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清话事人

大清话事人 第120节

  抵得上现在零星采买无数趟。

  ……

  火药作坊。

  周围竖起了篱笆,严禁任何人靠近。

  等其他的房子盖起来,李郁还会把这里搬个家。

  天天路过火药桶,心里总是毛毛的。

  打开门,十几个妇人正在忙碌着。

  如果忽略颜色,倒是有点像在制作面点。

  每一个人,都有单独的一张桌子操作。

  而且,严禁跑动,打闹。

  五叔坐在一张椅子上,静静的看着天空发呆。

  他这种表现,像极了衰老到极致的老人。

  “五叔,跟我去堡外看看盐碱地?”

  “哎,好。”

  五叔这才回过神来,慢悠悠的披着一件衣服,拄着拐杖。

  李郁觉得这样走路太慢了,干脆让人赶来了一辆驴车。

  稻田里的水,早已放干。

  水稻都倒伏在了地上,和泥土混在一起。

  土壤表面开始板结,出现盐,初见成效。

  “您看成吗?”

  “还需要时间,盐碱地一旦形成,除非人力介入,否则只会越来越严重。”

  这上百亩盐碱地,已经成了李郁恶霸的最好佐证。

  大善人的名头,正在飞速的远去。

  这让李郁有些伤感。

第77章 王神仙

  最荒唐的是,钱棨居然来索要“维格堂”的牌匾。

  说这是他的题字,原来是挂善堂无所谓,现在李郁鱼肉乡里,他愿意归还润笔银子,前提是拿回他的字。

  李郁当然不愿意了。

  干玩笑,这位姓钱的仁兄,马上要连中三元了。

  到时候,这牌匾可值钱了。

  休想和我撇清关系!

  凡是拿我银子的人,日后都得十倍奉还,或者拿命还。

  一顿撕扯骂街,钱棨悻悻而归,到处骂骂咧咧。

  因为李郁提出了一个条件。

  想索要牌匾可以,赔我1万两名誉损失费。

  我维格堂的名声,何止万把两银子。

  不服,你可以武力诉讼啊。

  ……

  “我前些天突然回忆起来,还有一法可制硝,设硝田。”五叔突然开口了。

  李郁狂喜,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硝田?莫非硝石还能种植不成?”

  “我也没亲手做过,只是我父亲在世时候的一个设想,听起来还有些荒唐。”

  “无妨,试试就知道了。”

  上方山,一处谷地。

  因为山体,和树木的遮挡,这里几乎晒不到阳光。

  按照五叔的吩咐,先是挖坑。

  四四方方,在深坑底部和四周用三合土粘合砖头铺设一层,和土壤隔绝。

  像个游泳池。

  然后,在池子里铺洒了一层细沙黏土,干草,还有一层草木灰。

  李郁是美术生,懂艺术,不懂化学。

  五叔也讲不出为何,其实是营造一种弱碱环境。

  之后就比较重口味了。

  捞起来的鱼虾,人畜尿液,全部洒下去。

  正好靠着石湖,靠水吃水,捞鱼虾方便的很。

  数天后,此处的气味就让人作呕。

  五叔说,他父亲曾经强调过几点,硝田不能照射阳光,不能干燥,还要通风,也不能太冷。

  偶尔洒一层草木灰,还有洒水。

  接下来,就是交给时间!

  坑壁,还有草木灰上,慢慢形成了青白色的硝土。

  【注,硝田法,实际上需要挺久时间,才能最终形成硝土。小说情节需要,淡化了时间过程,请理解。】

  刮下来收集起来,还需要进一步的提纯。

  就成了可以用于制造黑火药的硝石了。

  ……

  李郁欣喜若狂,在看到成品的那一刹那。

  他觉得,又打开了一扇大门。

  而且,他还创造性的把硝田和盐碱地结合了起来。

  为了不被人当成疯子,引起太多注意。

  他只是把一两亩隐蔽的撒了盐的田,做了实验。

  把麦秸稻草切碎,埋入土层。

  在表面挖坑,不深,隔几十厘米挖一个,灌入石灰水。

  把硝田那边的土洒下去,再灌入人畜尿液。

  最后一步,在土壤表面盖上一层稻草。

  目的是遮蔽阳光的直射。

  实验的结果,让他大喜。

  从坑壁上刮出了薄薄的一层青白色晶体硝土。

  某种意义上说,硝田其实是茅厕墙壁刮硝土的人工升级版。

  李郁郑重的在本子上记下了几行字:

  硝田制备的几个条件,避紫外线,潮湿,弱碱,植物纤维和尿液。

  最后,把硝土和草木灰,按照三比一的比例,泡水。

  架起大锅,三次熬煮后形成的锅底结晶体,就是纯正的硝石了。

  ……

  “尝一口?”

  “啥味?”

  “有点辣,属于硝石的上品。是这味儿就对了。”

  五叔咂了咂,意犹未尽,陶醉在科学的世界里。

  旁边的几人,有点反胃,但是忍住了。

  “别光听我说啊,都尝尝。”

  “上品是辣味,中品为苦味,如果是其他味儿,就是劣质品。”

  硝石在黑火药中,占比超过7成,所以李郁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首节 上一节 120/5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德械师,造反就变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