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29节

  前年因为阻止税监陈奉而被皇帝抓走的湖广佥事冯应京已经被从诏狱中放出来,但也被开除官籍。

  陈奉收税能力很强,深得万历信任,所以哪怕经历两次民变却依旧在湖广收税。

  二月份有官员上书为冯应京开解,再次触怒皇帝,加上陈奉从中挑拨,万历终于再次下令捉拿已经被削职为民的冯应京和阻挡了陈奉收税的襄阳通判、枣阳知县、武昌同知等官员。

  逮捕冯应京的缇骑到达武昌,受到百姓的强烈阻挠,民变爆发,上万百姓围攻陈奉的官邸,没抓到他,却将陈奉手下的税监十六人扔到长江之中淹死,连带着之前一直帮助陈凤的湖北巡抚支可大也被堵门大骂,百姓把他的辕门都给烧了。

  最终还是被关到囚车之中的冯应京身着囚服对百姓劝说,才终于没有闹出更大事情。

  陈奉也逃入楚王府躲避免于一死。

  这事情再次引得朝中官员上疏,万历是真喜欢陈奉,面对官员们的尚书,发了半天脾气,将奏章全部扣押不发。

  撑到四月份,还是陈奉先顶不住压力。

  他在湖北做的事情实在太缺德:挖人家祖坟,拆人家宅邸,抓了人家妻女以绑票的方式勒索赎金,比土匪还可恶,百姓人人恨之入骨,许多人都声称要杀死陈奉才罢休。

  陈奉躲在楚王府中整整一个多月,根本不敢出门,出门真能被人活活打死。到四月,还是陈奉自己见武昌民情汹汹,居然自己上疏万历请求回京师躲避。

  万历皇帝即使这样也不同意,可见陈奉确实有捞钱手段。

  最后还是湖口税监李道上疏弹劾陈奉才让万历下定决心。

  李道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前年能为了收税抓了南康知府吴宝秀,害吴宝秀老婆自杀,引起南康民变,同样是个贪心不足的死太监,但是即使他都看不惯陈奉的作为。

  因为陈奉在武昌收税,直接把航路都给堵了,李道的湖口钞关想收税都收不到——陈奉不光剥削百姓,甚至连同为税官太监的李道的生意也要抢。

  李道直接报告皇帝:陈奉阻止水道上的商船来往,并且逼得陆路商人不敢贩运财货,剥民病国,而最让万历下定决心的大概是李道弹劾中的一句话:陈奉刻税“征三解一”,这厮中饱私囊太多,手伸的太长,连同行都看不过去。

  内外压力之下万历终于同意陈奉回京,让奉天守备太监杜茂替代陈奉监税湖广。

  陈奉在湖广两年,搜刮了大量金银财宝,回京之时车队绵延数里,巡抚支可大害怕百姓抢劫陈奉的队伍,只能动用卫所兵护送陈奉出湖北。

  但陈奉还没离开湖北,支可大已经被弹劾撤职,而接替他担任湖北巡抚的赵可怀上任的第一件事是接棒支可大的工作,继续派使者护送陈奉的车队,终于把这个瘟神给送出湖北。

  支可大也是倒霉,当年他殿试之时是二甲第一名进士,史书上都有“清介自守,品格清高”的评价,甚至因为能干活名声好被张居正招揽过。

  陈奉来到湖北时支可大也是尝试过跟陈奉对抗的,当时陈奉想兴大狱也是支可大竭力阻拦。

  但是陈奉太疯,当支可大见识到陈奉派兵和百姓冲突,并将百姓尸块满街乱丢用于恐吓而万历皇帝根本不管之后,支可大就明白自己啥也做不了了,为了能够继续当官,于是只能应付陈奉的要求。

  最后陈奉捞够了安然回京,而支可大却落了个臭名声,还被万历用了就丢,直接罢官了事。

  好在湖北百姓的抗争也起了些作用,接替陈奉的杜茂是嘉靖年间就入宫的老人,从小看着万历长大的。

  万历心里也清楚,湖北被陈奉折腾成这样,再派一个没品德的太监去多半要闹出大事,所以才派出杜茂去收税。

  杜茂上任之后就申请“蠲全楚税额之半,请免方物买办之扰,请留积羡以充赈济之饷”,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当地百姓雪清冤案、督促建设道路驿站,在湖北留下极好名声,也终于使得湖北经济秩序恢复正常。

  但湖北的事情只不过是全国税监之乱的预演而已——山西、苏州都因为太监收刮太厉害而产生了民变苗头。

  与此同时,天变也在默默发生,从去年元月开始,京师没有下过雨,京畿、山西、河南,“赤地千里、禾苗不生”,时人记载:“草木既尽,剥及树皮,道毙相望,村空无烟”“坐而待赈者十八万人”。

  福建入春以来稍显好转的灾情此时却也没好到哪里去。

  衙门的钱粮用于赈灾都嫌不够,王文龙提出的“以工代赈,开发厦门”的计划连先期投资都挤不出来,只能先尽最大努力给灾民们提供救命粮食。

  三一教的赈灾款项也几乎发完,粮台废置,信徒的主要工作转为治病和为路倒的百姓收尸。

  ……

  福州三一教南禅祠,香烟缭绕,许多达官显贵都在此地聚集讲法,和城外地狱般景象仿若两个世界。

  三一教福州教区负责人陈标在高台之上念着仪文:

  “中天开夏日,大地变琉璃。五百三龙会,人天庆喜时。”

  伴随弟子们捧上八盏明亮油灯,陈标手画八卦,边上的弟子敲动响器,上百教徒一起念诵经文:

  “上来奉牢八卦,明镇八方,永消无妄之灾,长集亨通之庆,八方八卦八神将,明镇八方降吉祥。”

  一段奉牢八卦仪文念完,台下众人都大声礼赞,“夏教大功德。”“永消无妄之灾……”

  林兆恩生前就写了一本《三教无遮大会》想要提倡三教融合,互相交流讨论,如今在福州的三一教堂中这种无遮大会也每年召开,无论是儒道佛家全都欢迎参加,今年的大会格外隆重,主要目的是劝大家捐款赈灾。

  仪式结束,功德箱旁围上许多人物,百姓或是有心做赈灾功德,或是想要求个福报,将一些铜板叮叮当当的丢入箱子之中。

  而旁边设座的嘉宾处也有高门大户的人物跟自家小厮说话,要他们去报上自己捐献的数字。

  陈标走下法台,先到福州名流士绅聚集的嘉宾处去会贵客。

  “建阳公远来辛苦,”陈标拱手和王文龙打了招呼,又看向一旁的李国仙说道:“多谢李二姑娘前来。”

  王文龙和李国仙两人虽然没有坐在一块,但是法事一结束就走到一起熟不拘礼的交谈,陈标看一眼也知两人关系。

  “陈道长好。”李国仙笑着回礼,她站在王文龙身旁,被看见了也丝毫不害羞。

  两人还未说定婚事,李国仙如此洒脱让王文龙有些惊讶。

  这年代的名士待遇滋润,只要有地位有名望,女子就愿意倒贴相待。

  只不过李国仙毕竟是李家的二小姐,法会过后陈标请留下的达官显贵到斋堂准备吃饭,许多人看见李国仙坐在王文龙身边还是纷纷侧目。受邀而来的名士陈第颇为惊讶:“建阳身边那位莫不是李家二小姐?”

  “哪个李家?”

  陈老先生道:“李旦家。”

  沈有容看了一眼,点头说道:“就是他家的二小姐。”

  陈第不禁小声嘀咕:“王建阳不是同着沈家说了亲么?怎么这里家的二小姐也与他如此亲近?这后生果然名士风流呀……”

  沈有容和陈第两人说得热闹,同坐一桌的徐兴公忙道:“两位小声些罢,背后议论,若让建阳听去了岂不尴尬?”

  陈第一笑:“也是也是,他李家的事情,我等管什么?”

第211章 美人恩

  李旦垄断福建海上贸易,一直在排挤竞争对手,并且为此勾搭外洋人物,李旦集团现在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日本人都交好,还在和荷兰人拉拢关系。

  历史上几年之后荷兰人侵占澎湖,李旦和许心素为了利益在明朝出兵时还暗中支持荷兰殖民者,因此被朝廷抓去。

  但后来许心素又带领李旦集团投靠朝廷,一举当上水师把总,把过去自己的生意伙伴当做海盗剿灭。

  由此就可以看出李旦海商集团的做事风格——主打一个唯利是图,为了利益谁都可以背叛。

  李旦的风评在福建并不好,只是因为他们实力太过强劲,所以没有人敢来招惹,连朝廷都只能跟他们客客气气的。

  陈第和沈有荣等人看在和王文龙交好的面子上没有大嘴巴乱说王文龙和李国仙的事情,但是今日无遮大会上来的达官显贵极多,许多人都见到王文龙李国仙亲近,难免互相谈论。

  有些人的嘴巴就没有陈第那么老实了,看到李国仙和王文龙一起进屋吃饭,就回去桌上悄悄传说:“李家的二姑娘呀,还没过门就同着王建阳同桌吃饭,郎一杯,妾一杯,好风艳也!”

  这年头民间风气已然渐渐开放,李家在福州声名显赫,加上去年福州都传李国仙曾因为容貌美艳而被魏天爵觊觎,天然具有话题热度,没过几天这消息就传到了街面上,许多人都知道李家的二小姐同着王文龙两人关系暧昧。

  百姓们最喜欢这种桃色新闻,加上府城中传说李二姐美若天仙,如今这样一位富贵美貌的女子却死心塌地跟着王文龙。

  这等美人恩让许多人都对王文龙羡慕不已。

  ……

  王文龙和李国仙一起坐在《旬报》报社的这一桌上,等待开席。

  因为有女子在席上,所以王文龙等人选了一个靠里边的单间,隔一道帘子就是后厨。

  这天的无遮大会,伙食极其丰盛,劳动了几十个三一教信徒中的婆婆姥姥前来做饭,饭一时还没做好,婆子先从后厨端上茶点来。

  每桌上都端出了白糖粿,红糖粿等福州糕点,王文龙的桌上也放了一碟。

  那传菜的婆子看了王文龙一眼,笑眯眯的,王文龙也不以为意,过不多时却又见另一个婆子专端了一个碟子到他桌上来道:

  “建阳公,请吃礼饼。”

  礼饼是一种福州本地超大号的月饼,加了冬瓜糖,花生芝麻,香油和大量的糖,逢年过节都要吃的。

  王文龙点头笑道:“有劳了。”

  那婆子进去,王文龙在和邓志谟说话,不一会儿却又有婆子人端了盘子过来。

  “建阳公,列位,尝尝这炒米糖还有新作的甜茶。”

  王文龙看看远处其他人桌上就只有一碟红白糖粿子,他这桌上已经满满当当堆上了三四碟小吃。

  编辑部众人也发现问题,颇为好奇看向那婆子。

  王文龙问道:“大家都只是一碟粿子,怎么独独我们桌上了这么多?”

  那婆子回答说道:“粿子是教里的,其他小吃是我们自家买的,专门请建阳公尝尝味道。”

  王文龙颇为奇怪,问道:“这……我敢是认识几位婆婆?”

  那婆婆笑道:“建阳公不认得咱们,咱们却认得你呢。”

  三四个婆子都在这门外洗碗烧汤,都听见屋里人谈话,便有一个婆子笑着撩开门帘:“是呀,建阳公能吃我们家里一点东西,我们心里也自高兴。”

  “建阳公待会儿想吃什么菜,我们给多盛一些。”

  “若不是建阳公让教里赈灾,我们家只怕就讨饭去了。”

  几个婆子争先恐后的对王文龙表示感激,王文龙询问说道:“你们都知道我?”

  婆婆们笑着回答:“再不知道建阳公,怕是没良心了。”

  今天来帮厨的都是三一教里穷苦人家的信徒,她们没有多少香火钱可捐,为了做功德就主动来庙里出工出力。

  这些人也是受到王文龙恩惠最多的。

  她们许多人还是因为三一教赈灾粮台发了银子种子才入的教,稍加打听就知道三一教赈灾银台完全是在王文龙的主导之下才能够成立。三一教救了她们一命,她们万分感激虔诚信仰,至于首唱赈灾的王文龙自然更是获得这些婆婆姥姥们衷心感谢之情。

首节 上一节 129/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