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60节
第262章 英国人读书
潘秀之前害怕王文龙察觉信封被动过所以一直不敢动手,忍到这时候才得了王文龙准许,他心中大喜,强忍住兴奋打开信封抽出里头的信纸,就见信件全是用中文写成的,潘秀略略一看内容,眼中不禁露出惊讶神色。
他道:“此信是香山澳处一个明人为外国人代笔,说是先生的大作《葡萄牙国史》已在几月之前于英国刊印,一个英国海主在船上读到,惊为天人,他到达香山澳,专门请人写信来与先生表达敬意。”
罗明坚翻译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已经过去七个月,全本书的翻译还没做完,但是沃尔特已经没有耐心等待。
他手头缺钱,急于把王文龙的书稿用来变现,于是决定将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分成两部出版。
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只有二十万字,想要拆成两本书还是有些单薄,为了凑书籍内容沃尔特又找罗坚要来了一些东方哲学书籍的翻译本,合在一起,三个月前终于冠以《葡萄牙国史》上卷的名义在伦敦出版面世。
而那个来到澳门的英国船长其实是《葡萄牙国史》的第一批读者,他是因为自己要来东亚,为了事先了解东亚的风土人情,在离开英国之前专门收集了英国市面上有关中国的书籍,在旅途中阅读,能够买到刚刚出版的《葡萄牙国史》其实有巧合的成份。
但是潘秀明显不会把这当成巧合,他心思电转,然后便用佩服的语气说道:“建阳先生果然是大才,居然连英国人也要翻译先生的书籍。”
听说自己的书在英国出版了连王文龙都有些愕然,他心里虽然有准备自己的《葡萄牙国史》出版之后总有一天会传到欧洲,但也想不到能流传的这么快。
不过看到潘秀的样子,王文龙又故作悬疑的说道:“英国人怎么这么快就把我的书给出版了,也不先跟我说一声,此等洋人,甚是没有礼数。”
潘秀连忙询问:“听先生语气,似乎和英国人很相熟。”
王文龙一愣,仿佛是发现自己无心失言一般,连忙顾左右而言他道:“哎呀,眼看也是正午时分,伯风就在我家中用了午饭再走吧。”
之后王文龙就主动领着潘秀去吃饭,故意不说欧洲人的事情,潘秀连忙点头道谢,跟着王文龙走出书房时,心里却忍不住想道:这王文龙说起英国人时,语气甚是熟悉,难道他一直同英国人有联系?
而王文龙在前面走着,心中则在想自己要把潘秀的视线引到哪个方向?
英国?荷兰?
其实也可以把锅丢给瞎编的人物,比如《刺客信条》就不错,圣殿骑士团与刺客兄弟会,两个团体纵观欧洲有记录的整个历史一直在进行一场持续的秘密战争。
“重视目的秩序和控制。”
“为确保自由意志的幸存而战!”
“万物皆虚,万事皆允,允我们躬耕于黑暗,服侍于光明,我们是刺客……”
就在王文龙回忆自己大学期间的游戏时光时,远在英国,刚刚赌上自己身家出版了,《葡萄牙国史》上半部的沃尔特正忧心忡忡。
他对于《葡萄牙国史》的评价非常高,但是却不知道百姓会不会接受这一本由遥远东方学者所写的欧洲史著作。
英格兰,埃塞克斯地区,科格夏。
谢尔曼穿上一身笔挺的羊呢服,练习了一下微笑的表情,然后战战兢兢的走进了佩科克家的商店。
谢尔曼今年才二十岁,是本地一个纺织厂家族的二代。
科格夏这个地名放在后世几乎没人听过,可是此时却是整个英国顶富裕的地方。
一百年前伴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带回了大量黄金,南欧诸国飞速的富裕起来,富裕的欧洲大陆购买力爆发,对于纺织品的需求几乎无休无止。
当时还属地广人稀的英国自然承接了纺织生意,大量原本用来耕种的土地被贵族圈去,成为有钱人家的牧场,而土地上的农民流离失所,只能进入新兴的纺织业成为雇工。
英格兰西部的埃塞克斯地区在这一百年间迅速成长为整个英国甚至欧洲数得上名号的纺织中心,一系列原本籍籍无名的小村庄迅速成为了纺织业的集散地。布匹是此时英格兰商业帝国的基础,占此时英国出口业的绝大部分价值。
纺织业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原本此地的百姓甚至没有名字,而在这一百年间,他们迅速给自己起上了本行的名字。
比如谢尔曼的名字本意就是剪边工,那是他的家传手艺。
而他身边还有一大堆类似的名字,比如:韦弗(意思是织工)、韦伯(意思是纺工)、福勒(捶洗工)、沃克(轮纺工)、戴尔(印染工)……
大规模的生产带来了分工,也带来了银行家和经销商人,一大批英格兰人迅速的富裕起来。
而谢尔曼家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祖上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剪边工,但到他的父亲这一辈已经有了自己的作坊,到他二十岁时,家里的作坊已经成为一个承接上游粗布加工的小工厂,雇有十个工人。
不过谢尔曼的父亲今年初去世了,家庭工厂的希望全部交托在了他这个长子的身上。
今天的生意对于谢尔曼来说分外重要。
“你就是谢尔曼?”
谢尔曼走进托马斯·科佩克的办公室,脸上连忙露出讨好的笑容:“是的,科佩克先生。”
托马斯·科佩克家族也是近年崛起的英格兰大布商,他们祖上只不过是放羊的羊倌,但如今却已经是西英格兰响当当的人物。
“年轻人,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要改换自己的合作商去购买你们的呢子。”
谢尔曼一脸自信的说道:“我们家生产的羊绒呢能比得上尼德兰人所产的质量,而且价格只要他们的四分之三。”
闻言托马斯颇为惊讶,他拿起谢尔曼的样品仔细查看:“你们的样品质量非常一般,但是价钱怎么能做到这么低?”
谢尔曼道:“这是我们家族的秘密。”
托马斯看了他一眼,突然从那呢子上拔下一撮线头放到旁边的油灯上点燃。
看到这场面,谢尔曼原本的笑脸一下尬住。
搓一搓烧完线头的灰烬,托马斯轻蔑的说道:“你们不过是往羊绒中掺杂了棉纤维而已,这种以次充好的把戏当我没见过吗?”
谢尔曼略微尴尬,棉花是最近东印度公司从海外大宗运回来的商品,而他们的工厂是第一批敢于把这些棉纤维以次充好掺进羊绒中去的,如果他家族的工厂没有办法把这一批货出手,说不定就会有破产的危险。
他连忙说道:“我们可以以其他人三分之二的价钱供货。”
托马斯轻蔑的眼神略略一收,思索良久,笑着说道:“年轻人,我十分欣赏你勇于尝试的态度,我愿意以你提出来的价格购买你的货物。”
他又说道:“但你要知道,欧洲大陆上的人只要最纯正的羊绒呢子。”
谢尔曼心领神会,连忙笑着说:“我们科格夏的工厂一向出产最纯正的羊绒呢子,我敢保证每一片成品呢子都会像我今天拿来的样品一样精美。”
两人说完之后哈哈大笑,托马斯还邀请谢尔曼过几天到他的家中参加宴会。
英国人的商品在这时以质量低劣大量掺假而闻名,荷兰人为了能够将英国人的劣等货和自己加以区别总是会在销售货物时宣传自己所卖是正儿八经的荷兰货,当然,往前再数五十年,销售劣等货的名声同样属于荷兰人。
刚刚获得第一次推销成功的谢尔曼走出托马斯的商店时感觉自己脚下都是飘的。
他想着总算能给母亲还有弟妹带回一些好消息,先到集市上去给家人买了些礼物,伴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此时的西英格兰地区已经十分富裕,街面上每天都出现更加新奇的商品:紧身的灯芯绒裤子,丝绸做的束腰带,意大利流行款式的皮靴,看的谢尔曼眼花缭乱。
接着他又走进一家书店,询问老板道:“最近有没有什么新书?”
书籍商人看见他年轻,连忙向他推销起消遣读物。
“我们刚刚进了今年在伦敦卖的最好的书《女性的价值:女性比男性高贵和优越的真实揭示》……”
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诸国正经历一场泼天富贵,百姓的生活肉眼可见的改变,文化市场也极快的丰富起来。
一百多年前,在古腾堡推行铅字印刷后欧洲人才开始大规模摆弄印刷术,在此之前,欧洲人的书籍甚至还在靠手抄,文明水平比大明、伊斯兰世界都低了一个档次,但是这一百年间,欧洲的文艺市场飞速繁荣,几乎是十年变一个样。
1500年,英格兰审查出版的书籍只有四百多种,大多数印刷的书籍都是《圣经》,但到了1590年,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四千种,五十年前,英国最流行的消遣书还是中世纪所写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但到现在,莎士比亚、德洛尼这些作家已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第263章 东方智者
此时英国的消遣书市场已经非常大,不光是剧本小说流行,甚至书信、日记、回忆录和食谱也大量出版,连两性矛盾的对立也已经被炒上台面,《女性的价值:女性比男性高贵和优越的真实揭示》就是一个伦敦的贵妇絮絮叨叨阐述她认为女人比男人更高贵的书籍。
此书一出版之后被英国百姓一片痛骂,但是却得到很多女性支持,而且越骂销量越好。
书店老板以为谢尔曼是个年轻人,一定会喜欢这种伦敦时兴的书籍,但是他没想到谢尔曼听到这书籍的名字心里就皱了皱眉。
他一家都是清教徒,对于天主教徒深恶痛绝,但是对伦敦那些每天声色犬马的贵妇也十分不以为然。
谢尔曼翻了两页《女性的价值:女性比男性高贵和优越的真实揭示》后就不感兴趣的放下。
书店老板察言观色,以为谢尔曼不喜欢这些时兴文学,定然是个理工爱好者,连忙又推荐说:“这本《星体新论》是丹麦大学者的作品,描述了三十年前一次奇异的天象,并且可以教读者自己在家制作天文器械,观察星空。”
《星体新论》是第谷·布拉赫的第一本作品——就是物理书上那位第谷。这年代连望远镜都还没有发明出来,所谓观星就是拿天球一类的仪器做参照,然后用肉眼硬瞅。
而第谷天赋异禀,他的视力大概是这年代全世界最强的,用肉眼就能把天上星星的亮度分成六个星等,甚至能用肉眼看见月球上的环形山。
那老板说的神乎其神,但是谢尔曼对于天文学却没什么兴趣,他再次摇头,突然拿起书架上一本由蓝色木匣装订的起来书籍问道:“这部《葡萄牙国史》的装帧好奇怪呀。”
老板连忙介绍说:“这是摹仿中国人书籍的装订方式,这本书是一个中国学者写的,听说写的非常好呢,连沃尔特爵士都亲自为这本书写题跋。”
“沃尔特爵士?”谢尔曼惊讶,他很喜欢沃尔特的诗,对于中国人所写的书籍也感到好奇,连忙询问:“这本书我能看一看吗?”
书店老板点头说道:“这是自然。”
谢尔曼打开了《葡萄牙国史》的扉页,就见沃尔特在序之中对王文龙的作品大加赞赏,“这是一本充满了玄妙东方智慧的书籍,让我不禁感叹中国人的聪慧与敏捷、谦虚与热情……”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天主教与新教,在英国国内都有各自的信众。而谢尔曼是商人家族出身,自然而然支持新教,而且还是坚定的清教徒。
此时的英国实行英国国教政策,设立了一个国教教会,将英国国内各派的基督徒团结起来。
伊丽莎白一世不允许新教徒继续在英国国内推行改革,同时也取消教皇法庭在英国境内的最高司法权,让英格兰教会和罗马教皇决裂。
但是在英国国教教会之内,新教徒中还是有一批人想要把天主教徒赶出去,从国窖中赶走天主教徒的行为就叫“清教”,而有这样主张的人就是“清教徒”。
所以清教徒可不是什么清心寡欲、踏实苦修的意思,这群人往往是最为激进支持新教的群体。
伊丽莎白一世虽然在天主教和新教之中搞平衡,但是她明显也倾向于新教,至于她身边的沃尔特就更是一个标准的新教徒,甚至有清教徒的风格。
于是天然的谢尔曼就对同样是清教徒的沃尔特感到崇拜,此时看到沃尔特对于《葡萄牙国史》的推荐语,他瞬间便认定《葡萄牙国史》一定是一部好书。
谢尔曼当即掏钱把这半部《葡萄牙国史》给买了下来。
这年头英国的书籍价格便宜,一部书价一般不会超过技术工人一天的工资,沃尔特所印的这本《葡萄牙国史》装帧有格外设计过,所以价格稍贵,但是对于谢尔曼来说也足以承受。
坐上回家的马车,谢尔曼在车上就开始阅读《葡萄牙国史》的正文。
他从王文龙的原序开始阅读,好奇的看着王文龙描述郑和航海和葡萄牙人来到印度的历史故事,对于身处欧洲的他来说,这发生在东方的历史事件是如此遥远而又神秘。
而接下来的论述,更是让他不知不觉陷入书籍内容之中,一直等马车到了家门口,谢尔曼被车夫提醒之后才记起自己还在回家的马车上。
回到家中把礼物送给母亲和弟弟妹妹,谢尔曼却是连吃饭洗漱都忘了,捧着《葡萄牙国史》坐下继续阅读。
沃尔特所出版的《葡萄牙国史》上半部正文只有十万多字,加上其他零零散散的稿件,勉强凑到一本书的厚度,谢尔曼花费了两天时间废寝忘食的阅读,才终于把王文龙所写的《葡萄牙国史》上部分读完。
内容只写到葡萄牙人在印度站稳脚跟,后续的情节勾的谢尔曼寝食难安,恨不得能够马上看到下半部。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