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50节

  典礼进行到午时,大家都有些劳累了,但还没走,都在等着礼部管饭。

  这么大的典礼,甲骨研究会给大家请来,总不能不给饭吃吧?

  此时人流传京师有四可笑:翰林院的文章,武库司的刀枪,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方。其中光禄寺是专管祭祀庆典时给文武百官煮大锅饭的机构,反正官员吃到了不好吃的菜,也不敢抱怨,自然是怎么应付怎么来。

  但别以为大明的官办宴席就都是这个水平,光禄寺以外礼部也有一个专管做饭的部门,即礼部四司之一的精膳清客司,这是专门招待国家宴会的。

  听听这名字“精膳”,那司中厨子的手艺是相当不错。

  礼部的杂役们将与会的公卿请入正堂,一张张圆桌早已摆好,公卿们这会儿也饿了,言笑入座,都等着这餐饭呢。

  午时刚过,就见礼部的厨役们开始上菜了。

  每桌先上一盆高粱米水饭,红红的高粱米泡在清水里,南方的官员许多还没见过,以为是甜汤。

  礼部尚书李廷机却是在京城生活了几十年,自然能认出这是高粱,瞬间皱眉,甲骨研究会虽然挂在礼部名下,但却是一个自收自支的部门,甲骨研究会这餐宴席所用的钱财也是会中自己出的,李廷机做完尚书,这种小事情之前并未过问。

  他连忙小声叫过一个厨役问道:“怎么回事?”

  他那边还没问清楚,第二道菜就上来了,一筐杂粮贴饼子被放在八仙桌当中。

  有个吏部的给事中也觉不对,问端菜厨役道:“上错了吧?怎么把堂下人的饭也给端上来了?”

  那厨役道:“回老爷的话,先生们嘱咐厨中做的就是这个。”

  “就吃贴饼子?”那给事中还有些没反应过来。

  说话时最后一道菜也端上来了,也算不上啥菜,每桌一盆熬过的干黄酱。

  这时就见远处桌上王文龙站起来解释道:“是的,这就是今日甲骨研究会为众位准备的饭食。”

  众人齐齐回头,表情奇怪的看向王文龙,随即有些言官的表情变得精彩,他们常年搞事情,职业敏锐度上来了,知道王文龙这显然是有意为之。

  刑部福建司主事沈珫眼睛一转,大声问道:“王建阳,你给大家吃这些东西有何用意呀?难道是对我等的不满吗?”

  王文龙赞赏的看了自己老岳父一眼,到底是实在亲戚,虽然之前没沟通过,但这临场现挂的话递的是相当舒服啊。

请假一天明日补更

  今晚要加班,只能请假了,明天放假会补上的,抱歉了呀。

第425章 这就是辽东百姓的日子

  王文龙微笑说道:“甲骨研究会非常重视此次成立典礼,能够有今日研究会之正式成立,乃是甲骨社上下同仁们努力数年的结果,我也很感激诸位先生收到请帖能够赏光前来、共襄盛举。”

  他一番话说的平和,顺带还捧了捧今天到场的诸位官员。

  接着王文龙继续说:“我是甲骨研究会的研究室主任,深刻知晓考古发掘的艰难,这也是我们以为必须成立研究会来保护考古事业的原因。前几日我们才完成了辽东红山文化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辽东地处偏远,人口希少,边境军屯的条件更是艰难,能够完成此次发掘,我同着参加发掘的王伯良先生等甲骨社的先生都是吃了不少苦头的。而此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辽东百姓许多帮助。边境的军官准许我们在当地发掘文物,甚至为我们跑关系买下地皮,边境的军户们收留我等在家中吃喝,正是农忙的当口,听闻我们要发掘,也有不少军户却主动跑来帮忙。”

  “在下亲眼观察,发现辽东百姓实在是朴实可爱,由此也对于辽东的历史产生兴趣。询问之下才得知如今的辽东边民大多数都是本朝间从内地迁移而去的,最早是为了清扫北元,作战得胜之后他们原本就要回家过上安乐日子,可当时朝廷一声令下,命令他们屯垦边疆,永葆北境,这些军户的祖先们便毅然决然的留在了辽东。二百年间,每当蒙古人、鞑靼人、女真人入寇辽东,这些军户都拿起武器英勇抵抗,守卫了我大明的辽东疆土。”

  “这次完成了红山考古发掘之后,我途经开原城,城中的社学要我去做会讲,我由此又接触到当地一些读书人,听闻了他们所说的辽东情况……”

  王文龙朗声当着众人的面缓缓说着辽东人的景况,他把佟卜年、萧汝芳所讲的情形动情的讲述出来,自然做了一些艺术加工,描述出了一群身处边疆依旧用功读书、心向大明的辽东士子形象。

  众官员们听着听着便渐渐沉浸进去,他们也总算明白为何王文龙今天会做上这样一桌饭菜。

  随着王文龙的讲述,众人渐渐将自己带入了那群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同时又备受内地人歧视、误解甚至欺负的辽东百姓视角。

  这年代的内地人对于辽人的歧视非常常见。

  甚至包括原本历史上提出“以辽守辽”的孙承宗在辽东任上时也呼吁提防辽人,认为“辽将、辽兵,便结成族类,渐成极重之势”,同时他对于手下其他地方的军队抱团却又不以为意。

  且因为辽人在朝中几乎没有声量,在王文龙讲述辽东人的感受之前,大多数公卿甚至不觉得自己对辽东人有采取歧视的做法。

  和读书人讲道理还是比较方便的,起码读书人在公开场合还比较要脸。

  听到王文龙讲述辽东人的遭遇,在场的公卿们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当王文龙表示辽东边地的军粮供应时长不充足,高粱米水饭、黄豆酱以及杂粮干饼子是军户百姓日常的食物时,再没有官员敢对今天甲骨研究社招待大家吃这些玩意儿表示反对意见。

  辽东军户吃着这玩意儿还要去和蒙古人打仗呢,他们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吃一两顿粗粮怎么了?

  于是哪怕嚼杂粮干饼子嚼的腮帮子疼也没有人敢抱怨。

  而在场采访的记者们则瞬间兴奋起来,报纸行业在大明,虽然方兴未艾,但也已经创立超过了四年时间,记者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锻炼早就有了抓新闻素材的意识,更何况能够在今天受邀到场的都是记者之中的出挑人物。

  他们立刻就意识到今日参会的新闻价值:甲骨研究会给到场的官员们吃粗粮、王文龙所讲的故事、辽东边民的委屈遭遇——这些全都是可以挑动读者情绪的爆点

  《苏州旬报》派来的记者饭还没吃完,就已经构思出了选题,采访完回家的一路上他都在写稿,然后将稿件急送回苏州。

  十天之后,新一期《苏州旬报》头版头条便是报道此事:

  “大明洪武二十三年,北元残党进犯辽东,意图以此作为反攻之基地,大将叶旺率登州水军渡海直扑金州,其时刘德天之太高祖就在此军中,任步弓手,而后又随叶指挥追敌,一路北上,直逼辽阳……叶太公乃是第一次见到此等场景,大河千里冰封,平路积雪齐腰,周遭山上有苍天之古木,高十丈而有余,山君雪主笑傲林中,夜枭飞过,叫声凄寒。小旗告他曰:此乃吾等尔后屯军之所在也……”

  《苏州旬报》的记者果然有些水平,直接采访了王文龙从辽东带回来的刘德天,用白描的口吻讲述了刘德天高祖辈远赴辽东守边的情形,即描述了辽东边民的艰苦,又展现了他们在辽东守边对于大明的贡献。

  特别是刘德天自述当年他太高祖远赴镇夷堡屯兵第一年便遇到蒙古犯边,一个百户所死伤人数超过四十。记者对此着力描写,还询问曾经上过战场的刘德天许多战争细节,最后文章中所描写的他们一群山东步兵在冰天雪地中对抗蒙古骑兵的战争场面读起来让人觉得震撼而又悲壮。

  ……

  冯子轩是苏州的一个普通文人,因为苏州的科举竞争激烈,他甚至没能考上秀才,只能替村中的大户做个账房。

  冯子轩不甘心一辈子做个抄抄写写的账房,原本打算去学医,但最近考古学和考据学突然火爆,冯子轩又改志向,打算学习考古和考据,未来给人当个卿客。

  这天他到苏州城中替东家查了他所入股的几家铺面的账,正打算坐夜航船回村,上船之前在小码头边看到个抄报摊,冯子轩走上前去问道:“你这里有《红山玉讲稿》么?”

  “老爷来的真巧,你瞧,这《红山玉讲稿》的抄报纸才刚到,油墨还香着呢。”书客从匣中拿出一份薄薄的《红山玉讲稿》,这是王文龙在开原社学会讲的稿件,小半个月前才在京城发出来,刚到的苏州,冯子轩有志于此,自然要买来学习。

  冯子轩看到那稿子却没有直接买下,而是防备的问道:“你这稿件是全的么?”

  “这是当然。”那书客郑重承诺,“我们印的都是全本,若是发现有漏字漏印的,老爷尽管回来退。”

  随着蜡版油印技术的普及印刷的成本在降低,廉价书籍渐渐充斥市场,但也带来了一些坏风气。

  不少的印刷商再也不注重堂号的品牌价值,只想赚快钱,往往出一些不全本的书籍用来骗人,比如原书十万字,而他们翻印的本子就只有八万字,且不是前八万字,而是选取书籍的前四万字和后四万字,读者要看到一大半时才发觉不对,冯子轩就被这种劣质书籍给坑过。

  拿过这讲稿翻看一下,感觉应该没有漏页,冯子轩这才继续问:“新的一期《苏州旬报》有么?”

  “有,有,您稍待,我回店里去取。”书客连忙说。

  《苏州旬报》销售用的是专销模式,这书客就是一个包销商,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从报社进来报纸,而读者自己去报社买报都原价销售。

第426章 造势和舆论

  冯子轩等待了一刻钟,船要到时那书客才急急忙忙跑回来,冯子轩看了报纸的期数没错,于是付了钱,他将《红山玉讲稿》放入背囊中,报纸则卷在手里,准备上船之后翻看。

  坐上夜航船,时间还是下午,船东要等客满了才开船,冯子轩便找了个靠里的位置,蜷缩在角落中,一边啃干粮一边看报。

  冯子轩喜欢看文艺类型的内容,所以看报是从文艺版往前翻的,看了些小说时文,等到船只离港,他终于才读到刘德天那篇采访,采访读到七成,冯子轩忍不住怒道:“对于此等忠勇边民,如何能够这样歧视!”

  他的一声抱怨自然引来船中众人的侧目,冯子轩这才发觉自己失态,有些不好意思,整理了一下姿势,他左右看看,就见边上一个僧人正笑着看他,冯子轩也对他一笑,发现这僧人手中也拿一份报纸却是苏州有名的《苏评报》。

  见着报纸就知道这僧人是认字的,夜航船上时间漫长,正需要有人聊天,冯子轩是读书人,自然愿意同稍有见识之人交谈。

  冯子轩主动挪过去,僧人也打个稽首,互相介绍了一下,冯子轩这才知道对方是个小僧官,正要到下面州县去给人做法事。

  “我这份《苏评》已经看完,不知冯君的报纸看完没有,不如我们互换?”那僧人主动说。

  “这样最好,”冯子轩笑道:“刚好我这份《旬报》看完了。”

  两人换了报纸,冯子轩将《苏评报》摊开这才知道为何之前这僧人看着他笑,这期《苏评报》头版文章赫然就是《辽地辽人之于国》:

  “辽东之地于我朝意义极重,此地之地理位置正处山海关咽喉,由山海关一路去往辽东,便是古称辽西走廊之地带,往东可以勾连朝鲜、日本等国,同时又可以防范戎狄之入侵……辽东在手,则大唐可以联新罗灭百济,辽东若在于他人之手,则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费尽粮饷损耗人力而不可得华北之安宁……今日甲骨研究会于成立典礼之上特设粗食待客,实乃提醒众人辽东之重要,警示众人而今辽东百姓生活之艰苦也。”

  “年年漕运皆有输辽之份额,且山东一省还可以内部调拨,而辽地边民却只有粗食豆酱,甚有数年不见荤腥者。则数万之粮饷输往何处耶?以高粱豆酱待边军,则何以使此军民而抗蒙古耶?此诚哉大问……”

  《苏评报》面向的读者群体比较高端,讨论的内容也更加深入,试图从一个现象而显露出边境治理的问题。

  冯子轩阅读完文章,默默的放下了报纸。

  他对面那僧人见他读完这文章,主动说道:“此消息真个震惊,若无王建阳等人发现红山玉器,且在甲骨研究会典礼上细数辽东人之情况,贫僧甚至不知道辽东人如今是这样情形。”

  冯子轩说:“在下所难以忍受的乃是内地人,于此情形之下,居然对于辽人还份外歧视。山东一地与辽人血脉相通,然而却以为那些辽东军户乃是胡虏一类。辽东军户子弟在此情形下还能够读书入关参加科考,可见都是心向我大明的真正文人,然而到内地却广受歧视,甚至被人赶出本地,不让在本地考试。”

  “这情况的确惊人,如此对待辽东之人,长久了会离心离德的,”僧人问冯子轩:“你看过王建阳在开原会讲的《红山玉讲稿》吗?”

  冯子轩道:“我今日买了一份,正准备回家去阅读呢。”

  那僧人推荐说:“你应该快看此讲稿,读完这讲稿便知晓辽东实乃我中华祖源之地,内地人以为辽东地处边比是蛮荒所在,其实都是古板思想。看了此讲稿便更能理解歧视辽东人思想的无稽了。”

  “果真如此?那我便看看。”此时夜色已晚,床上许多人已经早早睡下,冯子轩从背囊中掏出那本《红山玉讲稿》然后弓着腰向前爬行,一路上他要小心别踩到旁人的腿,挤挤挨挨凑到船头,他这才掏出书本借着船灯开始阅读。

  《红山玉讲稿》本来就是为了给那些对于红山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科普用的,王文龙写的深入浅出,冯子轩哪怕金石学功底不算强也很容易能够看进去,他很快就为王文龙那缜密的推理给折服。

  一直到半夜,冯子轩才把这讲稿看完,仿佛是在书院中听了一日的会讲,脑中还在回味。

  正如同那僧人所说,冯子轩在读完《红山玉讲稿》之后对于辽东的文明地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再联想到辽东人的遭遇,辽东明明是中华文化的祖源之一,辽东人却被歧视认为是蛮夷,冯子轩心中更加觉得同情。

  且在同情之外,辽东的地缘位置如此重要,辽东人却被如此对待,也让他感到十分危险。

  甲骨文研究会的成立是今年文坛上一件大事,王文龙借助这次典礼对辽东进行的宣传也十分成功,天下人说起这成立典礼,就必须提到王文龙给公卿们上的那些粗粮饭,以及背后辽东人的故事。

  事情有了热度,王文龙趁热打铁,又写了一篇文章发到下一期的《苏州旬报》上,文中他提出应该立刻开展红山文化相关的考古研究,王文龙提出几种模式,一是让甲骨文研究会主导,若是甲骨文研究会行无余力,则可以广邀天下有能力之士,或是出钱或是出力,远赴辽东,就如同当年安阳的甲骨发掘一样,在辽东也进行考古活动。

  王文龙这一倡导肯定能吸引一些人去辽东,一来可以更好的进行考古活动,二来也能活络去往辽东的道路。

  不说像安阳甲骨一样,吸引整整一个甲骨社的文人去往镇夷堡,哪怕就是去十几个人那也能组成一支商队了,镇夷堡一年也就能去五六支商队,如果每年多一支商队,是真能降低往镇夷堡运送物资的成本的。

  王文龙的这一提议果然获得天下文人的称赞,许多文人都表示朝廷应该立刻改善辽东的情况,有些府县学的文人为此搞出联名上疏。

  还有不少文官也跟着蹭热度,要求严查辽东军输问题,朝廷明明拨了那么多粮饷,怎么边关的军户还在吃粗粮豆酱?

  朝廷方面也给出态度,别的问题好还有待解决,但能做的事情先做了起来,一个月后万历皇帝明发上谕,要求顺天府每年专拨五个乡试名额给辽东举人。

首节 上一节 250/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