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第231节

  但吕后的均田也只是维持了不到百年,因为豪强并起,即便西汉大量遏制,依然无法改变大的趋势。

  诸葛亮问道:“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改变这种现象,让均田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呢?”

  “丞相何必执著于未来那些事,我们一代人只能完成这一代的事,秦始皇没能彻底消灭六国旧贵,太祖离世的时候,天下有三分之二的领土不在朝廷手里,到了武帝时期,不仅异姓王消失,刘姓王也式微。但豪强又并起,天下,问题永远没有尽头。”

  诸葛亮不由得笑了笑,似乎也释怀了这个问题。

  “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之后,再配上伱说的府兵制,能够征调更多的兵马?”

  “是的,将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农民,再从农民中抽调兵源,只要能入伍当兵,就减免赋税。”

  “如何保证兵源的战力呢?”

  其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满足日益频繁的战争需求,中国的兵源制度就从夏商周的民兵制转变为征兵制度。

  所谓的征兵制是全民都有从军的义务,例如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两年。

  兵役结束后可以回家,但如果临时遇到战争,则就地等候调动。

  征兵制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口锐减,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于是以屯田制为基础的世兵制出现了。

  也就是眼下三国都在使用的兵制。

  世兵制的雏形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是管仲先玩出来的。

  世兵制是将士兵世袭化,一代一代相传,每一代都是当兵的,并且家属集中居住,以此来制衡前线将领。

  本质上来说,以屯田制为基础的世兵制,是为了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屯田的过程中,官府收走了一半。

  世兵制和征兵制相比,士兵的战斗素质更高,因为是终身职业兵。

  但世兵制的缺点是兵民切割开,当一代能征善战的士兵老去之后,下一代无法快速接续,容易出现断层。

  对于诸葛亮提出的如何保证兵源的战斗力,李衡是这样回答的:“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训练,从京师到各郡、县,设立折冲府,上府为一千五百人,中府为一千人,下府为五百人,根据不同郡县的户籍人数不同,来制定。”

  “每一府设置折冲校尉一人,左右果毅校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管理当地折冲府,保证兵源和训练。”

  “如此,确实能大大增加兵源,但军备又是一个问题,何时征集多少府兵,要准备多少武器,朝廷无法掌控,多了朝廷没有,少了征集上来,又没有战斗力。”

  “所以接下来我们必须增加军器监的数量。”李衡说道,“必要的时候,朝廷可以允许私人登记商社,获得铸造兵器的权力,朝廷从那里购买,这样能加快兵器铸造。”

  “兵器下发到府兵手中,等战事结束之后,府兵回到农田里,武器呢?”

  “武器要交上来,我们现在已经全面普及纸质办公,能过完成如此精细的管理。”

  诸葛亮再一次点了点头。

  如果这个制度真的能施行,益州将能短时间内动员处数十万大军。

  这对于开辟第二战场,以及巩固第二战场,有绝对的帮助。

  而且,对于战损之后,兵源的快速补充,也有绝对的好处。

  这个制度的逻辑,其实是将以前世家豪族手里的田拿出来,配置给农民,再让渡朝廷的赋税,来换取兵源。

第230章 此乃天之道!

  诸葛亮诧异道:“这岂非是全民皆兵?”

  “便是如此。”

  诸葛亮的眼神更加明亮,他没有想到这世间居然还有这样的制度。

  的确很有意思,非常有意思!

  如此想来,诸葛亮更加觉得李衡在成都对世家的打击是及时雨。

  这个行为和即将推行的均田制、府兵制串连起来了。

  “目前的情况如何?”诸葛亮话锋一转。

  “目前有一百多家已经交出田地和部曲,算上之前打击的那些,朝廷在编人数增加了三十万,这是我在成都时候看到的,我离开成都到江州,再从江州转到关中,这段时间总共增加的人数应该已经到六十万了。”

  “好!如此一来,今年我们在江州便能囤积十万大军!”

  “今年一定能完成,只是这均田制和府兵制,还需要丞相您来决策。”

  “如此利国利民之策,我焉有反对的道理!”诸葛亮欢喜异常,他突然感慨起来,“济安,自从你来到我身边,我感觉许多事情顺了起来。”

  李衡心中感慨,他想起原本那个时空,心中泛起一阵悲凉。

  看了看丞相发白的双鬓,憔悴的面容,却依然还有一双明亮而纯正的眼睛。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李衡记得穿越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人评价诸葛武侯,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有一个诸葛亮一样的朋友,你会很欢喜。

  如果伱有一个诸葛亮一样的父亲,你会很欢喜。

  如果你有一个诸葛亮一样的上司,你会很欢喜。

  如果你有一个诸葛亮一样的下属,你会更加欢喜。

  如果你有一个诸葛亮一样的丈夫,你也会很欢喜。

  无论是弟弟,还是兄长,你都会很欢喜。

  李衡心中又是一阵感慨。

  这个男人在严格执行著律法,但对待周围的人,只要不牵涉到律法,都很宽容,唯独对自己最苛刻。

  “丞相,您平日也要多加注意身体,我们往后的路还很长,希望有朝一日,我能与丞相一起还于旧都,去洛河之畔,煮一壶酒。”

  “好好好,这件事我听济安的。”诸葛亮笑道,“说说荆州一事吧。”

  “前年我已经安排人在江州秘密造船,我们造的船恐怕没有孙吴的好,短短数年,想要超越不切实际,但也不一样非要逼孙吴好,只要我军能顺江下江陵,便是陆战。”

  “若是如此,恐怕没有退路。”

  “不需要有退路,因为上岸之后,就是我们的阵地。”

  “你是想利用工兵营强大的建筑力,在岸边修建城防,划地为城,如此便进退有度?”

  李衡道:“不仅如此,还要动如雷霆,攻则必克城池,守则粮食满城。”

  “如何做到动如雷霆,攻则必克?”

  这事嘴上说自然豪情万丈,但打仗不是只靠一张嘴。

  “我已经研制出一种新的投石机,机发则城墙崩塌。”

  “当真?”

  “下官怎敢欺骗丞相?”

  诸葛亮立刻更加激动,问道:“在何处?”

  “图纸我带来了,但投石机尚在江州。”

  “如此说来,江陵城短时间内必破?”

  李衡道:“是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武器一旦问世,孙吴和曹魏必然能学过去,它的结构并不复杂,届时战争方式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所以关中谨慎使用,先夺荆州,以雷霆之势夺最薄弱之处,我们现在也不缺兵了。”诸葛亮道,“只是粮食终究有限。”

  “不需要太多粮食,南郡就是我们的粮仓。”

  “你打算抢?”诸葛亮道,“抢百姓之粮不可取,那样会造成我军离心离德,百姓偏向孙吴,我军便是孤军深入,四面为敌了。”

  “不不,自然不抢百姓之粮,我军乃仁义之师,王师东出,焉有抢百姓之理,自然是将均田制的理念快速推行到南郡,告诉百姓,应该耕者有其田!有百姓的支持,何愁王业不兴?”

  诸葛亮微微一怔,随即大笑起来:“好一个耕者有其田,好一个百姓的支持,说得好!说得好!”

  “此乃天道也!”李衡继续说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军奉行天之道,人心所向,王师下江陵,万众齐归心!”

  “甚好!甚好!如此一来,关中可行?”

  “自然可行!不过,关中之兵,依然是世兵,若突然转变府兵,恐有不适,下官以为,可以先在益州推行,待我军东出拿下江陵,府兵制有了成效,所有人都认可了,关中再推行,军心不至于不适。”

  “好,如你所言。”诸葛亮道,“有一点我要提醒你,攻江陵之后,要防止北线的曹魏。”

  “下官知道了。”

  “济安,荆州就交给你了。”诸葛亮拍了拍李衡的肩膀。

  “丞相放心,江州步人甲今年可以增加到一万副,我一定拿回荆州。另外,我三日后打算在斜谷口见一个人。”

  “谁?”

  “杜预,他已经接受了我们的钱币。”

  四月二十四日傍晚,京兆杜陵县。

  杜预躺在后院的竹椅上看书,杜令急匆匆赶来:“郎君,您的信。”

  “谁?”

  “没说是谁,就说您看到字迹就知道了。”

首节 上一节 231/3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拒卖秦可卿,召唤并州狼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