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36节

第399章 王文龙请假

  沈鲤觉得王文龙这后生对于许多事物的见解都颇为独到,两人相谈甚欢,一直说到宵禁,王文龙便在沈鲤家里借宿。

  第二天早上,王文龙起床时听说沈鲤早就出门了。

  明代官员上班时间是辰入酉出,相当于上午七点就要到单位打卡,不加班的日子,下午五点下班。

  沈鲤作为阁老要备着万历皇帝有事来询,需要早些到内阁值守,则每天还不到六点就要洗漱出门,对于七十多岁的老头来说这工作的确有些强度过高。

  沈鲤的家距离皇宫不远,通勤时间二十分钟可以搞定,于是王文龙赖到六点多起床,洗漱后慢慢喝了茶水才出门,最后踩着辰鼓到单位。

  王文龙到达单位时,他的直接领导,进士出生的内阁中书郎早就到了,见王文龙踩点到达倒也没什么意见。

  然后就见王文龙递来一份请假书。

  而内阁中书看到这书信时也没皱眉,反而很洒脱地表示会帮王文龙给吏部申请。

  因为中书舍人选拔的方式特殊,所以历任舍人往往是一无所用的富家子弟或者是偏才怪才,怪脾气的比例相当高,往往让内阁中书很头疼。

  就比如赵士桢当中书舍人时甚至会跑到前朝去跟文武官员吵架。

  王文龙相比之下已经是态度端正,方便交流的正常人。

  王文龙能够准点打卡上班,请假还会来求领导走正常程序,如此就足以让领导感到满意了。

  而且中书科现在也没时间纠结王文龙这点小事儿。

  京官是大明政治敏感度最高的一群官员,中书科更是上接内阁下承六部,党争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在中书科的工作中引起波澜。

  而此时在京察中大败却还没有退场的浙党又和东林党斗了起来,斗争的焦点还是去年的劫杠案。

  劫杠案审理结果已经出来了,杀死湖北巡抚的楚王府宗人朱蕴钤等被判死刑,为了防止楚宗从中做鬼还要解送湖广承天府的显陵之前处死。

  这些楚王府的晚辈只是被推到前面去冲杀的楞头青,在他们背后给与支持的宗人也被查了出来,万历皇帝勒令楚宗朱华堆等三名主使者自杀,还有四十六个楚宗人被革爵幽禁。

  这案子的处理基本上是浙党在操办,结果出来,自然引得东林党攻击。

  东林党的舆论直接把楚王案的处理骂到一无是处。

  这些宗室在汉阳府打死官员、抢劫百姓、奸淫妇女,占据城池,说是造反都不冤,但如今案子的处理结果下来,带头犯罪的宗室一个个被拖去挨刀,京城中议论纷纷,却都以为处理此案的沈一贯和浙党官员有大错。

  原历史线中百年后清代人评价楚王案时依旧表示:“楚宗事暧昧难明”,只是因为沈一贯的坚持,“于是阁臣、礼臣互相袒护,攻击分如,日以报复相寻,转置楚宗曲直于不问”。认为楚宗室被处死是“朝局之坏,盖至是时而极矣。”

  这就可见东林党在舆论战场上统治力有多强,只要掌握了舆论话语权,黑的都能说成白的,百多年后都不让你有机会翻身。

  ……

  紫禁城坐北朝南,正门是最南侧的承天门,承天门出来一条大路极其宽阔,大路中间是御道,而御道两旁修有连檐通脊的走廊,走廊长约七百步,俗称叫做千步廊,宗人府,工部,户部,吏部、礼部、钦天监等文职衙门位于千步廊的东侧,刑部都察院等武职衙门位于西侧。

  礼部的位置是最靠南的,和钦天监、太医院等单位挤在一起,过了礼部再往前就已是居民区,站在礼部门口能看到正阳门处的车水马龙。

  王文龙拿着帖子走进礼部,找吏员引路,一路走进仪制司,就见王骥德正同一个官员一个衣着华贵的老头一起坐在一处凉亭之下对谈。

  “建阳,你终于来了!”王骥德高兴的起身说道。

  王文龙走上前去,笑问:“这两位先生是?”

  王骥德先指着那老者介绍说道:“这位就是郑王世子朱载堉字伯勤。”

  接着又介绍一旁的官员说:“这位则是左春坊左庶子黄辉黄昭素。”

  朱载堉在万历十九年之后就长居京城,现在主要挂靠在礼部仪制司帮助制定典礼曲目。

  而黄辉也是此时著名诗家,是当年跟袁宏道一起成立葡萄社的好友,如今他已经升任左春坊,左春坊是东宫的官署,主要任务是为太子讲读笺奏、帮助太子学习国政。

  黄辉是袁宏道早就向他提过的故人好友,朱载堉更是大名鼎鼎的十二平均律发明人,王文龙连忙对两人行礼。

  大家互相见过王文龙才坐下,王骥德问道:“建阳可是请了假来的?才进京不久上司居然准假么?”

  王文龙笑着回答道:“我这官职原就清闲,如今内阁正为楚宗案忙碌,我向上司请假,上司也无心管我之事,于是就行了方便。”

  黄辉闻言道:“楚宗案闹的实在太难看,堂堂天朝,竟然杀宗室。”

  王骥德却不认同他的话道:“这些楚宗在汉阳抢掠百姓之时,如何不想着堂堂天朝的宗室要体恤民心?”

  王骥德是个没有官职的卿客,常年书剑江湖,更能够站在百姓立场想事。

  这时朱载堉也开口说话:“楚宗做的实在也太过,无论如何不该有占据汉阳府之行为,更别说放纵子弟伤害百姓。”

  王骥德看向朱载堉,道:“伯勤话里有话,既说‘无论如何’,想来是说过楚宗室之内互相残害之事?说来也是,若非楚宗深恨楚王,倒也不用闹出这么大的事情了”

  王文龙和黄辉也忍不住看向朱载堉,想知道一些大明宗室内部的消息。

  朱载堉苦笑一下,含糊说道:“宗室也是人家,就如同世家大族之间互相倾轧之情形,想想也可猜到。”

  他这话说的半明不白,大明宗室内部的龌龊事情太多了,朱载堉自己就吃过大亏。

  朱载堉的父亲朱厚烷几十年前承袭王爵,那时还是嘉靖皇帝当朝,嘉靖成天想着修仙,那时朱厚烷上书规劝嘉靖修德行而不要迷信神道,因此被嘉靖讨厌,其余宗室乘机诬告朱厚烷有叛逆之罪。虽然后来查无此事,但是朱厚烷却依旧被嘉靖削爵降为庶人,禁锢凤阳,一关就是十九年。

  而朱载堉也跟着跑去凤阳,在父亲被囚禁的宫门前筑土室,陪伴父亲十九年,等朱厚烷沉冤昭雪他才跟着一起回宫。

  十九年间朱载堉看过太多宗室之间的龌龊事情,以至于十五年前朱厚烷过世,朱载堉为世子,本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却上疏万历皇帝甘愿放弃。

  宗人府想要让朱载堉的儿子继承王位,朱载堉也不答应。且朱载堉为了表示决心直接离开河南,跑到京城长期居住。

  朱载堉执意让爵,但是明朝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到现在郑藩王位还没人继承。

  此时说起楚宗的荒唐情况,朱载堉忍不住再次想道自己那被关了十九年的父亲,由衷叹息说道:

  “宗室之制,虽然让宗室子弟自小养尊处优,但却也绝了其上进之心。人无心气,岂能成才?此乃真正抽心一烂,于宗室之人并无好处,高粱华宅反不如小家小户,还能出些有骨气的寒门贵子。”

第400章 甲骨研究会

  “宗室问题太多,归根结柢在于宗室养尊处优又不事生产,与其努力求功名还不如混吃等死,最终养出的子弟非但不能报国反而成为国家祸害,实乃是违背先皇祖定制之本意。”

  朱载堉对三人说:“我已经上书圣上请求开宗室科举之门,若是成功,或许能一改宗室风气。”

  王文龙闻言第一个称赞:“伯勤此疏真乃良谏!若是成功,伯勤可称二百年宗室第一人也。”

  朱载堉连连摇手,笑道:“建阳也太过誉。”

  不光王文龙,听说朱载堉已经上疏,王骥德和黄辉也颇为惊讶,心中暗暗佩服。

  大明宗室二百年,养出来了无数烂人,真正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候,这些宗室也没见几个顶上去,有识之士都能看出宗室制度的败坏,只是因为舆论压力没有人敢提议修改。

  别说修改了,就如同现在,东林党人甚至利用宗室地位做文章以攻击浙党。

  朱载堉作为宗室人员,看清楚问题,还愿意自己从内部动刀提议改革,就看他执意不让自己子弟继承王爵以及主动提议让宗室也参加科举考试,就知道朱载堉能够留名青史的确是有原因的。

  朱载堉做的这几件事,不知被多少宗室痛骂,甚至连东林党人等台前的党派都不一定支持,他还能坚持去做,的确是个光明磊落之人。

  朱载堉不想继续聊宗室之事,转换话题说道:“我先前正在和王黄两位贤弟说起礼部打算筹备甲骨研究会之事,伯良说此事乃是建阳最先提议,据说甲骨研究会还要请建阳加入呢。”

  王文龙闻言道:“这么快就成立了?”

  王骥德在一旁笑道:“此事还要多谢你面前的黄昭素。”

  黄辉笑着摆手:“董作宾是主力,我只不过是个敲边鼓的,真正说起来还是这研究会的办法提得好,天下文人号召舆论炒起了这热度,要不然就凭我们几人如何能够。”

  董其昌作为东宫讲官的政治地位还是相当高的,而黄辉也是经筵侍讲兼东宫臣僚,有他们两人活动,甲骨研究会终于成功成立。

  黄辉笑着介绍说:“这甲骨研究会之设立,最初有人想将之挂在太常寺或钦天监下面,然而我等一番商议,认为还是在礼部之下最有好处。”

  王文龙点头表示认同。

  太常寺是管具体礼仪实施的,研究甲骨文考据古代礼仪似乎可以成为其附属的工作,而钦天监同样做些山川地理的研究,似乎和甲骨文研究也能部分对口。可是这两个衙门都太过冷门,相比之下,礼部是正经的六部之一,甲骨研究会挂靠在礼部这样的大部门下面,说出去都会响亮一些,办事招人也都更加方便。

  黄辉继续说道:“如今甲骨研究会的经费也有了保证,朝廷每年拨款,且还给了十个研究的名额,无论有无功名官身,都可以由甲骨会中人推举,研究之职不是官,便是上面主办的大使副使也都是有名无衔。”

  王骥德闻言不禁道:“可惜全是白身,若是这研究会能弄到几个官员身份,就更能招来天下名士了。”

  黄辉只是笑,王文龙知道他的意思,于是代他解释道:“伯良兄,甲骨研究会没有官身在我看来反倒是好事,可以使得此会避免参与党争之局,专心做研究,这才是真正清贵。”

  黄辉点头:“正是此意。”

  黄辉和董其昌知道,现在甲骨研究会的级别大概相当于礼部下辖的铸印局,此时的铸印局大使也不过是八品官,品级低不要紧,就像是中书舍人,虽然也不过是七品下,但人家可以出入内阁,同样会被抢着当。

  但类似铸印局大使这种官品级低不说,还离权力中心很远,基本相当于技术官僚,在京官序列之中是谁都能碾压的存在。

  能研究甲骨文的都是名士,给这么一个小官还不够作贱的呢,还不如不给官身,就给一个编修、研究之类的名字头反而清贵。

  而且甲骨文研究是需要代代相承的事业,在现在党争激烈的情况下,给了官职,说不定以后就要站队,万一甲骨研究社以后带上党派色彩,党争失败之后肯定要挨整,这也会影响甲骨研究的延续性。

  朱载堉和王骥德听了王文龙的解释都是点头。

  这时王骥德笑道:“我和董作宾商量,以为其中一个副使的职位就当让建阳来当。”

  “决计不可,我可以加入甲骨文研究会,但最多求一研究职务,副使我是做不住的。”王文龙连忙表态拒绝。

  甲骨文研究会是真要干活的,王文龙加入进去也不能长期专注工作,白白浪费了一个副职,完全没有必要。

  王骥德再三劝说,发现王文龙态度坚决,只能说道:“既然建阳坚持,我再去和董作宾商量,但建阳要加入研究会之事是说好的了。”

  见王文龙点头,王骥德这才笑了起来。

  王文龙虽然没有到安阳参与太多的甲骨文发掘工作,但是他写的训诂学研究思路启发了甲骨社的许多工作方式,去年王文龙在安阳待的那个把月更是给甲骨社的考古工作启发无数,整个甲骨社对王文龙都推崇不已。

  王骥德作为甲骨社成员,这次来到京城,除了沟通甲骨研究会成立之事,也奉命一定要把王文龙邀请入社。

  王文龙笑着说道:“其实我有个建议,甲骨文研究会的研究职位除了选取金石大家之外,也可以提请一些在考古工作中有特定专长的人才,比如专精考古发掘、文物比对、地层断代之学者,以后甲骨研究会不止可以研究甲骨,还可以用这些学者的本领去做更多考古工作。”

  “这倒是个好提议,”王骥德眼前一亮,“我回去就同社员们商议。”

  随着甲骨社对于安阳考古发掘的深入,已经培养出了第一批考古专项人才。

首节 上一节 236/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