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27节

  四人一愣,卢文辉露出惊喜神色,连忙问道:“建阳公所言是真?”

  王文龙点点头,这东西他藏私也没啥用,这时放出来也好拉拉关系。

  而三一教的四位长老以及众多弟子早已经满脸欣喜。

  林兆恩当年打下的好底子,三一教本来就是收纳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武术、药理、思想然后形成的,九序心法的包容性,连西医西药都能吸收进来,收纳个太极拳没有丝毫问题。

  刚才看到太极拳四大长老就已经感觉到这拳法之中有颇多妙处,问都不用问,如果这东西能够被收纳入三一教的传承系统,必然能够对于教门发展有重大补益。

  王文龙也不藏私,说教就教,他在酒席上就表示愿意现场传授太极拳。

  四位长老对此极为重视,王文龙已经如此宽宏大度地传授拳法,四人自然不敢多劳累王文龙。

  四人一商量便选了十二个得意门生,每人就学两招,缩短王文龙的教学时间。

  第一个上来的是朱逢时的大徒弟,就是刚才演练艮背法的那位,王文龙做了一个起手势:

  “两脚并拢,两手下沉,下肢半蹲。”

  朱逢时的弟子看一眼就学会了,然后重复了两遍。

  王文龙渐渐发现虽然是同样的动作,但是朱逢时的弟子打两遍之后虽然动作不变,但是整个人的气势都改了。

  只见他头上灵需顶劲,马步气沉丹田,双手缓缓上绷下按,和王文龙自己松松垮垮的起势完全是两个状态,倒是让他想起当年看的太极拳教学视频中的示范动作。

  王文龙问道:“这位师兄如何将动作改成这模样?”

  那师兄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把发力改了,生怕王文龙不满意,连忙说道:“我打了两遍,感觉这动作似乎意要向上力却向下,非要如此绞着劲来气脉才觉通畅……敢是做错了?”

  王文龙却突然想到了当年看的资料中解释太极拳起势要点:“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那时候他完全没在意,此时看了这师兄的动作他突然就明白了——果然隔行如隔山,当年练太极拳时他跟着教材都没学会的东西,人家自学居然悟了出来。

  他知道在明白人面前装相只会出丑,于是点头笑道:“我道门中说太极拳起势“意在里不在外”,想来就是这个意思,多谢师兄解惑。”

  朱逢时见自己的弟子做的动作和王文龙不一样,原本还以为王文龙会生气,却没想到王文龙居然大度的接受,还说出感谢的话语。

  朱逢时一愣,然后便忍不住感叹说道:“建阳公虚怀若谷,高士风范令人佩服。”

  王文龙一笑道:“我本就不通武艺,正好将拳法交给好手研究。”

  夏教中选出的十二个弟子一一上场,选出来的全都是练武高手,王文龙的动作只打了一遍,十二人便全都学会了。

  王文龙又将自己知道的拳经内容全部吐露,王文龙的许多动作发力方式都不对,而众人见王文龙大度,便当场一起分析太极拳的真正用法,王文龙也说出自己记忆之中的教材内容给众人参考。

  很快,整套太极拳的发力方式几乎都被改变。

  比如搂膝坳步这个动作,原本王文龙打出来的时候会把重心后移免得摔倒,但是众人分析之后王文龙才知道正确的发力应该是重心不变。

  朱逢时一边尝试一边亲自起身把这动作做了一遍,连环三步,重心稳稳的沉在下盘中央,下虚上实,上虚下实,每一步落脚之时楼板都嗡的一响,手掌推出的时候衣袖都带着风声。

  不需要会太极拳也能看出朱逢时的发力才是正确的,气脉中贯,能将全身的力量全都打出去。

  而众人对于王文龙也不敢轻视,虽然王文龙练的不到家,但这到底是人家的功夫。

  越是练习内功的人越能感觉到太极拳的奥妙,朱逢时刚才只是打了几招就感觉身体气脉贯通,心中已经对这太极拳赞不绝口。

  二十四式太极拳全部分析完,三一教中众人对王文龙早已是感激不尽。

  这么精深的拳法无论放在哪个会道门中都是镇山法宝级别的,王文龙愿意倾囊相授,绝对是莫大的人情。

  王文龙也颇高兴——他啥也没损失,听众人一番分析讲解,还学会了太极拳动作真正的发力方法。

  三一教分“文道”“武道”,也是有自己的武术传承的,就朱逢时手下的这些弟子,站出来拿上武器就是军队。

  王文龙教几套全路就得到了三一教的友谊,关键时刻好处不可估量。

第207章 少年英雄

  王文龙连太极拳都教了,三一教中人对他感激不尽,推广新作物的事情自然一口就答应下来。

  四个大佬手下都是有教堂的,各自都有小金库,当即叫来自己手下管相应事务的弟子,先拿出自家教堂中用来放贷的教产充入银台。

  王文龙也主动拿了一千两,这钱只不过是用来贷款而已,到时候都能收回来,亏也亏不了多少。

  随后几天三一教的赈灾银台就正式成立,各房各门的主事也全部选派出来。

  王文龙则在《旬报》上面隆重报导了三一教赈灾之事,顺便推广新作物。

  三一教正需要有人宣传,看见王文龙如此懂事各自内心满意,对于推广新作物以及发动教众捐款集资越发上心。

  ……

  “要借钱的都好好排队了!”

  “列位,你等都要记住,这是我们三一教中专门为赈灾借的钱粮,利息只取一成,真真是发了善心,全因为我三一教就是这样济世救民的心怀,你们拿了红薯苗、玉米种回去,度了荒年才知道我们三一教的好哩……”

  一间三一教的庙前聚集了许多想要借款以及借种子的农民以及地主,这些人至少也是富农以上的家庭,但是此时各个脸上都带着急切的神色,哪怕是春寒料峭,他们也都老老实实聚集在这里排队,一点也不见平日乡里豪富的神情。

  三一教的信徒在一旁维持秩序,不断将插队者赶出来,口里还在大喊大嚷维持秩序:“不管是借粮食还是借钱,全都不准插队,就是这一条队伍到了前边庙里才分开,可别想钻空子!”

  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站在队伍的末端,焦急的看着面前缓缓前进的队伍。

  那青年看着前边望不到头的队伍,忍不住担忧说道:“这么多人,可别把这庙中的钱都给借光了,万一轮到我们时借不到……一家丁口该怎么活呀……”

  那十几岁的孩子名叫颜思齐,相比起自己已经成年的哥哥他反倒更加镇定,还安慰哥哥说道:“哥哥莫要担心,这三一教还没赶人就说明庙中钱财充足,咱们有借有还,他们哪有不借的道理。”

  颜思齐的哥哥叹一口气,自我安慰般说道:“想来也是如此。”

  今年的寒灾席卷了整个福建,其中又以漳泉二地受灾最为严重,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俩地方太好做生意了,百姓都习惯于经商而非种地。看看后世清代的红薯玉米分布图就知道,直到清代早期漳泉二地的红薯玉米种植面积依旧远低于福建的其他地方。

  平日里这样也无所谓,但是灾荒一来,粮价飞涨,漳泉不少百姓当时就断了粮。

  花钱去买粮食对于漳泉的百姓来说也并非不可接受,但这几年皇帝派出来的税监太监却死盯着漳泉二府收税,灾难之中福建的其他地方百姓已经生活无着,高宷也怕收税太狠激起民变,但是他怎么可能吃亏?

  于是其他地方的税额减免都拿到有钱的漳州泉州来找补,明明是大灾之年漳泉二府的税收额度还被增加,商户百姓被整的叫苦不迭,许多商人都因此而破产。

  颜思齐家里并不是穷人,他家中有几十亩田地,还在海澄县里开着一个世代相传的裁缝铺,家里祖传有裁缝手艺,平日里日子还过得去。

  但是今年他们家却被海澄县税监强行摊派了大量的钱粮,明目说是“赈灾之用”,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流动资金全都抽走了。

  其实颜思齐和哥哥知道这都是高宷手下税监想要谋夺他们家产的手段。

  他们的土地是祖传顶好的放水田,正好挡在本地一个大地主家中的两块过水田前面,每年那地主家里的田地要放水都要从颜家的土地过水才行。那地主好几次想买走颜家的土地,但是又不愿意出高价。

  这两年他不知勾搭上什么关系成了高宷的税监,于是就用摊派的方法来谋夺颜家祖产。

  两相夹逼,瞬间颜家就陷入困难不光是地里下种子的钱都没有了,甚至家中几乎都要断炊。

  这时那地主便拿着钱来提出要买走颜家的土地,他给的钱还不到这土地价值的一半,根本就是胁迫。

  颜家毫无办法,但土地是根本,所以此时颜思齐的哥哥已经打算卖掉店面填补亏空。

  昨日他看申报上说三一教有赈灾粮台可以给资金不足的家庭借贷帮助,走投无路,颜思齐兄弟俩便来碰碰运气。

  赈灾粮台的钱款数量有限,也不是每一家要借贷的人都愿意借款,颜思齐的哥哥看着前面排队的人进到庙中去后有的出来喜气洋洋,手中拿着借款凭据,显然是借到了钱,也有人是沮丧而出。

  眼看队伍就要轮到自己,颜思齐的哥哥是个没主见的,忍不住小声询问比他小了好几岁的弟弟:“听说他们之中只有信了三一教和这教堂关系好的人才能借到钱,你说咱们兄弟俩昨日里才改信的教,不能被他赶出去吧?”

  颜思齐说道:“我听人说这赈灾银台乃是福州的建阳公办的,建阳公有仁善之名,想来总能帮助咱们这些受难的人……哥哥,若实在不行,我如今也快长大了,不如我们弟兄便出海去。”

  “出海?”

  颜思齐点点头:“在这大明混也是被人欺负,不如出海去谋个富贵!”

  他们是漳州海澄县人,此地正是月港所在地,颜思齐从小也听说了许多人出海谋生的经历,他已经十二岁,在这时勉强算得上半个劳力了,总觉得与其这样受人欺负,不如出海闯出一番事业。

  颜思齐的哥哥想不到自己这年纪幼小的弟弟居然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正想要劝他,却已经被后边人推搡着进入了庙中,只能道:“你等我出来的,这事要好好商议。”

  颜思齐在庙外等待,半天之后却见其他一起进去的人已经有出来的了,喜气洋洋的拿着借款凭据到旁边的仓中去兑换种子或金银,但是自己的哥哥却迟迟没有消息。

  颜思齐心中叹了口气,知道自己哥哥多半是借不了款。

  正在这时,他却见庙中出来一大群人,热热闹闹的到路旁好像要欢迎什么大人物,不多时就见十几匹快马,风尘仆仆而来。

  颜思齐正在好奇,就听着旁边有人说道:“朱师同着建阳公到了!”

第208章 争议

  颜思齐好奇张望,就见远处的十几匹快马中两骑当先,一匹马上是一个穿着道袍的老头,另一匹马上则是个身材挺拔青年。

  众人骑马来到庙前被人在一群信徒的簇拥下下了马,朱逢时看看远处的灾民颇为满意的点头说道:“来的人挺多,看来咱们这银台真有些效果。”

  负责漳州教区赈灾的就是朱逢时手下的弟子,仅仅在这里就放了八百多两的款子。

  王文龙站在庙前听着朱逢时和手下弟子谈话,眼睛却紧盯着庙门口出入的人数,过了一会儿他就转头问身边人道:“赈灾申请和获准发放的比例是多少?”

  朱逢时的弟子连忙回答说:“回建阳公,大抵是十之五六。”

  王文龙点点头又问道:“负责审核的可是贵教中人?是哪里人?”

  “是我教中一个本地兄弟,为人最是精明的。”

  王文龙微微皱眉,思索一番看向身边的朱逢时说道:“我手下也有些审计人员,想要加入此庙一起审计贷款资格。”

  朱逢时一愣,然后有些尴尬的点点头。

  如果负责审计的是朱逢时的弟子,王文龙还不好说什么,既然是这漳州本地的夏教中人负责审计,王文龙就不客气了——本地的审计员审核自己本地的贷款资格,不出问题才有鬼。

  海城县是整个福建资金出入最多的县份之一,在这次受灾之中贷款的数额也数一数二,王文龙今天来时就已经从布政使司衙门调了个吏员来,直接派人走马上任。

  这消息传开瞬间便在外边排队的众人中引起热烈讨论。

  这就是王文龙在福建的公信力。

首节 上一节 127/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