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清话事人

大清话事人 第359节

  又忍不住去挂牌的苦力大食堂巡视了一圈,

  恰好,是午饭时间。

  他对于一文钱套餐,十分的满意。

  并从袖管中取出2枚铜钱:

  “给本官和黄大人,各来一份。”

  “黄大人,赏脸否?”

  ……

  黄文运哈哈大笑,掸去袍上雪。

  接过一双筷子,大声道:

  “朱大人可能不知,就这样的饭食,黄某在年轻的时候,做梦都吃不到。”

  说罢,

  接过一海碗陈米饭,筷子戳着两个窝头。

  先顺着白菜油渣汤,狂喝了一大口。

  “黄大人,味道如何?”

  “汤里有油,有盐,夫复何求?”

  朱珪也忍不住哈哈大笑,挽起袖子,颇没风度的开始用餐。

  黄文运正当壮年,吃的干干净净。

  而朱珪,毕竟年纪大了,歉意的把两个窝头收入袖中:

  “粒粒皆辛苦,留着老夫明日早餐再用。”

  他是真的吃撑了,

  因为不好意思剩饭,干完那一大碗米饭,堵到了嗓子眼。

  站着缓了好一会后,他才感慨道:

  “李郁,是个实诚人。”

  “老夫的教诲,他是全听进去了。”

  作为一个相对清廉,同时又谨慎忠君的人,朱珪太了解大清是个什么模样。

  对上,他要不折不扣的满足乾隆的所有要求,

  对下,他知道百姓已经很苦了,除皇权负担外,他不希望再给百姓增加任何负担。

  如此一来,

  他就是个矛盾体的结合。

  只要愿意干事,贪的不是太过分的同僚,他都能和光同尘。

  在这种心理下,

  他对于李郁的观感极佳,也就很好理解了。

  说曹操,曹操到。

  食堂的帘子掀开,李郁进来了。

  带着一身的寒气,还有风雪。

  摘下皮帽,拱手道:

  “诸位大人,在下来晚了。”

  ……

  朱珪是个厚道人,

  第二批押解银子进京的时候,他的一封密折也跟着进京了。

  清廷历任皇帝都爱用密折制度,

  乾隆更是如此,不仅各八旗驻防将军,总督巡抚,三大织造有权上密折。

  甚至连布政使,按察使一类的,不少也拥有密折权。

  表面上,是对臣子的殊荣。

  实际上,是对地方的不信任,把牵制发挥到了极致。

  皇权,高高在上。

  通过密折,了解公文上可能未提及,甚至是刻意隐瞒的地方事务。

  朱珪的这封密折,

  很客观的描述了苏州府最近的大事,

  末尾话锋一转,对运河沿线工程大加赞许,并提到了李郁的名字,就一次。

  说他是地方义民,勤勤恳恳。

  朝廷理应嘉奖。

  而与此同时,

  福康安一行人,也出京了。

  他带了20多个随从扈卫,一路骑马南下。

  作为巡抚一级的官员,

  他原本是可以坐官船,从通州一路坐到苏州府的。

  这是最舒服的长途出行方式。

  然而,他嫌弃太慢了。

  冬季,枯水期,

  庞大的官船从通州到苏州,路上至少25天。

  而骑马,仅仅了11天。

  ……

  甚至,当苏州府官吏收到驿站快马消息,新任巡抚大人出京。

  2天后,

  又收到了加急驿传,

  巡抚大人已过了扬州府,在仪真港登船了。

  黄文运一下子跳了起来,毫无风度的大喊:

  “快,快快,所有的迎接工作都要加速。”

  “抚台大人最晚两天,就到了。”

  这一天,

  一府三县的官吏们,都忙的脚步沾地。

  工作量太大了,

  要派出探马,了解巡抚的具体抵达时间,地点。

  要准备欢迎的鼓乐,仪仗,红毯。

  本府官吏,士绅,要到场欢迎。

  途经道路,要清扫,要净街,要警戒。

  要安排接风宴,下榻处。

  还要准备土特产。

  这一切结束后,按照惯例,巡抚还会单独召见许多人。

  大清的规矩,就是这么的繁琐。

  黄文运忙完一天,

  靠着椅背和夫人抱怨说:

  “世人不知,这当官第一要务就是有个好体力。”

  “否则,你就是文曲星下凡,人脉通天,也扛不住这迎来送往的繁琐。”

  黄夫人笑道:

  “幸亏你年轻时候,是吃过苦的,有底子。”

  “哦?”

  “奴家听说,朱大人已经累趴了,大约是偶感风寒。”

  黄文运叹了一口气:

首节 上一节 359/5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德械师,造反就变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