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清话事人

大清话事人 第43节

  有三个缺口的粗瓷碗,放在了自家人面前。

  仅有一个缺口的细瓷碗,放在了李郁面前。

  李郁一低头,发现这女子竟赤着脚,裤管卷到了膝盖上。

  顿时有些尴尬。

  大清朝社会风气保守,良家女子若是在外面露脚和小腿,约等于失节。

  “李先生不必介意。我们这些人生性豪爽,不在乎那些繁文缛节。”

  “我们这的女子,和男人一样。男人能干的,她们也一样可以。”

  这时,李郁才仔细打量发现。

  船那头还有一更年轻女子,也是如此打扮。

  肌肉不一般,异常发达。

  只见她伸手从船尾饲养的鸭子里挑出一只,刷刷几下就开膛剖腹。

  “疍家女儿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李郁忍不住感慨道。

  ……

  这一句无心的夸奖,引来了韦俊不一样的眼光。

  “李先生到咱们这有何事?尽管开口,只要我们能办到的,都一定帮忙。”

  “每月2两,管食宿,招人!”

  韦俊的眼神一亮,转头看着小五。

  小五是村子里出去的,不至于坑乡亲们。

  “是真的,堂口现在缺人手。”

  “这是好事。只要人愿意,我这个族长没有理由阻止。”

  韦俊站起身,咕嘟咕嘟喝光茶水,拿起一面锣。

  当~当~当~

  三声悠长,间隔很长的锣声后,他重新坐下。

  李郁猜测,这是召集人的信号。

  没过一会,人都来了。

  目测不少于50人,在湖上打渔的不算。

  “李先生招人做事,一个人2两,还管饭。这是好事,没活儿的人都来试试。”韦俊的嗓门很大。

  这是个侠义豪爽之人。

  李郁心里对他默默下了定义。

  招人的标准简单粗暴,身强力壮,25岁以下,举得起150斤石锁,宣誓效忠堂口的。

  当天就定下了8人,韦俊说等打渔船都回来,还有人会报名的。

  李郁一一记录下了名字,年龄。

  他发现,整个清月村除了韦俊,都是文盲。

  大清朝的文盲率高的令人发指。

  这还是在经济富庶的江南!

  若是在云贵,陕甘等地,怕是更严重。

  他的这个猜测,后来得到了元和知县张有道的确认。

  张有道就是贵州铜仁府人,他说整个县仅有一家私塾!

  县里读过书的人名单,一张纸都写不满。

  能大致背诵四书五经,会写毛笔字的就是妥妥的县试秀才之资。

  ……

  张知县感慨,是他的家乡太穷了,办不起私塾。

  可是李郁却读出了不一样的体会,是朝廷在刻意保持庞大的文盲群体,开私塾需要官府批准。

  毕竟书读多了,心思就多。

  朝廷那些愚民说辞,可能就蒙不住了。

  而现在,只要牢牢抓住一小撮读书人群体就好了。

  用科举套住白身群体,用仕途套住有功名的群体,用钢刀剔除想法太多的群体,用地方自治权套住乡绅群体。

  恩威并施,拿捏的死死的。

  次日黎明。

  又有一群疍民来了。

  一直等到天亮,大门打开。

  他们才进入院内,等待李郁挑选。

  有了昨天的八人,李郁就挑剔多了。

  仅仅留下了6人,不过给落选的人都管了一顿饭。

  这一顿饭,人均干掉了2斤米,半斤肉,还有5个馒头。

  肚子里没有油水,就是这样。

  吃饱了的疍民们,表示了感谢后离开了。

  他们恋恋不舍的眼神,让人心碎。

  ……

  李郁对这剩下的14人分配了住处,还有堂口记录。

  然后,就吩咐人赶紧烧水。

  让他们好好清洗,尤其是那脏兮兮的辫子。

  出于某些考虑,李郁给这些人先预支了半个月的工钱。

  每人一两白银,他亲自一个个发。

  收揽人心,不能全靠真诚,有时候需要套路。

  不吃套路的话,就吃刀子吧。

  一开始,他还担心这么多人走了,村子会不会缺乏劳动力而陷入生计麻烦。

  然而,韦俊告诉他,有了寄回家的工钱,整个村子的生计比以前好多了。

  这是一个思维误区。

  慢慢的,他发现清月村只是整个天下的一个缩影。

第34章 两个存菊堂?

  李郁熬了一夜,写出了一本《练兵指南》。

  当然了,书名只是放在心里,没敢写在封皮上。

  “淮生,从今天开始我交给你一个任务。”

  林淮生就这样成了堂口的教头,负责监督所有人的训练事宜。

  清晨,所有人听到锣声后起床。

  每天上午训练1个时辰,跑步和举重。

  下午再训练1个时辰,打拳和刀盾配合。

  这是李郁在权衡了练兵效果和官府忌惮后,做出的相对稳健的决定。

  ……

  召集了所有人,宣布了命令后。

  没有人提出异议,这是个好兆头。

  跑步的时候,也要排好队列,绕着围墙,纵队慢跑。

  清月村的汉子,明显体力更胜一筹。

  他们习惯不穿鞋,光着脚板健步如飞。

  而原堂口的弟兄们,就吃力多了。

  范京是最惨的一个,落在队伍后面好大一截,上气不接下气。

  李郁犹豫了一下,没有给他特权。

  返身回到了屋内,给蒸汽机铲了一簸箕煤块。

首节 上一节 43/5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德械师,造反就变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