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仙师:我赐皇明五百年

大明仙师:我赐皇明五百年 第549节

毕竟,朱高煦这一次是把爪哇诸国都给武力征服了,其中一部分,包括满者伯夷国这几个不愿臣服的硬茬子,当时就直接给全数荡平灭了,王族宗室基本被屠了个干净。

如果将爪哇诸岛的这片区域纳入大明版图,那治理这爪哇诸岛所耗费的本钱和精力,绝对是一笔赔本买卖。

且不说爪哇距离大明本土远了些,就说爪哇诸岛这几百年来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洗礼,早就和大明尿不到一个壶里,想要同化太难。

对这爪哇诸岛最好的处理方法,那就是还是继续沿用原先既定的大航海白银扩张计划。

将包括满者伯夷国在内的这几个爪哇王国,扶持新的本土势力上台,大明进而在幕后操纵整个爪哇地区的经济。

大明所要的,只是这片地域的生产力,以及这片土地之下埋着的资源。

当然,还有爪哇诸岛在南洋的险要位置,只要爪哇在大明的军事辐射之下,就能阻挡西方舰船对南洋的侵入。

唰。

风动微掠起几粒浮沙。

季伯鹰带着老朱,从这建文时空离去。

……………………

洪武时空,醉仙楼。

当季伯鹰带着老朱出现在讲台上的刹那,右侧外教区已经稍显困意,撑着脑袋、眼皮微眯的李二瞬间就精神了,蹭的一下就站了起来。

可见,大唐李二这一次着实是等的着急了。

而台下的这帮大明天子储君,包括阿标在内,望着讲台上的仙师和太祖爷,都是眼中泛起了疑惑之意。

因为。

刚才随着仙师和太祖爷一同消失的,还有建文时空的朱老四和朱高炽。

然而此刻,这两人并没有跟着仙师一同回来。

这两人去哪了?

不过仙师不说,他们当然也是不敢问。

方一出现。

季伯鹰目光便是落在站起身来的李二身上。

本着解决问题不拖延的态度,季伯鹰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直接开口道。

“问吧。”

闻言。

李二脸上先是露出谨慎之色。

他先尝试张了张口,发现这一次并没有被打断,这才放心的开了口。

“仙师,我想改一下问题,我这次想问的是。”

“我大唐第一个被宦官所弑的天子是何人?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又是什么?”

问题出。

唐家堡中的新晋成员自立哥李亨,表情骤然一变,眼神中透着不敢置信。

嘛玩意?

宦官弑君?!

宦官有这么恐怖吗?李辅国明明很贴心啊!

季伯鹰则是眉头微皱。

李二果然不愧为天策上将,这一下子就把问题的回答面扩大了!

原本季伯鹰只需要回答到唐德宗这个时代就可以了,现在被李二这么一扩大,这个回答范围高低得延续至唐顺宗李诵,甚至是唐宪宗李纯。

“嗯。”

季伯鹰微微点头。

本着诚心商人的态度,既然已经答应了要给李二一个答案,那就得把这个答案给透,缺斤少两不是他季伯鹰的交易风格。

“在解答你这个问题之前,你需要先了解一个人,唐朝第一位由宦官推戴上位的天子。”

此话一出,李二脸上露出凝重之色。

不仅是李二。

在李二的身后,唐家堡成员之李治、武曌、李隆基、李亨,都是眼眸紧凝,认真听着。

宦官推戴?!

我盛世大唐!无根太监竟然能够推戴天子上位!

“代宗李豫。”

这名字一出,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两个眼神骤然一亮,对于这个名字他们自然是都不陌生,这是李隆基的长孙,是李亨的长子。

尤其是李隆基,李隆基平日里极为喜爱这个长孙。

在李豫还是个小娃娃的时候,李隆基就封李豫为广平王,更是称赞‘此儿甚有异相,他日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也’,差点就冠上一个好圣孙的名头。

季伯鹰脑海中飞速掠过关于唐代宗李豫的一些事迹。

其实李豫的庙号原本并不是唐代宗,而是高大上的唐世宗,只是为了避讳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这才改成了代宗。

这和明代宗朱祁钰不同,朱祁钰的那个‘代’,应该是字面意思,毕竟是朱由崧给定的。

唐代宗李豫,和祖辈的光辉比起来,这位天子在大唐史上有些小透明,但总结其一生,却是不折不扣、文武双全的一代帝王,甚至后世有人将其和唐宗李世民相提并论。

当然,实际上比李世民肯定是比不上。

但李豫彻底平了安史之乱(实际上只是天下安定,李豫接受仆固怀恩建议,将原本河朔藩镇之地授给安史旧将,被视为就此开了藩镇割据之先河),带给了天下百姓久违的平静。

李豫生于乱世治乱世,治罢乱世开太平,甚至在李豫的帝王权术之下,原本在肃宗年间嚣张跋扈的宦官势力,一度被碾压到尘埃。

以宦官程元振剥夺权宦李辅国之权,接着李辅国半路被莫名其妙弄死,接着故意纵容程元振在朝野内外乱搞,再加上出逃一波长安之后,以致大失人心,回长安之后,随即在百官联奏之下,一道圣旨,轻松罢了程元振,流放溱州。

后以鱼朝恩麾下神策军,重塑中央禁军,待鱼朝恩权大,李豫与宰相元载密谋设局干掉了鱼朝恩,过几年,又用干掉鱼朝恩的相同法子干掉了权倾朝野的权宰元载。

自此,朝廷上的妖魔鬼怪基本平息,百官都见识到了这位天子的帝王权术,轻易不敢乱来。

李豫开始任用贤相,除旧革新,虽说后面也干了许多非人事,比如大肆修建佛寺,劳民伤财之类,但基本上是给乱世大唐带来了久违的安宁。

大致总结李豫的一生,这位大唐天子生于乱世,登基之初,内有饥民起义、藩镇作乱,外有吐蕃回鹘等虎视眈眈,内外交困的局面丝毫不亚于大明崇祯时期。

要是换了朱由检来坐李豫的位置,估计大唐在这个时候就得宣布亡国了。

不论李豫做的如何,个人有什么毛病,他终究是在大唐风雨飘摇之际,稳住了大唐江山的基本盘,给了后世之君一个中兴的机会。

季伯鹰想定,把这些关于唐代宗李豫的信息内容,一股脑打了个包,全部以「通晓」方式,注入了以李二为首的唐家堡一行人脑海之中。

新知识涌入,捋顺之下,得要一小会时间消化。

当李二等人将这些内容融汇之后,李二眉头更是露出疑惑之色。

关于代宗李豫最后成果怎样,李二暂时不怎么关心,他疑惑的一点是。

“仙师,既然在李豫时期,宦官势力已经得到了压制,那为什么我大唐往后还会发生宦官弑君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对于这个问题,李二表现的显然是有些着急,下意识便是脱口问道。

“不用急,后面都会讲到。”

季伯鹰淡淡开口。

“小唐啊,有点耐心,一步一步来,兄长都会给你解惑的。”

老朱笑呵呵的拍了拍李二的肩膀。

接着。

季伯鹰眼眸微凝,注意力锁定唐朝大历时空,心念一动。

唰。

只见在右侧外教区域的唐家堡位置,有着一中老年男子出现,这男子身着御皇色唐制龙袍,刚一出现,满脸都是懵逼之状。

此人,便是大唐代宗李豫。

就在李豫看见李亨和李隆基的刹那,脸色骤变。

他不认识李二武曌小野鸡,但是亲爹和亲祖父肯定是忘不了。

「通晓」。

懵逼之际,季伯鹰扫了眼李豫,顺便将课堂基本手册的信息内容,顷刻灌入了李豫脑海之中,这让他的惊愕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

接着。

季伯鹰看向李二。

“大唐宦官之势复起的原因,在于德宗李适。”

言罢。

懒得费口舌,季伯鹰将唐德宗李适在宦官上的骚操作内容做了个简略打包。

德宗李适在削藩镇失败以致四镇之乱,尤其是「泾师之变」仓皇逃出京师之后,身边只有一百来个宦官守卫,内心对武将已经是彻底失去了信任感,一改登位之初对宦官的排斥冷漠态度。

从那之后,开始逐步将禁军兵权交付于宦官手中,刚返回长安,李适便是迫不及待将禁军中的神策军分为左右厢,任命亲信宦官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自此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

首节 上一节 549/6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不当谋士的我汉末求生

下一篇:特种兵:签到一百天,活捉秦三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