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54节

  王文龙摇头说:“在下浅见,先生之理论专为批驳理学,难免剑走偏锋,如先生所言:‘前三代无论以后三代汉唐宋视野,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非哉?’,却不是把汉唐宋三代中种种思想全都归结于了儒家,小子难以认同。”

  李贽道:“自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化,汉唐宋以来再没有人敢于批驳孔子的学说,汉唐宋三代人以孔子所说之是非为是非,无人敢发表自己观点,这岂不是‘无是非’了?”

  “这问题不是如此简单,”王文龙说道:“汉唐宋以来,虽然以儒家学问为正统,但是思想上的流变却十分复杂,我以为思想的本质是社会需求。”

  他解释说:“汉末道教大兴,五代十国以来佛教又大兴,宋后理学渐渐出现,背后的思想演变,其实都是反映了当时不同的社会背景,这么复杂的思想史,怎么能够通过一个儒家就概括了?”

  王文龙继续说道:“这还不包括对外的思想交流,比如汉末时从胡人处传入的交椅,唐代时引入的琵琶,宋朝时才渐渐流行的棉布,甚至隋唐以前都没有科举制度,所谓后三代,从汉至今,百姓衣食到社会制度都有如此大规模变革,这些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怎是一个是否迷信儒家学说就能概括的?”

  李贽笑道:“你说的种种都是食货、制度,然而世上之思想才是主线,三代以来哪怕物质制度再多变化,但是独尊儒术带来的思想都是一样,人之头脑不变,无论穿棉衣麻衣,听琵琶还是笛箫,却不都还是那个人?又有什么区别?”

  王文龙稍加思索,突然说道:“卓吾先生对于曹操的评价不错?”

  李贽丝毫不掩盖自己对曹操的欣赏,点头说道:“曹孟德唯才是举,能重用袁绍之处过来的将领,又能不追究张辽等人之问题,甚至用上袁绍处的谋士郭嘉以成大业,此人重视人才,唯有吕布因反复无常而被他斩杀,虽然举世皆非,但我却以为他是真正智谋之名臣,比所谓节义之臣更得人喜爱。”

  王文龙点头,缓缓道:“东汉末年大学生经常对国策不满,动辄上书干政,曹孟德上台之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废太学,导致学问拘束于世家。”

  “初平元年,董卓乱国,铸造劣钱,百姓不愿使用,曹操上台之后解决办法就是推行以物易物,导致民间商业更加凋敝。”

  “汉末土地兼并严重,农户颇多揭竿而起者,曹孟德上台后所行两种办法:一则大加税率,逼迫穷苦百姓无田可种,要不参军,要不投靠更好管理的世家大族。二则实行错役制,要求农民之家人必须到外地服役,人户役户各在一方,防止农民阖家叛逃。于是小农消亡,世家大族兴起,错役之法到东晋自己先废了。这种种办法难道也是智谋之法么?”

  李贽听了之后呆愣半晌,不禁询问:“真有这样的事情?”

  王文龙点点头:“我以为先生所说的后三代无是非,其实只是修史的史官大多奉行儒家思想而已,但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史官记载下来的也不过是反映当时历史的一段史料而已。”

  他道:“今日有直斥理学虚伪之卓吾先生,难道汉唐宋时就没有?若是没有,那种种民间宗教也没人信的了。”

  这年代可不像后世网络时代,种种资讯动动手指就能查到,关于曹操所行所为的这许多记载都分布在各种古书之中,每本书籍都有自己的观点倾向,多少还有些春秋笔法,哪怕是李贽在这年代也不能全部读到。

  就比如王文龙所说的这些曹操所做的事情,大多数他都没听说过,对曹操的判断也是基本根据有限史料中的内容进行的,其实资料来源十分狭隘。

  李贽点头同意:“看来我也应该多找些古时杂文读读。”

  王文龙继续说道:“我以为研究历史应该综合当时的史书、笔记、骨董,甚至是墓葬、遗址,真正去了解一个时代之风貌。历史就是历史,研究历史应该要还原它的本源,世上还是有一定之定质,并非人人有自己的是非,只不过是这种定质,囿于我们研究的不够深入,暂时难以找到而已。”

  李贽闻言却是一下皱眉:“这却入魔了,你怎知道自己研究的结果就是真实?”

  王文龙回答说:“正如同研究物理学之方法,可以找物证做检验。”

  李贽:“若是物证和你所研究出来的结果不相符呢?”

  王文龙:“那就说明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有错误,便应该根据新出土的物证做相应修改。”

  李贽:“那你就还是不能确定你之研究是正确的。”

  王文龙摇头说:“并非如此,世上一定存在一个绝对客观正确的历史,我们当然不敢说,自己研究考察出来历史就绝对正确,但是起码通过研究可以不断逼近历史的真相。”

  李贽笑道:“逼近真相就说明不是真相。”

  王文龙一愣,不禁也笑起来,他知道李贽所说这话多半是看了自己昨天送给的物理学和数学的科普书,把数学中无限的思想引用到辩论中来了。

  “人之是非无定质、无定论。”是李贽很重要的一条观念,他觉得每个人对于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一定的正确和错误。

  他因此极力反对儒家,把孔子对于事情的看法当做唯一正确的看法的行为,并且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只是个人的看法而已,根本不能推到别人身上。

  但王文龙却知道这显然不对,历史观当然是有正确的错误之分的。

  现在李贽只面对理学家和他之间的争执,或许这点还看得不清楚,但推演下去就会出问题。

  就拿后世中国历史爱好者和韩国历史爱好者之间的争执来说,一些韩国人举出种种说法表示过去整个中国都是韩国人的始祖“檀君”征服的土地,而中国人则说在那时代中国已经有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华夏文明。

  如果按李贽的说法,两边都有自己的证据,那就两边都算对,这问题没有定论。

  可实际上韩国人能拿出的证据只不过是一本对应中国北宋时期才写出来的《三国遗事》,以及更晚近的《檀君古记》,相比之下佐证中国人观点能拿出的证据则有大量的古代遗址、文物、记录,那自然是中国这边的记载更接近真实历史。

  但用李贽的思想去研究,这就只能变成和稀泥。

  但是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想法已经是李贽思想之中的核心,李贽不可能放弃,两边讨论半天,谁也不能说服谁。

  不过这不影响,两人都对对方颇为赞赏。

  一番讨论之后,两人都十分尽兴,李贽请王文龙留下来吃一顿斋饭,王文龙欣然答应,几天之后李贽对前来听讲的学子说了王文龙的见解,然后便公然赞赏说道:“如今天下已非而是以是而非者极多,诸般言论蛊惑人心,能够有烛照万里、纵论古今之见者,非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不可为。你等来听我之讲学算是见识其中一种论断,若论世上何处还有此等能为者,福建王建阳也是一个。”

  “虽然我们见解不同,但是他之学问并不在我之下了,你们大可以去看看他的书籍,再听听他的见解,仔细思索。”

第254章 考据学启蒙之作

  在馆驿中住着的王文龙听到李贽对他的评价时忍不住笑了。

  李贽认为自己的历史观有道理,王文龙的历史观也有道理,其实也是一种是非无定的说法——此君到底也还是在推广自己的理论

  笑完之后,王文龙坐下来思索,其实和李贽辩论之时王文龙也没有尽兴,一些话他没有办法很好地传达出来。

  他明白李贽的想法:李贽未必不知道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有问题,他只是想要拿自己对于历史的解释去对抗理学家对于历史的解释。

  但王文龙也知道李贽的这一套学说再有攻击力都没有办法扳倒此时盛行的程朱理学,真正能动到理学根基的还得是后来的考据学派。

  所以李贽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非但不能胡乱解释历史,反而要更加深刻的去钻研那些儒家传统书籍,从这些书籍之中才能找到最有效击败程朱理学的武器。

  王文龙突然想到了一本书,《尚书古文疏证》这是清代考据学派的开山书籍。

  传说《尚书》是孔子编定的用以教学弟子的文集,原本有一百篇。

  汉朝独尊儒术,需要《尚书》作为教学范本,但是当时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世上已经没有完整的《尚书》,于是从朝廷到民间都四处访求,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最终到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上了一部最完整的《尚书》,梅赜《尚书》总共有五十八篇:三十三篇是西汉以来的人通过前朝学者口述写成的《今文尚书》,二十五篇是传说中从各种角落找出来汉代以前的《古文尚书》。

  因为这部《尚书》是汉朝以来的最完整版本,所以一直被后世人所推崇,一直到此时官方修订的《十三经注疏》之中都使用梅赜的五十八篇版本的《尚书》作为科举考试、儒家学说的最经典范本,地位无比崇高。

  而《尚书古文疏证》这本书做的事情就是:

  证明从魏晋开始被儒家学者所推崇的《尚书》之中,那二十五篇《古文尚书》是伪作!

  这本书作为清代考据学派的开山之祖,被清朝人誉为“千余年不传之绝学”,梁启超以为“由此书开始,渐开学者疑经之风”。

  王文龙越想越心动。

  而且写这种书也挺安全,质疑古文尚书的事情早在千百年前就开始了,朱熹质疑过,本朝的梅鷟质疑过,只是他们都没有做到极致而已,《古文尚书疏证》就是在这些前人的质疑上继续分析,清代文字狱盛行的时候都没有人能抓到作者的什么问题,他就更不需要害怕了。

  惟一需要解释的就是王文龙这个一年多前还自称不通经史的人突然对于尚书这么有研究。

  王文龙思索半晌,铺开稿纸,将手在火笼上热的暖了,然后便捉笔开始写《尚书古文疏证》的序。

  “序——读尚书之惑

  小子自西洋归来,始从中国儒者学易,读《尚书》中《大誓》,反复思索,心生疑惑。”

  “小子读书虽少,但也记得曾读墨子《尚同篇》,于其中读过引用《大誓》‘小人见奸巧’一句,但《尚书》中《大誓》却无此句言语。”

  “墨子生于孔子后、孟子之前,当其时尚未有焚书坑儒之事,且墨子《尚同篇》千古以来都以为乃是真书,并非后人依托,可见写作《尚同篇》之时世上所流传之《大誓》该有此语句,而晚出之《古文尚书》独独遗落,此非大为可疑之事乎?”

  “由此而来,小子对《尚书》不禁颇为好奇,细细查考,疑惑丛生,思之不明,故作此书,以求智能之士解惑也……”

  前世《尚书古文疏证》的作者阎若璩写作此书时还是康熙年间,当时的考据学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颜若渠在写作时只是将自己找到的一百多条疑点一条一条罗列出来,虽然达到了证伪《古文尚书》的效果,但是在编排上却还是有些草率。

  而王文龙有心促使明代的考据学派发展,于是在写出阎若璩所给的疑点时将《古文尚书》之中的各种疑点:音韵、训诂、历史、地理分门别类的排列。

  《古文尚书》之中的疑点太多了,比如其中《禹贡》一篇所标注的地名许多都在汉武帝以后才出现。

  而阎若璩的这些研究方法在后来的考据学派中,也被发展成考据学的辅助学科: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地理学、历算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

  别的不说,就光丢出这些考据学工作方法,就能让这个时代的儒家学者震撼不已。

  考据学的办法就是用尽所有手段去研究古代文献。

  历朝历代的假文献和错误解释,在这种全方位死盯的研究之下几乎没有逃脱可能。

  它们或许在一段时间之内可以自圆其说,但是研究下去就会发现种种错误。

  没有一个错误或伪造的内容可能做到完美的,要不然是会出现那个时代还没有的字词、要不然就是出现了当时还没出生的历史人物,或者是用了错误的地理、日期计算之后根本不对、不同版本之间互相不符合……

  只要拼命考据,整个儒家学说的根子都能被掀起来。

  更重要的是《古文尚书》这二十几篇书是二千余年来公认不可侵犯之神圣宝典,上至皇帝的经筵,下至蒙馆课读没有一天不背诵,结果突然被发现全都是假造,必然直接打破许多儒家学者的盲目信仰。

  用梁启超的话就是:“自《古文尚书疏证》出来,才知道这几件传家宝里头也有些靠不住,非研究一研究不可,研究之路一开,便相引于无穷……不能不认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

  王文龙在馆驿之中忙的不亦乐乎,到中午已经把序言写完,并且把第一卷也抄了大半。

  正在这时房门敲响,王文龙让王平保打开门,就见毛文龙同着汪可受、马经纶站在门口。

  马经纶一见王文龙就说道:“静观先生究竟是如何说服我家师父?他如今终于肯吃药了。”

  王文龙笑道:“我那日没说劝卓吾先生吃药之士,只是告诉他‘是非有定论’,卓吾先生当时不屑,但多半思索之后还是接受了些。发现自己活得久一点也是好事,于是就愿意吃药了。”

  听到王文龙的描述,毛文龙不禁皱眉:“我过去还以为自己也是读书人,现在才知道卓吾先生这样的名士真个古怪,明明生病还不吃药,就算是乡间无知无觉的男女也知道肚痛了要去医生处讨一副药吃。”

  王文龙道:“卓吾先生那是心中难过,只怕比胃痛还要难受吧。但也未免太过于悲观。”

  “师父历经几十年诽谤,心中苦楚外人实在难以体会。”汪可受颇为理解的说道。

  马经纶点头说:“好在如今李师所嘱咐的事情我们弟子已完成,师父心中到底是得些欢喜。”

  王文龙和毛文龙一询问才知道李贽自觉时日无多,所以马经纶和汪可受今年都在忙碌着为李贽造墓地之事。

  墓地选在路水之西的迎福寺,此地靠近房山、石经山,是当年唐代高僧宝积、普化所生活过的地区,李贽颇为喜爱。

  汪可受对王文龙拱手说道:“建阳同着师父一番交谈后,师父终于愿意吃药,我们弟子都要感谢王先生。”

  王文龙摆摆手道:“担不起这个。”

  这时马经纶一眼看到桌上的文稿,好奇询问:“建阳又在写什么作品?”

  王文龙解释说道:“我同着卓吾先生谈论历史突然有些想法,便准备写一些我对历史以及儒学的研究出来。”

  马经纶和汪可受都是中过进士的人,对于儒家学说颇有研究,就是毛文龙闻言脸上也露出好奇之色。

  毛文龙主动恳求:“不知可否让我和两位老爷看看建阳的佳作?”

首节 上一节 15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