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675节

  作为渼洲新生代最为杰出的天才少年,别看孔德现在也才刚到二十岁,可早在十年之前便已经名传天下。

  不知有多少名宿高士被他质问得无言以对,流传出来的逸闻趣事更是不胜枚举。

  而在这两年,孔德名头又更上一层,因为作为渼洲三大族之一的孔氏最有希望的继承者。

  他居然拜了拜周相朱樉为师,还把自己的封地全权交给周人进行治理,可以说是开了天下实封贵族之先河。

  把封地完全交给他国之人来治理,这差不多算是极致的“懒政”了,奈何叶邑的发展实在亮眼,这才让很多原本打算看好戏的人闭上了嘴,羡慕起孔德的命实在是好。

  不仅有个好的出身,还得到了族长、楚王及老师的宠溺,可以随心所欲地干出诸多对常人来说离经叛道之事,偏偏还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可绝大数人都不相信,堪称甩手大掌柜代表的孔德能够在治国之道上有什么造诣,现在居然连最主流的四种治国之术都看不上,妄谈别的选择,倒还真如传言所说般狂得可以。

  “咚咚咚!”荀况终于不能坐视了,敲响争鸣钟,一脸肃然:“学宫非街市,若再有人不守规则,就勿怪本席将其逐之!”

  言毕又转向孔德:“左徒虽为远来之客,亦不得例外,敬请体谅。”

  孔德没想到自己抛出的问题竟引来如此大的反响,他虽有傲骨,却非不知礼节之人,闻言一揖回道:“在下唐突,岂敢不尊祭酒之令。”

  论战厅内静了下来,有资格坐着的人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显然是在猜测孔德说出这话的用意何在。

  毕竟是有官职在身者,而且还负有外交使命,往往一言一行都不能代表自己,而是要为其使命而服务。

  站着的学子们却没想这么多,听得孔德发问的弦外之意后,很快便有一人在同伴的怂恿下向荀子要求发言许可.

第1302章 无力阻止

  顺利通过后略有些紧张地向孔德提问:“敢问左徒,难道真的还有其他的选择?”

  孔德这回规矩了,直接向荀子表示要登台“主讲”,似乎想要在这个问题上迎接各方挑战。

  荀子还没来得及表示,晏婴急了,掩面清咳了一声发出提示。虽然他也晾了孔德一段时间了。

  可目前渼洲对U国有着相当大的利用价值,要是孔德在论战台上惨遭蹂躏,对他拜相后谋划的第一件大事势必会产生影响。

  也不知是荀子会错了意,还是根本就没想过要照顾某人,直接同意了孔德的申请。一上论战台,那就得面对场中所有人的质询,连他这个祭酒都无力阻止。

  孔德却夷然不惧,在楚王身边憋了这么久,他早就想找个可以肆无忌惮发挥的机会了。学宫之行,本就在他的计划之中,他要像朱樉那样,在争鸣大战中大放异彩。

  站在台中央,孔德稍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随即滔滔而言。

  “世人只道三皇之时用无为之法,行不言之教,果如是乎?相隔数以千载,真伪已无需去考证,权且以其为真,那这到底是三皇有意为之,又或不得以而为之?”

  历代古籍对三皇的描述不尽相同。最初指的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其后逐渐演变为三大杰出首领。

  入选者上至盘古,下至炎黄,多达十余人加入到不同时代、书籍的排列组合之中,相对主流一点的说法则是指燧人、伏羲、神农。

  相比于此前的张仪,孔德这话才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管是哪三个首领还是三大姓氏,作为诸夏共同认可的人文始祖,三皇的地位之尊崇,可以说是无与伦比。

  皇道虽然衰落,却鲜有人敢在言语上对其有丝毫不敬。

  敢吐出对三皇的质疑,台下已经有不少人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稍后便将这个狂人批得抬不起头来。

  可孔德是主讲,在他的话没有说完之前,没有人可以将其打断。台下的群情汹汹被他看在眼里,他不仅不怕,反而泛起一丝轻蔑的笑容。

  “诸位有没有想过,钻燧取火,始有熟食,那在此之前呢?羲皇教民织网方有渔猎,驯养野兽方饲禽畜,那在此之前呢?及至神农始做耒耜,方为穑稼,那在此之前呢?”

  连续三问,把众人给问懵了,你这完全不按套路来啊!心里早就准备好的说辞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了,反而被孔德的问题搞得云里雾里的。

  孔德却胸有成竹:“三皇之功德自煌煌然,可由此可否做出以下推断?彼时从学会用火,再学会渔猎饲养,再学会耕作收获。

  这其中可能经历了几百年,又或者上千年,甚至更为久远。”

“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呢?亦可略知其貌也。诸位设身处地而想,可以为之何法?不法自然,只能灭绝;不躬身励行,唯有湮灭。

  故,平妄而言之,非其有意也,实为不得不行之也。诸位以为然否?”

  居然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剖析当时采用的治国之道的源由,这在稷下学宫还真是头一遭,初闻如此新奇之说,哪里还有人顾得上去反驳,一时间全场皆静。

  可孔德自创的“孔氏分析法”才刚刚开头,很快他凭着这一招鲜,分别根据古籍所述,一一剖析五帝及三代时期的生产力水平。

  由此再推测其社会结构形态和民众生活情况,再与帝道、王道的施政方略一一对应。

  孔德自幼天资聪慧,坐拥走了数百年上升道路的渼洲所积累下来的知识宝库,所能接触到的古籍经典不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不是在场任何一人所能比拟的。

  一番引经据典再加上合乎情理的分析,不要说台下站着的那些学子,连场中够得上子级的大佬们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论意识形态还是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都需要与其匹配,否则势必会陷入崩溃之中。

  即使是周公旦作《周礼》,距离现在也已经有七百多年了,所以此前不过是孔德端出来的开胃菜,当前时兴的霸道才是他分析的重点。

  “百余年来,列国兼并日剧,周室所分数百封国仅存区区九个而已。有人怪这是学绝道丧,礼崩乐坏,却不知这背后有着同样的决定因素。”

  “从三皇五帝及至三代以来,我们从采集狩猎到渔猎耕种,从终年劳累难忍寒冬之苦到一季所获足慰终年之需,从木石为具到三金炼器,这才是演进的根源之所在。”

  “按《周礼》之矩,天子千里,诸侯百里,何者?皆因此前百里之地亦非贤能不能通达命令,十里之邑亦需分而治之。一国数年之积累,一战便荡然无存,不以礼,何为之。”

  “而当今之世,上农夫食九人,车马舟楫月行何止千里,再依旧制,国何以存续之?霸道由此而兴起,变法以凝聚国力,强兵而维系存亡。

  修长城筑险塞以拒外敌。力与智压过仁与义,只不过是自然法则而已,何足道哉。”

  把变法的根源说成是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这种论调简直令所有人为之振聋发聩。这本就已经远远超出众人的预料了,可没想到孔德接下来的话才是真正的石破天惊。

  “霸道,已然落伍矣!”

  这怎么就落伍了呢?很多人已经跟不上孔德的节奏了,各国都在孜孜以求拥有争霸的资格,变法甚至才刚刚开了个头,有的国家甚至还没能真正跨入门槛呢。

  “夫霸道者,用智,逞力,而最终依然以力为主。国以力为民,民会以力归之;君以力攻伐,士亦以力相争。小争以言,诡诈为谋;大争以兵,诡诈为胜。”

  “诸位有没有发现,这里面缺了什么?霸道横行,我们还怎么让农夫食九人变为食九十人,怎么从日一舍到日行千里?进步在哪里?如何继续前进?”.

第1303章 另眼相看

  有关系吗?大多数人完全陷入混乱之中,发展生产力跟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能够争胜成为分配者之一,自然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

  孔德这才算正式抛出自己的核心所在:“所以,我们当然有别的路可走。上农夫食九人,可若我们教给他更多耕种的技能,交给他更便利的工具。

  让他生活无忧心情愉快,食九十者,可矣!”

  “吾师曾言,天下万事,以人为本。不论皇道、帝道、王道还是霸道,皆如是尔,唯其人所指,失之狭隘也。

  四道皆维系于明君贤臣之上,追求国治兵强以壮其力,民仅供其驱使也。”

  “此何其谬也!今之一农,力智皆备,可抵十农;今之一匠,力智皆备,可抵十匠。如此以推,岂是霸道之利可堪相比乎?争有限之利,又何如求无限之利。”

  “另一条路,那便是人道!力智不为少数人所有,而为天下之人所有,以人为本,以人人为本,人道治国,霸道自然亦如皇道、帝道、王道一般,可作古也。”

  晏婴眼睛一亮,不由对这个年轻的狂士另眼相看。

  第一次登上论战台,孔德并没有像朱樉那样遭遇群起而攻,也没有得到满堂喝彩,因为所有人都需要时间来消化,这种新思维模式所带来的信息冲击。

  由生产力水平而不是某个圣贤来决定社会的治理形态,这扇大门一打开,足以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遐想连篇。

  只不过要完全接受,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展开,那就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达成的。

  没有得到头彩的奖励,可孔德很快就收到了晏婴的邀请,在其私宅进行了一次单独会面。

  礼节性的寒喧过后,晏婴一礼赞曰:“左徒首创人道治国之论,仅此一言,足以留名史册也。”

  以人为本最早可是管仲提出来的,作为其信徒,晏婴也有过不少研究,此前使周时更因在洛邑医院看到这个四字,才最终下定决心与朱樉合作,并以自己的封地为第一个试点。

  如愿成为齐相之后,他却没有预想中的欣喜,反而被随之而来的各方面压力,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现在他终能够体会到当年管仲的无奈了,可他却并不愿意接受同样的命运。

  如何打好自己拜相以来的首场,便成为其中其的关键,掌权数月不鸣,只为能够一鸣惊人。

  打破学宫不涉政的先例,任由稷下诸子畅论各种治国之术的优劣,这只是他投下的第一块石头。引而不发,直至看清楚水面之下隐藏的一切之后,他才会实施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这首场将会关系到最终的成败,不容有失!

  面对晏婴,孔德倒显得极为谦虚:“晏相过誉了,此皆为平拾老师之牙慧,何敢居功。况且晏相亦有访周之行,想必已对老师之励行有所体会,粗浅之言不惹耻笑已是万幸。”

  所谓人道治国之术当然不是孔德自己想出来的。作为朱樉的小迷弟,虽然不能时时陪伴其左右,可孔德一直对朱樉的一切极为关注。其

  首席家臣屈忠便长期驻扎在洛邑的渼洲大使馆中,不论有事无事,每隔两三日便会将一应消息派人传递到孔德手上。

  再加上朱樉也对这个弟子极为宠爱,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各方面都大开绿灯,甚至不少内部消息也毫不避讳。

  可以说,孔德对周地的一举一动比很多身在其中的人,还要了解得多。他的性格本不适合担任近臣,可为了助朱樉一臂之力,这才勉强忍受了下来。

  无聊之际,他便只能以研究朱樉的举措来打发时光。

  一来二去,倒让他给朱樉的治理模式总结出一套人道治国之术来。以提高生产力水平,谋求更多人的发展来作为治国的基本理念,这样的理论在这个时代来说自然是前所未有的。

  晏婴显然不是找孔德来互相表扬的,一点也不想绕弯子:“左徒既为孔氏嫡宗,又得楚王信赖,他日成为令尹而执楚之政几为必然。

  今日之言,恐怕会带来不测之变。可婴还是有点好奇,假如,假如左徒有朝一日成为令尹,如何在渼洲全面实施人道治国之术?”

  实际上,晏婴自己也有一套建立在管仲基础之上的治国方略,甚至在受朱樉影响之后,某些方面与孔德的人道相暗合。

  当然,由于各自的理念与出发点不同,在具体细节上面,也就千差万别,不可混为一谈了。

  对于是否成为掌权,孔德的内心是矛盾的。

  他当然有在渼洲掀起一番改变浪潮之心,可对于管理斗争却有着天然的排斥,而两者却如连体双生一般密不可分。

  以他的性格而言,必然会在人心斗争之中败得一塌糊涂,由此而累及施政走向他不愿意看到的方向。

  这点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所以他一边学习朱樉的施政精髓,一边排斥计冉想要传授给他的那些阴谋诡计。

  一边积极参与着渼洲的江南开发计划,一边又无时无刻不想着弃官而去,过自己逍遥快活的日子。

  这种矛盾让孔德备受煎熬,也使得他在自己人生的长远规划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

  长长地叹了口气后,孔德略有些黯然地道:“老师曾言,越是美好便愈为艰险。人道至美,亦至难也。说出来恐令晏相失望,平略知其方向,然如何行而至之,却尚无成熟之虑。”

首节 上一节 675/9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