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话事人 第8节
一个叫范京,这名很有意思,和那个范家没有关系,只是恰好都姓范。
家住苏州城外,有屋又有田。
读过书,在府城做帮闲为生,人长得其貌不扬,手无缚鸡之力。
不过,此人有极强的上进心,俗称野心。
他喜欢随身带一本手抄微缩版《大清律》,常以法律工作者自居。
第二个是江湖刀客,名叫林淮生,沉默寡言。
身材长相扔在人堆里找不出来,却蕴含着可怕的爆发力。
他原地出刀,竟然把活猪拦腰劈成了两半。
更妙的是,他有个四岁的亲妹妹,所以想找个固定工作。
李郁当即拍板,包揽下他兄妹二人的吃穿用度,还包住宿。
用几百年后的话讲,林淮生是个有软肋的人!
第三个就难以启齿了。
刘千,长得贼眉鼠脸,身高一米五五,职业小偷。
进入存菊堂不走大门,翻墙穿窗。
差点被巡逻的阿坤打成骨折,落为笑谈。
李郁说:“职业不分贵贱,小偷和读书人都是对社团有用的人。”
他还说:“有手艺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千门也是一门艺术,用的好甚至可以青史留名。”
……
刘千当场感动的痛哭流涕,不知从哪儿变出一个刀片。
当场剁了左手小拇指半截,鲜血淋漓。
“断指作证,我刘千此生追随李先生。若有背叛,断子绝孙,死后不能入土。”
这个插曲,镇住了在场众人。
李郁也摆出了好主公的模样,心疼的请来大夫,用最好的药。
又给了附近客栈老板银子,让他每天好吃好喝,照顾着刘千。
不过事后,李郁还是悄悄打听了一下刘千有没有老婆孩子啥的。
毫无意外,这货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能断指,已经说明他的决心很大了。
李郁有个隐秘的心思,在这个位面还没和任何人透露过。
反清!
现在拉着这帮恶少年扯旗造反,那纯粹是脑子进水了。
借着社团的旗号办事,有一天这些人猛然醒悟的时候,已经在李郁的造反战车上了。
想下车没门,车门焊死了。
即使想告密投靠官府,也是死路一条。
……
范家的外援来了。
一艘200料的大船,停靠在了枫桥码头。
青木堂的打手们,在范家人的指引下,坐上了马车。
他们会在一家酒楼落脚,休整两天后再干活。
潘家的人,一直尾随盯着。
源源不断的情报传到存菊堂,众人又紧张了起来。
李郁从横塘驿站驻扎的汛兵那高价购买了十把雁翎刀,都是军中制式佩刀,用料精良。
雷老虎虽然有些担忧,还是默许了。
他也知道宁可上法庭,不要见大夫的道理。
这让李郁松了一口气,如果雷老虎胆小怕事的话,他会尽快抽身离开,另立堂口。
刀,就藏在几个房间的床下。
如果有人偷袭存菊堂,就砍他丫的。
他带了几个人,靴子里藏着短刀,去侦查对手的行情了。
枫桥镇的边缘郊区,一间中等档次的酒楼。
这是范家的产业,青木堂的打手们正在练配合,正规军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或三人,或两人,配合作战,很多人用的是铁鞭!
李郁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心里狂呼打不过。
除非……
【本书已签约,请放心食用。各位大爷坐稳了,萌新带你闯大清。】
第7章 临时工小舅子
“军师,按照江湖规矩,打行之间不能偷袭。必须是摆开阵势打。”出言提醒的少年,大家都叫他小五。
小五是堂口里年龄最小的,仅有13岁,加入堂口不到半年。
家住府城外石湖畔的小渔村,父母双亡,是奶奶带大的。
若不是苏州府物产丰富,这种出身早就饿死了。
奶奶靠着摸鱼虾黄鳝卖给富人家换几个钱,把他拉扯大了。
李郁对他的印象是,苦水里泡大的孩子,街头打架经验丰富。
“小五,多久没回家看看了?”
“有3个月了。”
“等侦查结束了,你回趟家,拿着。”
2两银子,塞到了小五手里。
“谢谢军师。”少年的侧过脸去假装观察,掩饰发红的眼眶,这是最后的倔强。
一辆板车,载着蔬菜猪肉过来了。
上面还有几坛子好酒。
李郁眼睛一亮,嘿嘿笑了。
“我有一妙计,可平青木堂,就是恶毒了些。”
“小五,你去镇上买点猪肉,棉布回家吧。明天一早记得赶回来。”
……
“范家正式下战书了。”
存菊堂内,众人聚集在了一起。
院内,是潘家刚送来的犒赏银,还有各类无刃兵器。
白花花的官银,50两一锭,照的人眼花。
潘家不愧是商界巨鳄,关键时刻很大方。
足足20锭,就一个要求,打赢范家,得到那3000亩桑田。
“拼了,管他什么陕甘绿营兵,什么松江府第一打行。老子豁出去了。”
乌鸦亢奋的挥舞着拳头。
上次,堂口众人都分到了丰厚的赏银,少则40两,多则100两。
要知道,大清朝普通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也不到30两。
雷老虎还是冷静的多:
“阿郁,真打不过那帮人?”
“大哥,你了解我的。咱们真不是对手,打完了我们起码损一半人手。”
“松江府的打行武力值这么变态?”
“战场退下来的老兵,出手就是杀人技。咱们怎么比?”
“能不能以德服人?谈判?”
……
噗,李郁忍不住笑了。
上一篇:抗战:开局德械师,造反就变强
下一篇:白粥榨菜管够,我怎么皇袍加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