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34节

  沈珫只是为了近距离观察王文龙人物,面对王文龙问题含糊说道:“苏州富家,姓沈。”

  苏州姓沈的人多了,王文龙没察觉出什么不对,只是道了两句谢。

  不一会儿那富商也上了船,还带上两个侍卫,王文龙指着富商对沈珫介绍:“这位乃是晋江的大海主杨天生。”

  杨天生和沈珫拱手,沈珫便邀请两人进舱里坐下谈话,两人的谈话也没避讳啥。

  杨天生坐下就问道:“建阳公说能解决流民问题?”

  王文龙笑着点头:“倒是想出了个法子?”

  了解过台湾开发史的人不少都听过杨天生的名字,这位在原历史中也是“十八芝”一员,是和颜思齐、郑芝龙等合作开发台湾的十八路海主之一。

  王文龙唯一没想到的是杨天生居然在此时就已然声名赫赫,杨天生是晋江海主的代表,早就开始进行远洋贸易,他和莆田洪升、海澄陈衷纪、同安林福等后来的“十八芝”成员现在都已经是有十几条船以上的大海主了。

  他们都需要从福建出口货物到西洋和RB挣钱,今年福建老家的粮荒使得福建道路不平静,甚至威胁福建手工业生产,直接影响了这些海主的生意。

  杨天生是海主们推举出来的领袖,听王文龙说的信誓旦旦,他忙问:“可是能够弄来粮食?”

  杨天生之所以会来,是因为他们这些海主真是没有解决此问题的办法。

  运粮根本是无稽之谈。

  其实仔细了解过就会知道大航海时代的粮食贸易没有那么简单。

  粮食的单价低,如果没有专门疏通过进出口粮食的渠道,就简单的把粮食送到某个港口集中,再通过海运千里迢迢的运回大明,很可能路上消耗的运费比粮价本身还贵。

  历史上明清两朝的朝廷也都有各种政策,鼓励商人运粮食到中国解决灾荒问题,但实际根本不可行。

  看看数字就知道。

  清初福建每年粮食进口数额才两千三百石,过了百多年,一方面清廷针对粮食出台各种税收减免支持,英国荷兰殖民者也针对粮食出口开发了印度,南洋,暹罗等出口粮食生产基地和相应的港口设施,直到清末进入福建的进口粮食数额才渐渐增长到十二万石。

  而即使是十二万石的进口数额也就能养活五六万人,现在福建至少三百万的人口,这点粮食连所需的5%都到不了,而荒年所带来的粮食减产,动辄就是两三成,进口粮食只能说是有所小补。

  更何况十二万石已经是清末的数字,相对应清末福建人口早就上了千万。

  直到清末福建百姓吃的大多数粮食还得靠自己种出来,在晚明时期靠进口粮食解决粮荒更是不可能了。

第219章 移民计划

  王文龙摇头说道:“我也没有粮食,想要推广新物种也已经尽力在推了。”

  杨天生一阵无语:“那建阳公还叫我来商量什么?”

  王文龙笑着说道:“福建今年的粮荒只能靠种新作物勉强度过,但咱们总要为日后考虑,想要彻底解决福建粮食问题,还是得要移民开垦。”

  杨天生不感兴趣的说道:“若有土地怎会不开垦?”

  王文龙说道:“海外有大员岛,土地肥沃,降水丰饶,若能够移民,定能开垦出数不尽的良田。”

  王文龙一脸自信的端起茶杯说:“衙门正打算邀请福建有财力之士共同开垦大员岛,方法一是建设厦门港,二是鼓励福建百姓移民。港口建设、移民开垦、海船运输,现在都需要人投资,我们希望海主们自己负责招揽移民发放物资,到岛上开垦者人给银三两,三户给牛一头。”

  每人银三两,三户牛一头是几十年后郑志龙开垦台湾岛给出的移民条件,王文龙和徐学聚计算过这个数字,发现不是拍拍脑袋就想出来。

  这基本是开垦的最低需求,台湾现在全是深山老林,如果不给这样的条件移民根本开不动荒地。

  而且朝廷也真没有办法负责这么大的支出,王文龙最近调查一番才愕然发现,历史记载几十年后郑芝龙开垦台湾时“十八芝”组织的船队规模有“大船千艘小船上万”——别说朝廷的水军了,现在整个福建的海商加起来都没有这样的力量。此时此刻杨天生这样的海主手下的船只也不过是十几二十条而已。

  这也可见历史上郑芝龙的实力之强大。

  而且历史上郑芝龙开垦台湾并不是自己带百姓去的,而是他在台湾经营出一定声望之后又通过当时知府熊文灿的组织,地方配合,有计划的招揽了漳泉灾民数万人,大规模的开垦才得以实现。

  杨天生说道:“开垦自是好事,但我们海主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按理说开垦土地该是朝廷负责之事,如今朝廷不出钱,反教我们商人出钱,我们商人需不是为朝廷存的钱粮?这事情与我们来说又有何好处?”

  杨天生这些海主换上一身皮就是海盗,本来就是刀口舔血过生活,杨天生知道朝廷之所以没动他们,只是因为他们实力够强朝廷不想招惹而已,这时他为了维护海主利益被推出来谈判,口风自然是相当不客气。

  听到杨天生的问题王文龙却笑着说道:“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好机会啊。”

  “要我们出钱帮朝廷移民还是好机会?建阳公莫不是在说笑话?”

  杨天生也端起茶水喝了一口,见王文龙老神在在,他笑着询问:“建阳公你且说说。”

  “大员地方广阔,移民方向朝廷也不过问,占了村子大的地就是土保正,占了县城大的地就是土县令,可以在海上囤货往来,又可做海主的补给基地,泉州李家已经答应入伙。”

  “李旦?”杨天生颇为惊讶看着王文龙,福建海商对于李旦的行事风格都极其熟悉,知道这老小子一向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虽然他也听人说李家二姑娘给王文龙做了妾室,但是杨天生等熟悉李旦做事风格的人都知道,即使这样,李诞也不可能为了什么亲情关系就做亏本买卖。

  王文龙笑着说道:“大员距离倭国极近……”

  杨天生脸色稍变,连忙询问:“朝廷不会在大员派驻水军?”

  王文龙一笑,喝着茶说道:“朝廷派不派水军我不知道,但肯定会派兵去大员岛上剿除倭寇,不可能又往岛上移民,又让此地成为倭寇巢穴,哪怕是移民之后也最好不要在岛上行不法之事。”

  杨天生失望说道:“建阳公不要耍笑,如此还说什么?”

  明朝对于海禁的政策一直有松有紧,远放外洋的船引更是只发出一百多张,并且由于刚刚打完万历援朝战争,所以还在实行对RB的禁航令。

  但是RB航线安全、路近,利益远比走西洋要大,有时甚至能相差到十倍以上。

  福建衙门一直在抓往RB的走私船,但是民间却屡禁不止,海主们对此颇以为苦。

  事实上几十年后郑芝龙开发台湾最初目的也是为了在海上造出一个三不管地带,有如此广袤一片土地成为自己船只的补给基地,可以使得他们海主不受大明、RB、欧洲殖民者任何一方的掣肘。

  把此地建成去RB的走私基地,不说什么做土县令、土保正的好处,光是可以帮助藏匿走私物资,提供船舶休息的港口,那就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王文龙肯定不可能许诺朝廷不往台湾派水军,事实上这两年沈有容就要去打台湾岛上的倭寇了,但是就凭大明怎么可能抓得完?

  他从袖筒中取出一幅大员岛的简略地图,将后世台南基隆等位置都指点出来,然后笑着说道:

  “虽然水军要去巡逻,但我觉得效果怕也有限,福建的水军在福建本土都防不住走私船出海,何况大员整个岛几乎都是林地,沿海都是良港,就那几千水军,再巡逻难道能防得住你们海主走私?这怕是以后开发大员的大难点呀……”

  杨天生眼神一凝,虽没有说话,其实内心已经大为震惊。

  王文龙没有把话说透,但杨天生终于也明白了王文龙的意思,的确,开发大员岛,得到一个背靠福建老家同时大明又无法完全管理的自有基地,对于他们这些海主来说完全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只是这事情非极有大魄力之人不能成就,而王文龙作为徐学聚的幕僚居然上下联络,让福建官府以及他们这些海主都看到了开发大员的好处,这一条线几乎让他跑通,这可真不容易。

  真不愧是八闽顶级的智囊!

  杨天生这时终于不再抵触,带上几分佩服神色,用商谈的语气对王文龙说道:“前景虽好,但恕在下直白,此事投入极大,做起来不可能一帆风顺。”

第220章 沈家父女看女婿

  杨天生道:“一人三两银子,一万人就是三万两白银……白银还好说,咬咬牙大家出也就出了。可三户一头牛,想要开发大员岛不是要送上万头牛过去?怕不是把一个州府的牛买空也没有这样的数量?”

  王文龙说道:“先把事情办起来,先到的先得利,能不能开发整个岛于列位来说也不是要考虑的事情吧。”

  “呵,说来也是,”杨天生笑着说道,“我们不是官府,有一地存身就能回本,只是建阳公鸿图大志,我忍不住担心罢了。”

  王文龙一笑,眼中满是精明的开始解释:“每户给银三两有什么关系?那岛上只有零散的开垦村庄,百姓拿了银子还不是找海主买东西?给了多少银子,最后都会回到你们口袋里。至于耕牛,村里的耕牛难道还会杀来吃肉,送上去多少头就是多少头,又跑不了。”

  郑芝龙开发台湾岛的这点手段,用后世的经济角度去分析完全是肉烂在锅里,所谓分给百姓的耕牛白银,在无法出岛消费的情况下无非是把郑芝龙的财产从福建搬去岛上而已——甚至比放在福建更加安全。

  听了王文龙的解释杨天生一愣,然后也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建阳公所言倒是不错,只是先生真有如此信心?”

  “我自然有信心,”王文龙点头说道:“这事情有利无害,既能够看到趋势,未来定然不会出我所预计的轨道,无非是早做晚做而已。”

  杨天生本来还对这次开发抱有怀疑态度,但听他一番话后却已经转为支持,他颇为感慨的说道:“静观先生如此头脑,若是做个海商也是一等一的。”

  王文龙道:“现在福建灾情紧急,许多流民盘踞福州漳泉,正是招揽百姓前往开垦的大好机会。招揽流民开垦能够快速聚集劳力,还能帮助衙门减轻流民压力,同时也是大善事,何乐而不为?杨大户也是闽人,想必也想为桑梓做些事情吧?”

  开发台湾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调动足够的资源,现在王文龙绝对组织不起历史上郑芝龙开发台湾那样的实力,事实上他所说的李旦愿意合作也只是扯虎皮做大旗而已,他那老岳父实在不愿意做这种大投入慢产出的生意。

  李国仙回娘家三次,最终李旦才答应给个一千两打发打发,用船帮忙运人的话根本没说。

  但无所谓,哪怕先期移民只有一千人也是开了个头,只要初期移民可以立住脚步,等上一两年有了成果,开发台湾的事情就将无法阻挡的进行下去。

  杨天生闻言点头笑道:“别人不说,建阳先生已先把我给说服了,我这就回去同同道们汇报此事。”

  王文龙拱手道:“我为福建百姓先谢过各位。”

  杨天生起身,对王文龙拱手:“那在下就先告辞了。”

  “慢走。”

  沈珫也走出来,送杨天生带着仆从走跳板下了船,看他们划着小船离开,十几艘小船一走,原本拥挤的河道瞬间通畅。

  沈珫同着王文龙将杨天生送走,便笑着对王文龙说道:“建阳刚才一席话果真厉害,一下将那海商说的服服贴贴。”

  王文龙摇头,解释说道:“无非是尽我所能而已。”

  “建阳不是说的那杨天生同意帮助移民了吗?”

  “即使没有我,这些海商也会选择移民开垦大员岛,我无非是推了一把而已。哪怕大员得到开垦,日后定然也会成为走私基地,咱们大明衙门怕是管控不住的。”

  这些都是明谋,稍有眼界之人就能想到,王文龙也不在意直接说出来。其实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做法已经是最好,起码让多家海商分批去开垦台湾,这些海商不会像郑芝龙一样,仅仅一家开垦,最后在台湾成为独立王国。只不过台湾能受大明多少控制就要看福建衙门的实力了。

  如果实力不够防不住殖民者入侵,那么这些海商最终还是会组成联合对抗殖民势力,保护自己的地盘。

  沈珫却是笑着说道:“但能够发起此事建阳还是颇有能力,换成别人多半没有这样本领。”

  王文龙闻言笑道:“多谢夸奖。”

  王文龙哪里会想到沈宜修父女居然会以这种方式和他巧遇,他看沈珫显然是富贵出身,所以只当沈珫是个热心肠的外地客人。

  问沈珫姓名时,沈珫也只说了自己的表字,王文龙留银感谢后也没多想,拱手谢过便带人下船。

  王文龙走后沈宜修才放下帘子,目光冉冉,心情格外激动。

  她原本以为王文龙是个没用的名士,而且多半风流,长相肯定是瘦弱干枯或是肥胖油腻。

  却没想到王文龙身材高大、面如冠玉。王文龙毕竟是后世成长的人,虽然从小孤苦无依,但是后世社会营养条件比起此时人要好上太多,小时候身体的底子打得好,王文龙现在模样上比这时困守书斋的读书人要洒脱许多。

首节 上一节 13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