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41节

  几天之后李芳春来找王文龙,通知他查大受给他写了封信,让他马上去沈阳。

  从铁山去往沈阳是有官道的,在皮岛开发以前,靠近朝鲜边境的定辽右卫所需物资全都要通过官道送来,为了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这一段官道的修建水平也是相当不差,完全可以纵马驰骋。

  为了赶时间,王文龙和毛文龙只放了几个亲信护送船只南下,各自挑选了几个善于骑马的随从,买了马就直接北上。

  虽然道路情况不错,但这段路程有两百多公里,快马颠簸了五天,一路上睁开眼睛就在赶路,到达沈阳时,王文龙感觉屁股都不是自己的,脑仁都快晃碎了。

  沈阳中卫的繁华程度完全不是丹东可比的,此处的城建水平至少相当于内地的州府级别,人口十几万,市面非常繁华。

  王文龙到地方之后便直奔佥事府,将查大受帮他写的书信以及自己的名帖投到佥事府的门子处。

  王文龙又送了二两银子的引路银,那门子的态度立马好转,连忙进去汇报。

  过不多时,那门子带着个总管出来,那总管笑着出来说:“王舍人,小李佥事正在休息,让我先引你进去,于偏房稍待。”

  王文龙和毛文龙跟着总管一起进去,坐到偏房等了大半个时辰,仍然没有人通知他去见李如梅。

  又过了一阵,听到房门响处,却是那总管带着几个仆人拿着食盒进来了。

  “王舍人,佥事下午有些应酬,舍人请先用些午饭,慢慢等待。”总管笑道。

  王文龙皱眉,看了王平保一眼,王平保连忙又掏出银子来。

  总管惊喜的接过银子,王文龙才问:“还要等多久?晚上能见到李佥事吗?”

  那总管这才说出实话:“佥事已经叫家中备下了行猎的用具,弓弦都勒上了多半,下午就要出门。”

  王文龙算明白了,李如梅估计还是看着查大受的书信以他的名声,这才打算见一见他,但根本没把什么皮岛开发之事当一回事。

第408章 王文龙闯李府

  王文龙二话不说就起身,那总管还以为他知道事情办不成要离开。

  他看在四两上千钱的面子上连忙追上王文龙,还小声帮他支招道:“过两日佥事打猎回来,心情畅快,王舍人可再来一次,趁机把事情说了,小李佥事可能能听进去。”

  王文龙点点头,说着说着两人已经来到连廊处,那总管就见王文龙不是向门外的方向,而是直接向内厅走去,他一愣,连忙道:“王舍人这是要做什么?佥事未唤你进去……王舍人不要让小的难做呀!”

  王文龙一路往内闯,把毛文龙看的目瞪口呆,倒是习惯了王文龙办事风格的王平保虽然心中害怕,却也只是默默跟在后面。

  那总管哪里拦得住,连忙大叫家丁。

  附近几个李家的家丁连忙跑过来,李佳的家丁全是军汉出身,个个如狼似虎,要真围上来,分分钟就把王文龙给打翻。

  只不过这时他们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好奇看着那总管,等待着他的指示。

  王文龙看向那总管,小声笑道:“总管快把人赶开,放我进去。你收了我几两银子便告诉我今日佥事要出猎,这只怕不合李家的规矩吧?如今这许多家丁在旁,我若叫嚷出来肯定会传到佥事耳朵里,总管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你……你……”那李家总管目瞪口呆,万万想不到王文龙这么一个声名远播的名仕做事手段如此之无赖。

  王文龙说完就直接继续往院内走,那总管跟在后面几次想张口,却又强行忍住,最后他黑着脸道:“这边拐角往左走就是佥事住所,求求王舍人你在前面跑,小的后头做个追的样子,让佥事日后问起小的多少有个话头可说。”

  王文龙一笑,配合的转过拐角,就见前方一处精致的院落,他直接叉腰对着书房大喊:“小李佥事,王文龙求见!”

  喊了三声,书房的正门总算打开,一个三十多岁,穿着圆领团袍的青年武官好奇的走到门口看着这一幕。

  王文龙连忙拱手:“敢问可是小李佥事当面?”

  “你就是王建阳?”李如梅哭笑不得,对着内屋摆摆手道:“请进来说话。”

  李如梅是李成梁的第五子,骁勇善战,参加过宁夏战役,万历援朝战争,李成梁十几年前退休后李成梁的大儿子李如松被万历中旨任命为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四月李如松战死,李如梅继承李如松的位置当过一阵辽东总兵,不过后来他受弹劾罢官,迁官左府佥事,驻扎沈阳中卫。

  王文龙被李如梅请进书房。

  李如梅颇有气度,虽然已是快四十岁的人,但是身材依旧魁梧,微微的将军肚,穿着一身锦袍大马金刀坐到太师椅上,虽不着甲,却仿若一尊门神。

  他笑着对王文龙道:“建阳先生,我很喜欢读你的小说。”

  “此乃学生的荣幸。”王文龙谦虚说道。

  李如梅也不再多废话,直入主题:“建阳找我有何事?”

  王文龙说:“我想和李佥事一起开发皮岛。”

  “这个我在信里也看到了。”李如梅点头。

  王文龙闻言笑道:“开发皮岛是为了做边境贸易,想必李佥事在如今的宽甸六堡也有不少利益吧?”

  “此话何来?”李如梅问。

  “佥事乃辽东大户,边境事宜怎可能不参与?”王文龙说。

  李如梅也不继续打马虎眼,干脆点头说道:“如今九连堡、六堡靠近朝鲜的堡垒,的确有许多边贸,其中利益已然够丰厚,不必再开发一个皮岛?不知见阳何以说服我?”

  这就是为什么李如梅对于开发皮岛没什么兴趣,陆运的利益已经被李家上下吃在嘴里,何必再做一个海运港口和自己抢生意呢?

  王文龙说:“就凭着黄海北岸的三十万人口可能说服佥事?”

  “多少人?”李如梅笑着摇头,“建阳公这人口数字不知何处听来,我辽东人口希少,一个黄海北岸怎可能有三十万人?”

  “此人数只少不多,”王文龙斩钉截铁的说道,“就算是李佥事自小生长在辽东,恐怕也不知道这黄海沿岸几十年间有多少逃户涌入,六堡与九联宝的市场关靠一条长远的路上补给线路是远不能满足的,前几日我一条商船驶入皮岛,满船货物不销两天就卖得干净,这便是有力证明。”

  “两天就卖净了?多大的船?”王文龙这例子倒真引起李如梅的兴趣。

  一旁的毛文龙连忙说:“那是在下备的船,整整八百料,满水,两天时间居然卖空,自从我到辽东做生意以来从没见过如此热销的场面。”

  “真有此事?”李如梅不禁惊讶,他也想不到辽东边境居然有这么强的购买力,如果王文龙说的是真的,那么开发皮岛的利润空间可真是不小。

  李如梅思索一番笑着问道:“不过想要办成此事,可是有些麻烦,不知建阳打算要怎么做?”

  王文龙说:“这些辽东边民大多数都是散居在军事重地之外开垦或采药,本来也是逃户,只要朝鲜那边点头,大明边境上睁一眼闭一眼,这生意完全不放什么忌讳。但需要李家帮助。”

  “这个忙可是要帮的不小。”李如梅饶有兴趣的笑说,“王舍人靠什么做起这个生意?”

  王文龙也松松肩膀靠在椅背上,端起茶杯对李如梅说道:“一是水手,二是资金。”

  “登莱海禁多年,船只水手都缺少,但这黄海洋面对于福建的水手来说简直是平坦如镜,他们能帮上很大忙的。我可以出资,负责皮岛的先期经营,后续若做的好了,我还能从福建给你们拉来大笔投资。”

  李如梅问:“王舍人可以先投多少本金?”

  “两万两银子。”王文龙直接回答道。

  李如梅点点头,对于他们李家来说两万两银子算得上一个数目,但也没到让他惊呼的程度:“这钱财倒是够数了,我可以帮王舍人问问。”

  可这话听到毛文龙耳朵里,却让他下巴都差点掉下来。

  两万两银子?楚王贿赂万历也就拿出这么多钱了。

  这位王建阳的财产数目可比他想象之中要多太多……

第409章 辽商开皮岛

  李如梅同意和王文龙合作,但具体的事宜他是懒得参与的,李如梅直接给王文龙一份手书,让王文龙去辽阳找边境商人赵惟卿代他操作。

  辽阳是李如梅的老爹辽东总兵李成梁驻地所在,也是此时辽东的军事中心。

  王文龙和毛文龙便带着信南下辽阳找人。

  十天之后,皮岛。

  几人站在荒岛上考察地形,赵惟卿连连点头,惟有毛文龙还是担心的问道:“这桩生意真能成功吗?”

  几天前众人协商已定,李如梅在皮岛开发中帮助跑通关系占股份五成,王文龙出资两万两,占股份两成,而赵惟卿听说这计划既有资金又有李如梅在背后支持,十分看好,也拿出五千两投入,毛文龙没忍住诱惑,也投了一千两银子。

  赵惟卿看着周围环境,笑着说道:“伯龙放心,这桩生意利润很大。”

  赵惟卿并非泛泛之辈,而是大明第一流的辽商。

  辽商是近几十年起源于万历援朝战争的商人集团,对于朝鲜的影响非常大。

  万历援朝战争之前,朝鲜经济相当落后,朝鲜民间交易甚至不用白银而用米、布,因为白银的面额太大,甚至因为世面不繁荣没有畜牧业。

  畜牧业也是需要市场交换才有意义的——比如你养了一百只鸡,但是城市中没有市场,鸡肉卖不出去,鸡蛋也没人买,养鸡有何意义?若是要自己吃,养上几头也就够了。

  所以万历援朝战争之前,朝鲜人一旦外出就要备上两三头马,带上各种生活物品,比如出门三天就要带三天之粮,因为即便有白银也无处购买。

  这也是为何朝鲜的历史记载中吃肉非常奢侈的原因,倒不是他们不会养牲畜,而是没有市场经济。这年头又没有太好的保鲜技术,朝鲜国王想要吃口猪肉就得让后厨杀头猪。

  朝鲜皇宫又不是养殖场,哪能时刻备着上百头猪?所以对于此时的朝鲜君主来说吃一口猪肉都是大事了,往往是打猎打到了才有肉吃。

  而万历援朝战争开始之后,入朝参战的明朝军队也发现自己所携带的银两根本买不到物资补给,随军对此情况颇为恼火,历史记载军官愤怒的问朝鲜使臣:“尔国不采银,不用钱,不畜鸡豚,何以通货?何以食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只能鼓励辽东商人前往朝鲜前线,这些商人拿着明朝的布匹等物到民间去换取粮食,然后军队再从商人手中购粮。

  这一批朝鲜商人和朝鲜王朝的官方关系非常微妙。朝鲜官方能从明朝商人手中得到大量物资,这些商人的存在也刺激了朝鲜官方对白银的使用。

  因为辽商的出现朝鲜才终于成为了白银帝国,这十几年间渐渐不再是靠以物易物交易。

  而赵惟卿在这其中就是一个佼佼者,他对于朝鲜高层的接触相当深入。

  朝鲜平壤、铁山一带铁矿储量丰富,当地的铁价很低。万历援朝之战末期,赵惟卿在朝鲜大量收购铁器,想要雇佣朝鲜王朝的漕船帮助运输铁器,朝鲜方面不愿意,此事闹成了外交纠纷,就是历史上的“水铁事件”。

  赵惟卿这群商人是将朝鲜从原始交换经济拉入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做事路子相当野。

  就比如“水铁事件”在大明这边的记载是赵惟卿等人收购了铁器运不回来所致,而在朝鲜史料中的记载则是“唐商人”“抢掠两湖水铁”“经理亦屡禁不止”。

  真不要对赵惟卿这些人在朝鲜的行为有太高的期待,他们敢到战争地带做贸易,妥妥是一群亡命徒。

  在这群辽商的眼里:拿银子跟朝鲜人买铁他们却不收,那就只好抢了。反正这地方交通不便,抢了就跑,等当地百姓去报官时半个月都过去了,朝鲜人也抓不到他们……

  在皮岛上走了一圈之后,王文龙看向赵惟卿:“赵老板以为此地的贸易该从何开始?”

  赵惟卿目蕴精光,笑道:“应该先建屋,如此荒岛若没有屋舍,移民只怕待不了多久,建屋还要选择地利之处,事先将每处屋宇对应的开垦田都划定出来。”

  毛文龙有些担心的说:“可是此地开导我们只与朝鲜当面的县令有了口头约定,便是盐州的郡守也只能做到睁一眼闭一眼……”

首节 上一节 241/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