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52节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思索古书上有些什么奇妙事件。

  王文龙对于写这种伪科普作为物理社的发刊之作毫无心理压力,他知道无论东西方在接受近代科学之前都必然经过一个神秘学以及博物学兴起的阶段。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就有许多海妖精怪的小册子流传,许多博物学家甚至将小册子上奇形怪状的生物当做现实的生物去研究,也就是这些奇怪生物引起的好奇心驱使科学家开始真的研究生物学。

  而在中国也是一样,历史上中国最早的著名报刊中就有一本《点石斋画报》,每期的内容都是一些新奇古怪的时事,什么僵尸咬人、死而复生、空中出现蛟龙之类。

  兴趣是科学之母,王文龙觉得在这个年代通过一点有噱头的方法让大众对于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对于科技发展绝对是好事。

  且这种书编起来贼快,照着这路子大家很快就有了方向。

  徐光启欣喜说道:“建阳出的这主意实在是好,这书写出来肯定好卖。”

  见大家讨论的热烈,王文龙又拿出了一个发财路子。

  “如今南方都流行用红毛人的银钱,以为他们的钱造的精美,我在外洋时就曾见过他们铸造银币的技术,却和咱们的沙模铸钱不同,乃是用一种冷压法,道理也自简单。我见红毛人的银币流传广泛,在福州时就想推广一种制作银币的机械,只是一直没腾出空来生产,如今稿纸已经有了,我想交给咱们物理社制作,若是咱们自己可以铸造银币,或至少生产铸造银币的机器,想来也是一条发财路子。”

  物理社众人中还真有不少对于制造业感兴趣的,闻言都来看王文龙的草稿,王文龙一番讲解原理,大家听懂之后不禁又是面露喜色、纷纷点头。

  徐光启先称赞说:“如今在南方流行双柱洋钱、十字钱和盾钱种种,商人多以此前方便使用而大量囤积,建阳这铸币机的设计看来极有道理,若是咱们自己能够铸钱,物理社的经费就不愁了。”

  这年代的官方货币是铜钱和宝钞,但实际上大宗交易中大量都在使用银子。

  因为白银在明代一直没有获得官方的法定货币地位,实际百姓使用之中,也是将大块的银子剪成小块去用,既然把银子剪了都没事,私铸银元就更不算什么犯罪的事情。

  且随着这几十年间的外洋贸易,欧洲人的银币也大量流入中国。

  欧洲人的银币重量统一,纯度又还过得去,在交易之中的信用非常不错。

  王文龙在福州时仔细观察过,所谓十字币、盾币、双柱币这些此时西班牙人铸造的银币其实质量真不怎么高。

  因为此时西班牙在南美殖民地制造的银元许多还在使用手工打制的技术,就是拿个刻出精美花纹的榔头对着圆形的银片敲几下。

  铁的硬度是六,白银的硬度只有二点七左右,利用银子的硬度低于钢铁的原理,敲打两下就能直接打出花纹。

  不过这样手工制造的银币质量也就可想而知,许多花纹都印的歪七扭八。

  要等到十八世纪以后,南美的银币才转而大多数使用机器制造。

  而王文龙拿出的设计图是一台肘动机制铸币机,就是后世博物馆里头压纪念币用的那机器。

  这东西在后世看来不怎么起眼,但毕竟是通过机械设计的,各种杠杆结构以及齿轮的配比都经过精密技术,并且符合人体工学。

  一个人摇两下肘柄就能压制出精美的银币,放在这年代妥妥是划时代的发明,设计的实用性以及效率都已经超过了原历史上百多年后牛顿改造的铸币机。

  而此时众人虽然不知道这机器的效果如何,但是看到这精密的设计图纸就觉得有戏,大家纷纷提议:“此物应该赶快实验。”

  徐光启也是个机械爱好者,看着这机器眼睛都发光,主动说道:“我可以来负责制造。”

  “子先愿意牵头那是最好不过了。”众人纷纷同意。

  徐光启的经营和制造才能在这时早已经显现出来,把这事情交到他手上,大家都觉得很靠谱。

  王文龙也觉得徐光启适合干这事,点头说道:“不如咱们物理社专门成立一个设计制造院,就用来研究新式机器,日后若是能做出发明,往小了说可以壮大物理社的财力,往大了说那便是利国利民之事。”

  中国古代的文人普遍对于技术发明有极大的兴趣,对于发明家也十分尊重,光是看上古之时的伟大发明被归功于谁就明白:

  黄帝发明轮子、鲁班发明锯子、嫘祖发明养蚕……不管这些事情在真实历史之中是不是他们做的,能把这些发明的功劳归功到高贤大德身上,无疑都表现出古人对于改善世界的发明者所带有的崇高敬意。

  众人纷纷同意:“在下赞成成立设计院。”

  “附议。”

  “附议!”

  于是在东园的一间大书房中,物理社的设计制造院正式成立,第一任院长就是徐光启。

  ……

  开完会,确定了物理社的发展方向之后大家便开始筹办物理社书坊。

  王文龙思索后提出书坊的名字起为“一理堂”。

  物理社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找到“天上地下是一理,五洋八方可通行”的客观世界终极真理,这个“一理堂”的名字一提出瞬间就获得众人称赞。

  然后便进入紧张的编书阶段。

  跟着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很快将《古今未解之谜》第一册的内容给敲定。

  王文龙在写书的过程中不断和物理学社中的众人讨论,一番交流下来,他心中感叹,这物理社中的众人的确是颇有才华,但是明显偏科。

  这群人里头有博物学眼光的人不在少数,说起古代书籍,各自引经据典,但是对于科学的了解就实在太少。

  以至于《古今未解之谜》第一册中的大多数未解之谜解析都得由王文龙自己来做。

  其实在王文龙看来众人提出的大多数未解之谜的答案都很简单:死而复生是临床上的假死现象;诸葛亮火烧上方谷之时下起大雨,可能是因为热气蒸腾送上大量烟雾导致空中水汽凝结形成降雨;陈登爱吃生鱼片,呕虫三升而死,那是寄生虫感染……

第251章 通州之邀

  但限于见识不足或是思维窠臼,这些简单思索此时人往往难以联系,还得靠王文龙敲定大纲之后才能交给众人敷衍补足内容。

  在场的物理社员全都有科举出身的背景,普遍来自世家大族,熟悉这种文章的写作套路之后补足相关内容实在不难。

  这也是明末文人的通病,哪怕是已经开演学习科学技术的明代文人,往往也流于浮华表面,就比如明末面对满清威胁,文人们一拥而上,提出各种新奇的战法战术。

  如改进火器的方法,这个说放毒烟、那个研究“蛟龙出海”,实际上极少有人有过工业生产的实践,连大炮都没几个人亲手摸过,坐在书斋之中胡乱猜想,最终能够做出的只能是各种各样的爆竹。

  再比如一些文人寻章摘句,想要在古书之中找出“奇阵”克敌,居然有人真的用古代方法训练车兵想要和满清的骑兵对冲,本来明末中原的马匹供应就紧张,还放着骑兵不整,搞出车兵,嫌马拉着人不够重,还得加上车的重量,并且以为用此技术定能克敌制胜,完全就是纸上谈兵。

  面对这些明显偏科的物理社员王文龙只好多劳碌一些,亲手把整本书的所有论证大纲全部写完。

  好在全程像李天经这些物理社的骨干全都跟在他身旁学习,每每拿到的大纲,第一件做的就是分析的思维方式,而且举一反三,不断询问一些科学观念上的内容。

  大家仔细钻研的样子总算让王文龙得到安慰。

  启迪科学思想是需要时间的,只要他们有这样钻研的念头就还有希望。

  《古今未解之谜》的编辑还要王文龙来提点,而那本建议的游戏书《启智大全》的编辑就轻松多了。

  会后不到两天,徐光启就拿来一大沓的书稿。

  王文龙翻着那些书稿,发现全都是字谜、数独、幻方的内容。

  他惊讶的问道:“怎么写的如此之快?”

  徐光启回答说:“这些东西原本物理社中就有许多爱好者,自己平日里就在编题目,如今把以前的稿子全都拿来了。”

  王文龙翻着那些数独,发现水平还真不差,其中的一些还颇有难度。

  他询问道:“这数独的编纂大家是怎么摸清门路的?有没有确认过?”

  数独作为一种填数字游戏,一直到后世计算机出现之前都非常难做,最大的难点在于写出来的数独题目可能有不惟一的解,到后来数读题都是由计算机跑出来的。

  徐光启坦白说道:“无非是一遍遍的做罢了,这些数独题至少每一种都做了十几遍,确定万无一失才敢拿来。”

  王文龙深吸一口气,这工作量可真是不小。

  徐光启解释说:“物理社中众人是真喜欢数学物理,这也是为何,我总觉得压力甚大,若把这物理社给办坏了,我有何面目再见众位社员。”

  王文龙同样心中感动,又看看那些物理社众人出的题目,道:“这些题目数量绝对够了,甚至可以出上两册,不如就让社员们都来参与,将题目分成不同难易程度,互相点评讲论,如此可让大家都参与来做事。”

  又想了想,王文龙提出:“江南肯定还有喜欢这些题目的人士,不如印一些小传单,广邀名士出题,也为咱们物理社长点人气。”

  “这办法好,”徐光启点头说道,“若是如此,也能事先为咱们的书籍宣传。”

  王文龙笑着说道:“如此我明天去袁无涯处走一趟,让他帮咱们印点传单。”

  他起身准备出门,又鼓励徐光启说:“无论是《古今未解之谜》还是《启智大全》两个书名的牌子都可以长期做下去,只要这两本书开始盈利,将来定是前途远大。有了书坊以后咱们物理社的教材,讲几何的代数的,物理学的也都可以印刷了。”

  徐光启笑着点头。

  徐树丕把东园中的几个院落捐出来,让物理社在此办公,连带他也参与两本书的编辑工作,众人一起做事热情极高,常常为书籍内容讨论到凌晨。

  而在物理社全员会议结束五天之后,王徵终于也来到了苏州。

  王徵今年才二十多岁,眉疏目朗,一派名士形象。

  徐光启说起物理社的书坊以及研究院两件事,王徵连连点头。

  “这是正办,”王徵激动说道,“如此做来,日后咱们物理社大有前途。”

  王文龙察言观色,抓住时机说道:“现在物理社正缺人,不知良甫能在苏州停留多久?”

  王徵思索一番,主动表示:“我可以停留一年,帮忙制造那铸币机。”

  王文龙心中一喜,作为原时空之中的天主教中国传教南北两大柱石之一,王徵的办事能力是相当了得的,他愿意留在苏州,物理社的研发工作肯定大大加快。

  王文龙在苏州待了十多天,先是帮着编书,然后又用专业眼光去帮助建立一理堂,跟徐光启王徵两人讨论铸币机的图纸。

  时间虽短,但是等他离开之时易理堂以及物理社研究制造院全都挂牌,并且开始走上正轨。

  临走之时,王文龙还把自己存在袁无涯柜上的银子提出了三百两,用来支持物理社研究制造院的工作。

  等把事情搞定,他这才坐船沿京杭大运河继续北上。

  几天之后王文龙来到临清。

  这地方在后市只不过是一个县级市,但是在明清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与几条支流在此相会,临清漕运极其发达,是山东西进、晋冀东出的主要门户,人称“富庶甲齐郡”。

  对于这时人来说,无论来自天南海北都知道临清州的富裕。

  如几十年前所写《金瓶梅》之中的主要场景就写在临清,对于这年代的人来说看见一部小说的背景地是临清,第一反应就好像后世人看一部小说把主要场景放在沪上一样,光是提到名字就能脑补出一座全国性的大都市。

  毛文龙就在临清的钞关旁租了一个小码头办货,几个月不见,他已经全然是一副商人作派,肉眼可见的发福,眼袋也已经耷拉下来,显然是长期跟人吃酒应酬所致。

  毛文龙见到王文龙到来,格外殷勤,主动掏出账本让王文龙核对,笑着说道:“多亏建阳先生的帮助,如今货物都已经办好,只等文告下来就能出航。”

首节 上一节 152/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