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586节

  很多士子都在第二关知难而退,二人也足足花了大半个时辰,这才勉强达到过关的要求,得以参与第三场考试。

  第三关果如二人所料,经过字词洗礼之后,最终的内容便是释句,根据出示的短句写出自己的理解。

  这就差不多是一场作文考试了,而且题目还不一样。魏小平得到的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齐昌则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意思倒是都懂,可也就是大致而已,要想准确阐明其意思就不是三言两句能够完成的了。二人绞尽脑汁各写出一篇七八百字的释意,心怀忐忑地交了上去。

  等了没一会儿,总算被引入了旁边的一间屋子,进行最终的面试。

  这间屋子却出奇的大,宽仅有十余米,长却足有近百米,几乎占据了这一层四分之一的空间。这下子二人不由得好奇起来,能够拥有这么大的面积,怎么门口又看起来如此寒碜呢?

  这才能够算是个“所”嘛。

  绕过一摞摞的书堆,二人被引到一张又长又宽的办公桌前,一人正伏案书写着什么,时不时还喃喃自语,却听不清其说了什么。

  隔了好一会儿,那人终于抬起头来,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疲倦:“这两个人三关都过了吗?”

  引路的吏员回道:“综合得分有七十,还算凑合吧。”

  凑合?二人心里哪肯服气,可看清对面那张脸后,却无不张大了嘴,再不能说出一个字来。

  公孙隆!

  二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释正研究所的所正居然会当年红极一时的论战台上的嘴炮王公孙隆。

  公孙隆以诡辩之术大杀四方之时,他们只有站在下面看热闹的份,连坐的资格都没有,哪敢在其面前说出半句不服的话来。

  虽然公孙隆那套诡辩术多为人所诟病,便其拥有的渊博学识却为众人所公认,毕竟没有这样的资本,光凭诡辩又哪能令诸子为之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

  彭城相王被杨竹学派羞辱之后,公孙隆便“消失”了,士子之间由此流传出各种各样的版本,诸如隐居山野、羞愤而死之类的不胜枚举,谁想到他竟然会出现在这里,还成了一所之正。

  公孙隆随意地看了二人一眼,确认并没有什么印象之后,淡淡地道:“名不符实,实不喻名,天下之大弊也。二位的学问虽然不堪,打打下手倒也无妨,正好可借此有所增长。”

  这样的评语实在太伤人颜面了,只不过说这话的是公孙隆,二人却只能生受,反而毕恭毕敬地回道:“不知公孙隆子要让我们二人做什么事?”

  公孙隆放下手中的笔,对着旁边那名吏员道:“太少了,这一天才五个人,还走了一个,你什么时候才能把樉子答应的那一百个名额招满。”

  那名吏员摊着手,无奈地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家都在招人,那些士子是什么水平你也是清楚。唉,既然分到这差事,你放心,在下也想尽快完成,不然今年的考核就要落后了。”

  公孙隆点了点头,这才转向二人道:“同一个字竟然能有十几不同的写法,同一个词又会有截然不同之释意,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吾已得到樉子许可,愿以十年之功除此大弊,名、利皆不成问题,二位可愿与我共襄其举?”.

第1114章 极力抵制

  十年……二人大概明白了这个释正研究所是干什么的了,可要花这么的时间却足实令人犹豫难决。

  以事而论,要收集整理天下所有字词句的形意,十年的时间并不多。二人犹豫的是,值不值得将一生系于此事之上,毕竟两个人都已不是什么小青年了。

  见二人犹豫,公孙隆似乎有些急了,连忙抛出自己的诱饵:“月俸四千,优秀者还可再高,若愿入籍则五千以上,若有家人国府同样会设法安置。

  衣食住行皆不用愁,还享有署名权,事成之后必名扬天下,二位还犹豫什么呢?”

  以他往常的性格来说,这样的话根本不像是出自他口,可惜经过这一年的“磨砺”,公孙隆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眼高于顶的狂士了。

  最初他向朱樉要了个正名实的差事,可惜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了:杨竹学派虽然收留了他,可愿意协助他的人却寥寥无几;硬着头皮开展行动之后,他更是处处碰壁。

  工匠的地位低下,好不容易在周地扬眉吐气,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原本就一直极为珍视的命名权,自然对公孙隆正名之举极力抵制。

  “得罪”了周地实力最为雄厚的工匠,公孙隆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辗转了大半年后,他终于发现这条路暂时是走不通的,却又不愿就此放弃,多次向朱樉求助后,朱樉这才给指了一条“明路”:编纂这个时代的第一部字典。

  这项是一项堪称浩瀚的工程,可公孙隆的胃口却更大,他不仅要编纂字典,还要完成词典,甚至标准雅言的音训。

  除了字形、词意之外,读音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便是各地不同的方言。

  一个字该怎么读,除了口耳相授之外,古人还是想了很多其他的办法,诸如读若法、譬况法、反切法等方式。只不过因为各国标准不一样,存在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公孙隆竟然想在这个时代推广“普通话”,朱樉对这样的事情自然大力支持,要钱给钱、要规则给规则。

  唯有在人才的问题上,一直处于四方都在伸手要人困境中的朱樉,也爱莫能助,要靠公孙隆自力更生了。

  本来朱樉也想借公孙隆之手让汉语拼音提前问世,可一来太忙,二来也觉得有些突兀,便决定暂时先交给公孙隆自由发挥,日后再根据情况“指点”一二。

  给了这么多支持,公孙隆也不好事事都找朱樉解决,只能把主意打到这些游学士子身上,希望可以靠这些人充实自己的班底。毕竟这件是只靠他一个人,恐怕干上一百年也未必能成。

  五千文的月俸已经算是“编制内”的待遇了,这就让二人颇为心动,而且其他待遇也不算差,真要决定留下来的话,这不失为一个难得的机会。

  交换了一下眼神之后,魏小平和齐昌又向公孙隆提出一个要求:“若公孙隆子愿收我们二人为徒,弟子愿助老师共成此功。”

  要知道公孙隆当年也是吸粉无数之人,只不过他恃才傲物,能被他看得起的根本就没几个,更不要说那些“无知”的游学士子们了,收徒只是累赘,独来独往才是他的风格。

  二人的要求让公孙隆眼睛一亮,似乎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自己若是像孔门、墨家那样拥有众多门徒,哪会有现在这样的窘境。

  因为这场意外的拜师,名家的轨迹,由此发生了改变,这恐怕是在场之人都没有想到的。

  受魏小平和齐昌的启发,公孙隆意识到以往自己那些根本瞧不上眼“无知之人”,或许会是自己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途径。

  于是他一改深居简出、埋头整理的习惯,开始频频出没于各国士子密集的场所,凭自己的个人魅力展开了一场疯狂“割粉”之行。

  收到释正研究所如吹气球般开始膨胀的消息,朱樉并没有阻止,反而加大了对公孙隆的扶持,对其不断增加的预算要求大开绿灯。

  在他原本那个时代,组织早就在大力推广“写规范字,说普通话”,其中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项内容本就在他的任务列表中,只不过周地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及,所以并没有开始着手实施。

  既然有公孙隆代劳,正被自己的教育大计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朱樉,当然求之不得了。

  统一的文字,统一的释意,统一的读音,这几乎是未来统一天下之矩的基石所在,先让公孙隆把早期的准备做好,未来再以国府的力量进行扩散便可以水到渠成了。

  为了支持公孙隆,朱樉甚至准备专门划出一闾作为其“专属基地”,以方便其广收门徒,充实释正研究所的力量。

  能够拥有专属闾坊,这可是上级组织会才有资格享格受的特殊待遇,目前也只有孔门和墨家还保留着少量的专属闾,农家和班门则早已入乡随俗,被打散到国府管辖的闾坊体系之中。

  朱樉并不介意让公孙隆享受超格待遇,只不过现在的洛邑,住房情况已日趋紧张,根本就没有空置的闾坊可供使用了。

  正为难之际,织连敲门而入,皱着眉头道:“樉子有空吗?有件事恐怕得由你出面才能解决了。”

  换换脑筋也好,朱樉欣然而起:“什么事?用得着我尽管说。”

  书珂出任义鹊县正后,接替的织连虽然在办事能力上略逊一筹,但这一年多下来还算把政务中心的诸多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朱樉分担了不少。

  再磨炼磨炼,放任一县是绝对没问题的,朱樉将偃师设县的事往后压了压,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给织连谋求一段缓冲期,让其进一步成长。

  目前周地军政方面的实权人物,几乎都是朱樉的挚交好友,这倒不是他任人唯亲,而是诸子及其门人尚未被完全磨去棱角。

  虽然在他的调和下表现出一副大团结的喜人之势,可暗地里的斗争仍然时有发生,观点的冲突更属寻常。若贸然将这些人放到需要统合各方力量的位置,结果恐怕会适得其反.

第1115章 称之为火爆

  至少在短期内,县、乡这类的行政单位,朱樉还是有意培养“旧人”,只有他们才会完全按自己的风格做事,以做好服务为优先选择,不会被各家那些鲜明的观点所累。

  一般来说,织连很少“麻烦”朱樉,能自己处理的事无不竭力做好,好不容易有求自己,他怎么能够拒绝呢?

  见朱樉同意,织连明显松了口气,一边引着朱樉向外走去,一边简要的叙述了事情的来由。

  这事其实是因朱樉大力推进的乡村计划引起的。

  将农夫确立为一项正式的职业,推广专业化种植,在一开始其实就遭到了少数人的反对。

  他们倒不是反对设立新型乡村,即使是原来的闾坊模式的互助会社,这几年来的专业化程度也是越来越高。

  真正引来反对的是,这项规则完全打破以往以户为单位的传统农业基本单位,改为以个人为主的组织结构。

  试点的时候由于涉及到的人并不多,四个试点乡总共也就三千多人,所以零星出现的不满几乎都仅止于闾坊之中,还没有闹到政务中心就已经被化解了。

  不要说惊动朱樉,连织连都没接到什么反映。

  可今年却不一样了,由于四个试点乡都取得了大丰收,年底分红的数额更远超大多数人的预料。在此示范效应下,今年新增的六个农业乡的招募简直可以称之为火爆。

  各闾坊的农夫,特别是青壮一代,绝大多数都报了名,根本就没多少人介意到底能不能住在城里了。

  如此一来,先是各坊正闾政不乐意了,这些青壮一去,他们的生产自然要受到极大的影响,收益减少更是板上钉钉之事。

  闾坊皆属国府行政体系,又领了相应的津贴,要安抚这些人并不太难,织连自己就将事情处理了下去,仅在每月政务报表上提了那么一句而已。

  见闾政、坊正被“收买”了,另一批意见更大的人就不干了,开始频频“上访”,今天更是聚集了数百人围在政务中心,要求国府给个说法。

  织连见事闹大了,便让他们推选出十余名代表,进行单独调解,却始终无法解决问题,只好向朱樉求助。

  朱樉对织连这种处事方法很是满意,谈话间,二人已到了,原本闹哄哄的接待室里顿时静了下来。

  不得不说,朱樉此时在周地的威望是无人能及的,众人先是一愣,不知是谁起的头,随即跪成一片,齐声哀嚎:“求樉子给我们做主啊!”

  为首的人朱樉颇为眼熟,随即想起正是当年在偃师遇到的柳伯,连忙上前扶起:“柳伯,这怎么使得,快起来,大家也快起来,我们坐下慢慢说。”

  几年不见,柳伯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可气色和精神头却好了很多,抱着朱樉的双手并不愿意起来:“樉子若不答应,我们就跪在这里不起来了!”

  其他人一听,本已站起来的几个人也纷纷跪了回去,随声附和起来。

  这怎么行呢,朱樉无奈,只好也跪了下来:“那我们就只好这样说话了。”

  众人见状急了,跪在这个时代其实只是坐,可周地目前已经普及了新式的桌椅,平时跪坐的情况已经非常稀少,这才给跪这个动作增加了更加特殊的意义。

  让朱樉跟他们一起跪着,不要说自己不敢承受,传出去恐怕也要被众人的唾沫给淹没了。

  朱樉这一“耍赖”,众人只能“就犯”,纷纷坐回了位置。大致看了下,朱樉这才发现,来的几乎全是老人,他们为什么要反对自己的乡村计划呢?

  这当然不是因为其违背了传统,毕竟他执政这几年,《周礼》下的传统早就所剩无几了,也没见谁出来反对过。

  和织连一道给每个人倒了一杯水后,朱樉拖了张椅子坐在柳伯对面:“柳伯,您先喝口水,不急,我们慢慢说,大家有什么难题,国府一定会给你们解决的。”

  平静下来之后,众人反而不吱声了,在朱樉的再三鼓励下,柳伯这才面带难色地道:“樉子,这新乡村计划不好,还是改回原来的互助会社吧。”

首节 上一节 586/9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