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第126节

  说完,李衡站起来,来回走动起来。

  “李公有何事忧愁?”

  李衡突然看著鲁芝,问道:“若是我要组建十万大军,需要多少口粮?”

  鲁芝愣了一下,回答道:“十万大军,若是算上行军和平日折损,十万大军每月消耗恐怕有近十万石,若是李公要行非常之事,恐怕至少要准备百万石的粮食。”

  李衡又为难起来。

  真的要打起来,肯定不知百万石粮食。

  水师至少操练三年才能动手。

  而且筹备兵力恐怕都需要一年。

  养四年的水师,需要近五百万石粮食。

  不同距离损耗不同,最合理的是至少七百万石。

  每年近两百万石。

  更可怕的是,接下来还不止一条战线。

  关中的战线比荆州战线更消耗资源,关中的粮食只能从关中、汉中两个地方抽取。

  从成都抽是不现实的。

  荆州战线向从汉中抽粮食也是不现实的。

  成都想要供给十万水师三四年,倒也勉强可以,可延伸的问题就会出现了。

  什么延伸的问题呢?

  假设用成都以及周边来供给荆州战线,季汉的世家必然会将相当一部分压力转移到百姓身上,百姓将会非常痛苦。

  这种强行抽调粮食的问题,很快会引发争执问题。

  这个逻辑就和现在曹睿在魏国“就加四斤”是一个道理。

  它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牵连整个国家的政治和民生问题。

  说到底,季汉资源薄。

  想要两线开展,就不可能用本土来供给军队。

  所以回到纳商司的问题上,还是得把经济输出搞起来。

  而经济输出这个战略,又牵涉到内部利益分配问题。

  最后归根结底,就是制度问题和各方协调问题。

  李衡又问道:“巴郡自贸邑一年卖纸最多能赚多少?”

  鲁芝说道:“假设一年孙吴买一百万张纸,我们到手的粮食能有三万石。”

  显然是远远不够,而且这里面有大量的粮食消耗。

  李衡脑瓜子转得飞快起来。

  精盐、糖、布匹、丝绸、青花瓷?

  这些如果全部输出,一年能保证一百万石的粮食过来吗?

  问题应该不大。

  那接下来的目标其实很明确,就是增加商品输入。

  要增加商品输出,就必须完善后方制造。

  要使得后方制造的商品利润能为国家变现,就必须有严格的制度。

  到最后还是回归到了内部整顿上。

  在季汉,内部整顿只有一个人能担得起来:诸葛亮!

  可是诸葛亮现在坐镇关中。

  关中战场更加重要,它是大战略方向上的战略缓冲。

  “世英。”李衡叹了口气,“看来我们不仅要抓商贸,还得抓刑罚,否则许多事,无法完成!”

  “李公所言甚是,只是我们根基尚浅。”

  “我会将镡纶案单独汇报给丞相,并向丞相提出眼下朝局的利弊。”

  “刘公打算如何提?”

  “增加大量的商贸势在必行,但内部各方却蠢蠢欲动,我直接向丞相阐明,若丞相信任,我等则大刀阔斧!”

  “李公要改制?”

  “不改不行。”

  “李公可知其中风险?”

  “自然知晓。”

  “若是失败,李公则是大汉罪人!”

  “难道世英害怕了?”

  “在下自小颠沛流离,孑然一身,何惧之有,只是李公毕竟有恩于在下,在下才直言。”

  “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没有回头路了!”李衡看了一眼鲁芝,又看了一眼正在胡吃海喝的马颙,还有薛良,以及姜斌嗣。

  众人起身道:“愿追随李公,赴汤蹈火。”

  李衡饮了一杯酒,说道:“我要少府之位!还要大理之位!”

  按照现在的输出速度,显然还不够,远远不够。

  下一步要做货币,必须把少府的位置拿过来,调集更多资源。

  与此同时,刑罚的权力也必须拿过来。

  改制不是请客吃饭!

  不流血,能改制否?

  第二日,蒋琬完成了对相关人等的审问,李衡也接到了一份审问的结果。

  与此同时,这份审问结果快马加鞭往关中的五丈原。

  一场季汉的权力更变开始上演。

第130章 大汉钱行

  镡纶被抓之后,镡承也暂时被革职调查。

  孙乐这个吏员被抓捕起来,张氏也被抓捕起来。

  接下来的数日,大汉的朝堂依旧如同往常一样太平。

  官员们各司其职。

  但纳商司的公文,却已经引起了涌动的暗流。

  十月下旬,瑟瑟寒风在秦岭的山峦之间呼啸,一匹快马飞奔出斜谷口,很快将重要的公文交代了五丈原。

  当诸葛亮读完这份汇报的时候,脸色沉了下来。

  杨仪察觉到不对,问道:“丞相,怎么了?”

  诸葛亮将汇报递给他,杨仪看完之后,脸色也阴沉下来,他愤慨道:“岂有此理!朝廷正在用兵之计,这些人却在后方中饱私囊!”

  众人面面相觑。

  诸葛亮让杨仪念了一遍。

  听完之后,所有人都神色诧异。

  霍弋说道:“丞相,下官有话要说。”

  “你且说来听听。”

  “纸张极其宝贵,所牵涉到的利益足够大,自然有人动心,下官相信,不仅仅是镡纶,京师还有诸多人也都有了心思。”

  诸葛亮点了点头,赞成霍弋的说法。

  “现在看来,济安的《大汉商社管理条例》却是一个明智之策。”费祎说道,“既然有那么多人有心思,堵是很难堵住,倒不如梳,济安之策重在一个梳上。”

  “但镡承所言未必是错。”杨仪说道,“这样下放下去,魏和吴很容易掌握。”

  “就算不下放下去,魏和吴要掌握,也不难。”

  诸葛亮说道:“现在的重点并非杜绝魏和吴的偷窃,而是加快纸张的制造,蜀中最大的优势是竹子数量极多,我是赞成济安的做法的。”

  “而且如此一来,益州的纸张价格会快速降下来,对内的利润没有那么大了,官员和贵族也不会争先恐后想要暗中夺纸。”

  说完,诸葛亮拿起了李衡的汇报,他沉思起来。

  “济安想要增加铜钱的铸造。”诸葛亮开口说道,“你们认为如何?”

  “万万不可。”杨仪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若是肆意铸造铜钱,必然造成物价飞涨,更要命的是,部分官员必然比百姓提前知道朝廷要铸钱,肯定会私下大量购买物资,等到物价飞涨,再拿出来卖。”

  杨仪这个人,虽然心眼小,但对内政的许多事情,理得还是非常清晰的。

首节 上一节 126/3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拒卖秦可卿,召唤并州狼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