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清话事人

大清话事人 第345节

  右联:世上已千年

  横批:寸时寸金

  ……

  这些对联,都是李郁写的。

  虽然说,俗气了点,可接地气啊。

  遗憾的是,来此一游的家伙,大多不识字。

  识字的也没心思瞧这些酸文假醋的对联。

  火烧房梁了,箭在弦上了,

  谁踏马还有心思和你谈文学?

  这让李郁颇有些尴尬,

  不过,很快也忘了。

  太忙了,手头的事千头万绪。

  福成在信中告诉他,粤海关出乱子了。

  盘剥太狠,引起了东印度公司商人们的抗议。

  他们暂停了所有的商业往来,商船停泊在近海不入港,希望粤海关能够让步。

  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降低税率,第二个是取消保商制度。

  现行的税率是6%,

  考虑到我大清特殊文化,这个数字最终应当是在12%左右。

  保商制度,就搞笑了。

  英商想用自由贸易的“笼子”把大清关进去,

  结果,反被清廷关进了“保商一对一”的笼子。

第138章 豆腐西施,掌握核心技术

  所谓保商制度,

  简单的说,

  就是每来一条船,就由粤海关指定一家行商做保。

  行商,是粤海关指定的全权第三方。

  税款、货价,行商说了算。

  洋船,洋人惹出任何乱子,一概由行商负责。

  英商被收拾的没脾气,失去了一切话语权。

  直到,

  东印度公司的新任大班喀利,想为了争取“贸易自由”权,和粤海关掰腕子。

  顺便说一句,

  此时来广州的英商,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东印度公司的人。

  这个庞然大物,对于商业利润有着巨大的胃口。

  毕竟东方的茶丝瓷,只要运回本土,就是125%的利润。

  抢手的很,从不滞销。

  ……

  从江南地区运去的丝绸,就这样成为了受害者。

  因为,

  这个生意是先赊账,后付款的。

  由于广东十三行是红顶子商人,地位超然。

  江南的丝绸大户们,往往争着把货赊给他们。

  待成功出口后,才能获得货款。

  用后世的话讲,

  账期太长的生意,都有不可控的风险。

  江南的丝绸大户们,

  就这样爆雷了,足足大半年,没拿到一两货款。

  底下织户,生丝供货商,还有钱庄,

  都失去了耐性,追着后面要账。

  现金流断了,再有钱的大户都撑不住。

  这玩意解释起来太复杂,就不解释了。

  总之,

  这是一个机会,适合下场搞事情。

  而在信的末尾,

  福成提及了一件小事,当年有个肆虐多省,刑部通缉,杀人越货无数的江洋大盗,

  可能在苏州府藏匿出家。

  口供来自潮州府大狱里的一个死囚。

  此人曾经是这位大盗的心腹手下,后来分道扬镳。

  2年前,

  他曾在苏州府瞅见了曾经的大佬,未敢上前相认。

  因为快死了,

  所以他透露了这个情报,当做交易,换了一壶烧酒一只烧鸡。

  ……

  “福成遇上事了。”李郁放下信件,和杜仁说道。

  “怎么回事?”

  “英商和粤海关打擂台,海关税就没了。粤海关可是天子南库,短了几百万两,乾隆能忍?”

  杜仁点点头:

  “朝廷准备从哪儿找补?”

  “十三行行商,还有粤海关的所有监督,平摊出这笔钱。”

  “倒是个妙招。”

  两人都忍不住笑了,

  因为乾隆做事,真的是主打一个公平。

  六亲不认,翻脸不认人。

  所有的错误,

  都是臣下的,不是朕的。

  前一刻,朕可以赏你。

  后一刻,朕就可以贬你。

  一个典型的马基雅维利式的帝王。

  福成是内务府出去的人,自然不敢抱怨太多。

  不过信中,

  也看的出来,他的愤懑和恐惧。

  十三行的总商,平均每家25万两。

  而他爹,作为潮州的分关监督,摊了5万两。

  信中有一句话,

  可以琢磨出这5万两的分量。

  “吾父哀叹,一半之心血,恐如泥牛入海,再无重沐阳光之希冀。”

  ……

  上任潮州分关监督委员,

  抛开上敬,挥霍,以及若干人情往来。

首节 上一节 345/5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德械师,造反就变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