、战马等物。

  杨应龙之乱的最初根源只是杨应龙后宅不和,他听信宠妾谗言,杀了妻子张氏和岳母,他的妻叔因此向朝廷告发杨应龙谋反。

  当时四川巡抚就是李化龙,李化龙知道杨家的情况,因为这点事情就去争讨杨家并不符合朝廷的利益,更何况当时松潘还在打仗,杨家还有几万兵在前线,杨家的实力太强,把对方逼反对朝廷来说得不偿失,所以李化龙一力帮杨应龙说话,将此事压下。

  几年之后迭茂的战打完,杨应龙赴渝受审,答应向朝廷捐献钱财和派兵换取自己无罪。杨应龙为此献金赎罪,并为此带兵去朝鲜打倭寇。这表现已经够老实的了,可转过年来继任的四川巡抚突然又坚持严审,大兵扣关,再次逼迫杨应龙削去官职,将土司之位交给大儿子,并要求缴纳大笔赎金,并在赎金交完之前将杨应龙的儿子杨可栋押在重庆作为人质。

  杨应龙又答应了。

  几个月之后杨可栋却莫名其妙死在重庆,杨应龙去讨要儿子尸首,四川官员却表示钱没交完尸首就不能还。杨应龙大怒,干脆起兵反明。

  四川官员的这一通操作明摆着是要削杨应龙的权力,起初杨应龙也配合了,但四川官员的操作太过于粗糙,特别是弄死杨可栋还扣着尸体不还的态度,让杨应龙感觉自己如果不造反只会一步一步被逼死。

  或许逼反杨应龙也是某些四川官员的盘算,但他们万万想不到杨家土司兵的战斗力有多强,把杨应龙逼反之后云贵川的官军根本就不是对方的对手,还得李化龙从朝鲜带着老卒回来救火。

  李化龙之前就觉得朝廷对于这些土司的处置方式十分不精明,但又说不出原因,直到看了《农业、地理与钢铁》之中提出的“社会文化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描述,他突然明悟了。

第436章 生产力决定生产制度

  “原来如此!”李化龙不禁喃喃自语,“朝廷之中有些人想要逼反杨应龙为的是将播州纳入正常的统治,然而这一办法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杨应龙族人的支持,他们宁愿给杨家世代当奴隶,也不愿意成为佃户,然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性奸猾,其实乃是当地生产制度决定的!”

  “播州地方没有大片平地,耕种土地得到的产出一定会比内地低,如果像内地一样依靠佃农去耕种,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佃户,坐拥奴隶、族人的土司制度反而比佃农制度更能让当地安定!”

  李化龙一直想要搞清楚边境民族问题的解方,也正是因此才专门抽时间研究《通鉴地理通释》,想从历史上的边境民族问题之中找出如今大明边境民族问题可参照的对象。

  而他所思所想的问题,此刻却一下被王文龙给说清了,这带来的喜悦实在太大,让李化龙忍不住在棚子内走来走去都无法发泄自己的兴奋情绪。

  过了一阵才忍住激动,李化龙坐下继续看书。

  王文龙从岛屿的例子引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制度的概念,之后便开始回溯历史,他从黄帝时代讲到帝国时代,用了大量篇幅史料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制度的不同以及背后的原因。

  上古时代的生产力弱,有能力的诸侯便倾向于让其他诸侯向宗主国供奉实物。等到生产力提高,奴隶的生产价值更高过诸侯们供奉的谷物,于是商周时期的奴隶制出现,朝贡变成了礼仪性质,诸侯对于宗主国表现忠诚主要的方式从朝贡变成了联合出兵征伐不臣、帮助宗主国获得奴隶等等。

  之后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一片田地已经只需要少数人便可以耕种,井田制便宣告瓦解,商鞅变法,利用私有财产的奖励诱惑去促进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出现……

  王文龙将中华文明制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条分缕析的解释出来,然后点出关键:第一次生产力提高来源于耕种技术的成熟、第二次生产技术提高来自于青铜器的广泛使用、第三次则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王文龙指出,每一次生产力的提高,伴随着的都是新生产技术的出现。

  “妙极!这真是看得彻了!”李化龙越看越激动,到最后居然拍案而起。

  他终于明白了,边民习性的不同源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说只要山海关外的牧民还在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就永远不可能奉从中原王朝的统治,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做一个兼顾草原和农耕制度的二元帝国。

  至于让大明苦恼了上百年的问题:如何让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都过上一样的生活,这问题李化龙也想清了: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新的技术让游牧民和农耕民都使用一样的生产方式,那时他们自然就可以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下生存了。

  游牧和农耕民族怎么能采用一样的生产方式?这李化龙现在没有解决的办法,但对于云贵边民的治理《农业、地理与钢铁》却已经点出一条路。

  当天下午李化龙就摊开稿纸,开始写自己的建议奏疏:“欲安云贵之民,除打压土司之制外,更重在于广开良田,引入适耕之术,使云贵之民得如中原之民,此方为治本之策也……”

  ——李化龙想到的方法就是在云贵培养地主去取代土司。

  当然,此时李化龙只是有了这样的思路,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计划能否完成,但如果王文龙看到李化龙的这份奏疏一定会大为惊奇,因为这就是后来清朝完成改土归流的方法。

  满清的改土归流可不是把土司替换掉、派几个流官去统治这么简单,要是如此就能把奴隶制地区变成封建地区,之前的朝代早就做了。

  改土归流的真正先置条件其实是清初红薯土豆等适合山地种植的作物大量引入云贵川,雍正乾隆时期派去的流官做的也都是推广红薯土豆等事情,而且是大力推广。原因很简单,官员们发现越种红薯,当地的百姓对于中原王朝制度的适应性就越强。

  因为新作物能够在山地种植,让当地的生产力达到了小农经济的水平,这种环境下奴隶制的生产效率和小农经济产生了明显代差,适合小农经济的中原王朝统治模式自然就会占上风,改土归流自然而然就会完成。

  在改土归流之中制度改革只是推了一把而已,根本原因还在生产力的改变。

  ……

  就在《农业、地理与钢铁》的口碑渐渐酦酵的时候,万历三十四年的九月,有一件来自京城的人祸新闻流传到了江南。

  事件起因是今年八月以来京师的雨水就非常严重,京城的守军到盔甲厂去支取火药,发现仓库内的火药囤积日久加上潮气严重,已经坚固如石。

  于是领取火药的官军们突发奇想,用斧头劈砸火药,想要称出所需的重量。

  这一神奇操作不小心劈出了火星,然后就引发盔甲厂火药殉爆,爆炸之声如雷震,盔甲厂中刀枪剑戟都被甩出百步以外,盔甲厂附近整条街都给掀了,居民被炸死者数百。

  当听到这个新闻时王文龙真是一脸无语——拿斧头去劈火药这操作真不是正常人可以做出来的,更何况去领取火药的还是负责火铳的官军,即使火铳兵都连这点防患意识也没有,可见京师的官军素质已经差成什么样。

  这往大了说其实也是东林党和浙党连续党争带来的结果,上边天天斗法,下边的工作都没人管了,最终在小问题上就会出现大纰漏。

  而更让王文龙感到无语的是京城中对于此事的后续处理:朝廷对此事并无什么太大反应,只有一两个官员提出要抚恤那些死难者,不是给抚恤金,只是开些粥棚赈济,附近几条街的房子都给炸塌了,所住百姓都流离失所。

  万历皇帝也拿出钱财来施医舍药,救助伤患,对于死者则是京中官费一人舍一具棺材。

  至于如何制定防范火灾的制度、如何改革火药存储方式等真正解决问题的法子,根本没有人提,仿佛这就是一次无心之失一样。

  王文龙看的窝火。

  这场万历大爆炸在历史上并不有名,以前他没有重视这样的记载,事情发生之后回忆史书才想起有此一事。

  王文龙印象更深刻的是原历史上二十年后的天启大爆炸,现在一看就这样的态度,怪不得原历史上二十年后会出现更重大的生产事故。

  王文龙越回想史料,这才越发现明代对于火药制作管理的粗疏到了何等程度。

  主要是天启大爆炸的描述太惊人了,哪怕王文龙提前知道这件史事也不禁为此发愣。

  天启大爆炸可不是死伤百人的规模,历史记载那场大爆炸仅仅在中心灾区粉身碎骨的死难者就“人以万计”,紫禁城内施工的工匠被从脚手架上震下来跌成“肉袋”的超过两千多,象房管事太监都被震死了,受惊的大象从象房中奔跑而出,满街乱窜,践踏百姓,死者无数。

  光是后宫的死伤情况都看得人目瞪口呆,在乾清宫等候宣照的御史被震波带走两个,甚至天启皇帝当时正在乾清宫用膳,爆炸发生时他起身就跑,太监追都追不上,乾清宫大殿转眼就被震塌了,伺候用膳的太监全部被砸死。别说其他人,历史上连不满周岁的天启朝皇太子朱慈炅都因大爆炸受惊而死。

第437章 缺骂

  可以说原本历史上要不是有天启爆炸把天启的皇太子朱慈炅震死,崇祯都不一定能够登基。

  仔细查阅史料之后,王文龙更加有种无处吐槽的感觉。根据历史记载天启大爆炸的中心是王恭厂,那地方是工部的火药生产中心,日常火药两吨,常备火药储量约一千吨。

  这么一个火药储存仓库,居然就建在京城的内城之中,宣武门边上,距离紫禁城不到两条街。

  这不光是不把百姓的命当命,就连皇帝一家的命也给舍出去了,要不是天启皇帝腿快,直接就能给炸驾崩了。

  王文龙思索半天,决定给《苏州旬报》下选题,要求下一期头版头条专门讲火药储存安全问题。

  毕竟是死了上百人的事情,而且还发生在京城,已经有上史书的重要程度了,给个头版也不算过分。

  对于火药安全储存,王文龙自己也没有经验,但是他就在苏州,于是直接去东园找徐树丕,询问物理社的化学人材中有没有研究火药的。

  徐树丕闻言笑道:“建阳还是我们物理社的社长呢,如何不知道我们社中有一个火药组?”

  “火药组?我们物理社中还有这个组呢?”王文龙问出来之后自己也觉得有些脸红。

  他虽然列名社长,但平日里对于物理社的关心并不多,来物理社也是看看制币厂、印刷厂的情况,对其他部门他还真是没有印象。

  这两年物理社挣了钱,运营也已经走上正轨,社员人数早就超过了一千,大多数社员王文龙都没见过。

  如此一想,王文龙这个社长当的实在是有些甩手掌柜的意思。

  不过他写的科普小册子奠定了物理社的基础,且所出的主意帮助物理社挣了不少资金的份上,社员们对他的做派也没什么意见就是了。

  “火药组现在由谁负责?”

  徐树丕道:“建阳记不记得徐子先有一个学生名叫孙元化,字初阳的。”

首节 上一节 255/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