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逆子还不赶紧登基 第269节
指着后面还在建造的那些高炉跟水利转炉,兴致勃勃的道:“妙,这新式炼钢法实在是妙!”
“尤其是这焦炭,有了焦炭,铁水从高炉底部的出料口之中流出来是流动的,可以通过加热搅动来减少碳……。”
张鹤是老铁匠,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老练的技术,在打铁这件事上是有着很高的话语权,对于高炉炼钢理解的很快。
他原本是不懂这其中理论知识的,不过有朱棡这个老师在,加上他自己的技术,不到三天时间张鹤就明白了个大概。
“其次是咱们这个钢厂建在河边。”
张鹤带着一行人走出了后门,走到后面的河边。
站在河边看过去,可以看到一个有将近两丈落差的瀑布,而在瀑布下方,已经搭好了柱子准备放上制作好的水车。
朱棣问道:“建在河边干啥?打铁又不需要多少水。”
张鹤见到是燕王搭话,露出一些讪笑之色。
朱标轻笑,向张鹤摆手道:“你且解释就好。”
“回太子殿下,燕王殿下,这其实是要架设水车,通过水车传动里面的鼓风机和转炉……。”
这话一说,朱标也忍不住赞叹道:“此来确实省了人力。”
“本宫也曾看过京城之中军械监打造军械的场面,上百匠工共同开炉为前线将士打造器械,那场面可谓壮观!”
“老三!”
“臣弟在。”朱棡上前拜道。
朱标郑重道:“能够扩大钢铁的产量,你居功至伟。有了铁,将士们有兵器,百姓们有农具!大明又能再添几分新气象。”
“想要什么赏赐?”
朱棡想了想,似乎也没什么想要的。
“回殿下,臣弟确实有一件事需要您点头。”
朱标微眯眸子,知道老三不会轻易开口,也郑重道:“回去之后细说。”
朱棡规划的厂房除了钢厂,就只有一个水泥厂已经投入使用,浑源州的水泥厂在有条不紊的开工,使用的人都是那些世侯家族的犯人,不用白不用。
朱标对于朱棡修路的事情表示赞同。
“路就是人身体里的血,有了路,才能贯通南北!一个地方的商贸是否发达,其主要也在于道路是否畅通。”朱标发表自己的看法。
朱棡大为震惊。
“殿下高见。”朱棡道。
此时,两兄弟走在河畔,朱标走在前,负手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人早已道出,倒也不至于惊讶。该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你,老三。”
感受到朱标转身盯着自己,朱棡的心里没由的有些发毛。
但很快,朱棡还是正视了自己的内心。
自己的规划若是成功的实施,根本不需要和朱标起冲突。
况且,有这位大哥在,自己的命也在。
“你要整军?”
朱标问道。
这句话,也让朱棡浑身下意识的僵硬了一下。
整军备战,自然是为了发动战事。
这件事很少人知道,只有浮屠营的朱能和赵武知道。
“大哥……。”朱棡想要解释几句。
朱标立掌,面色十分漠然的道:“这件事目前只有我知道,我也是看了锦衣卫报上来的用度,漠南行省的用度还很单一,一眼就能看出你在马甲和器械上面投入了不少银钱。”
朱棡还是低估了朱标的能力,古人能够从一堆堆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之中核实账目,又怎么可能没有点真本事,尤其是朱标这个已经当政的太子。
漠南行省的用度其实就只有安顿牧民跟建厂。
其余的都是白嫖。
如今朱棡手里有五十万石粮食,价值十万贯的物资!足够他养着二三十万人养一段时间。
加上之前的七十万贯入账,朱棡如今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来发动战争。
这个战争,不是寻常的对敌作战。
是火器战争。
他所准备的兵力也仅仅只有三千人。
朱标拧眉问道:“你要打谁?”
“辽东!”
第276章 你有没有想过……
第二百七十六章:你有没有想过……
“辽东?”
朱标不可思议的看着朱棡。
但很快,朱标也理解了朱棡为什么要出兵辽东。
朱标转过目光,看着冰冷的河水道:“相较于北元西道诸王的势力,东道诸王要更为容易对付一些。元至元二十四年,忽必烈亲征辽东,打垮了东道诸王的势力。”
“如今整个东道,只剩下拙赤合撒儿的后裔,合颜先。也就是昔日北元的辽王。”
朱棡灭北元,并不是将北元一切的军事力量都被抹除,他只是灭掉了扩廓这一部跟纳哈出这一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朱棡并没动用多少军事力量。
而达蜡虽败,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也会跟着降明。
如今大明对辽东广袤土地的掌控只有昔日北元平章刘益降明所投降大明的一部分辽南土地,为了坚守这里,邓愈领边军已经在北平驻守数年。
想要彻底将辽东半岛整个吃掉,就必须要灭掉这些残余势力。
“一年内,你不许动手。”朱标对朱棡郑重的说道。
他的眼神很真挚,也很凝重,朱标拍了拍朱棡的肩膀,给他许诺了三年之内必会有机会出兵辽东,将辽东彻底收入大明的领土。
其实朱棡没有对朱标说完。
他的目标并不单一的是辽东,还有甘肃以西的畏兀儿政权跟东察合台汗国。
甚至……。
朱棡点了点头,心里却叹了口气。
舞台很大,自己还需要努力。
至于那个赏赐,朱棡提出想要出海权。
这个事情让朱标有些难办。
但朱棡一句话便让此事轻而易举的化解。
“以朝贡的名义交换两国货物。”
此举倒确实是可行,朱标也点了头。
朱棡要跟高丽和倭人通商,朱标对此并不反对,北边本来就已经够穷了,再不刺激刺激经济,便如同是一潭死水。
……
转眼间,大年到了。
朱标也在大同过了个踏踏实实的大年,朱棡带着他整日看煤场,看工厂。
几天下来,朱标也一改对工业二字的看法。
眼睁睁的看着一块块铁被锻造出来,看着一块块煤被烧成无烟煤,看着道路一点点铺设,朱标在大同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发展。
他在想着,如今的大明有洪薯加持,粮食产量不是问题,这是根本。
在此基础上,百姓们发展工业,制作更多的农具,修建更多的道路,这似乎也是一条天下大治的道路。
但这似乎摒弃了他读了十几年的书。
这一点,不光是朱标!
就连大才子吴伯宗,也有这样的想法。
初二,朱棡去见了吴伯宗,老远就看到吴伯宗站在山头上看着远处的煤场,眼神深邃,却有些迷茫。
“有烦恼?”朱棡拎着一壶酒,到了吴伯宗身边。
吴伯宗拜礼之后苦笑道:“学生在长考。”
考就是思考的意思,前面加了个长,说明吴伯宗在这山头上站了有一会了,以至于嘴皮子都冻青了。
“有心事?说来听听,本王正好会解心事。”朱棡喝了口米酒,甜滋滋的,清甜无比!真不愧是他媳妇亲手酿的。
吴伯宗此时站定,有些不明白的道:“学生知道殿下是为了学生有所感悟,所以让学生管理煤场,可学生在此管理月余,却还是有所不解。”
呃……
小吴同学,你误会了。
我就是看你脑子活泛,所以让你暂时看管看管。
上一篇:三国:一拳万斤力你管他叫文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