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124节

  回到司空府,曹操深感轻松,于是下令追查宛城张济残党,并且传令三军,随时做好征讨的准备,不可令张济在南阳和刘表达成什么协议。

  “按照军情,张济到南阳宛城驻守,用的是平叛之名,但他沿途收拢了不少西凉旧部,包括自李傕、郭汜等兵马散逃的西凉人。”

  “所以,他的粮草并不足备,只能以劫掠为生,如此定会和荆州刘表冲突,”郭嘉听到了这些军情之后,只是一瞬间便判断出了张济的状况。

  “是以,秋收之后,只要粮足,便可选精兵征讨,以天子之名讨逆,至于袁术那边,我料定他在拖延时间,对太傅马日磾、侍中赵温之事,绝不会那么快给予回应。”

  “我们既然在先机上,可以占据优势,那就该当趁机,收各地诸侯,他们麾下还有兵马,就算是不会归降,也应该结为盟军,用天子诏书号令,让他们驻守我方南部。”

  他这话,说的其实就是张济,这位西凉诸侯曾在护卫天子东归的途中,破天荒的送来了粮食、钱财以资助,而且还曾在一段时间内调停过李傕、郭汜两人之间的争斗。

  因此,陛下一直记得张济的恩情,对他颇为照顾,即便是他不奉诏来拜,也没有责怪,只是随他去。

  所以想要征讨张济,当然不是血战到底,而是搭着陛下恩情的这条线,去拉拢。

  “哼哼,”曹操轻笑了两声,接着戏志才拱手道:“张济的功绩,是陛下亲表过的,所以也是记录在案,令我感觉惊喜之处就在这。”

  “张济在逃走之前,还知道卖陛下一个天大的人情,而后立了功绩再走,此时又在南阳平叛,目光可谓深远。”

  “便如此刻,若是袁氏兄弟想要与主公为敌,可以拉拢买通张济,而刘表只需视而不见,便算是暗中相助,让二雄相争。”

  “若是主公想要拉拢,则需付出更多诚意来说动他。”

  “嗯……”

  曹操眼眸微微一凛,志才洞若观火,一眼可见此局势要害所在。

  张济,真可谓选了一个可左右逢源之地。

  “好,此事择日再议,密切注意来自南阳的消息。”

  曹操没有立刻决定,先行放下了此事。

  又过了十日左右,等到了秋收时,百姓开始忙碌于田土间,曹操又收到了一道情报。

  张济已在荆州占据一城,但果然因此前收容的西凉散兵太多,陷入了粮草之危,不知向何处要粮。

  而荆州襄阳,坚城驻守,并不开门迎接,刘表将之视作虎狼贼寇,不予礼仪相迎。

  曹操知晓此情,于是决定不出兵,转而让曹洪、曹纯领兵进入汝南,驻守汝南行屯田之策,静待时局发展。

  于是以出征讨逆为名,让天子再向各州郡下令请资,同时催促袁术,奉诏送太傅、侍中回城,责令其怠慢之情。

  还向他再要六万石军粮一同运输回来,以资讨逆,诏书之中,曾暗示有当初袁术阻挠曹操去迎奉汉帝的事,此诏一经发去,袁术顿时勃然大怒。

  ……

  扬州,寿春。

  “赘阉遗丑曹孟德!今日竟敢以天子号令来制衡于我!”

  “还要给他送粮食!让我把境内有功之人的功劳送上去,让朝堂封赏!?他想得美!”

  袁术直接摔了诏书,将前来送诏的人软禁于淮南。

  与此同时,他现在觉得不可再等了,传国玉玺在手,坐拥江南肥沃之地,又有四十余万众追随,兵精粮足,何须再奉汉帝之名。

  我可不尊曹操,命人暗暗准备才是。

  袁术心想着,站在他下放的金尚却叹了口气,道:“此时,天子欲封赏有功之臣的告示发布全城,公如何抵挡悠悠之口呢?”

  “若是封赏,便可分化公之势力,不如让我等回到长安,为你周旋如何?”

  袁术冷笑了一声,看着他苦大仇深的模样,轻蔑道:“当初你们来时,我便说过,为我所用则可共谋大事,若是不愿,其实你等作用也就是赠予符节而已。”

  金尚面如死灰,心下一沉,点头道:“好,既如此,我不便不再多言。”

  他已经萌生了死志,但在此之前,不能让袁术好过。

第122章 当年旧事,你说该不该清算

  “哼,”袁术丝毫不将他们这些汉臣旧儒放在眼里。

  已临乱世,这些人实际上愿意追随的还是袁绍,并非是他袁术。

  可实际上,论领土宽广、人丁兴旺,自己并不弱于袁绍,只是天下英豪大多都归属于他。

  这些人却不肯来投袁术,江南之地的贤才,也大多是因符节所在、天子使者,方才肯来依附。

  还有不少官吏,其实更是因马日磾的人脉,方才肯来。

  金尚走后,又陆续有谋臣来进言,时值秋收将结束,田土五谷收归于仓,今年应当减轻赋税,让百姓稍稍感恩了。

  处理完公务之后,又有杨奉、韩暹派遣副将来求见,他们驻扎于广陵一带,粮草短缺,将士只能食河中鱼虾,想来要数千石粮食,用以屯粮积草,方可保一境平安。

  袁术听完,冷笑连连:“他这话的意思,怕是打算以此威胁,若是不给就祸乱广陵之地。”

  “呵呵,我也无粮运输至远地,让杨奉、韩暹领残部,到淮南境内,进九江驻守,我可给予粮食安置。”

  “唯。”

  到下午,阎象又来请见,打扰了袁术和许多贤才会见。

  他颇为不满的从正院到偏厅设茶,见阎象以问事。

  “孙策领兵过曲阿,向会稽进发,击退王朗后囤军于会稽之中,请求粮草,他要再与吴郡交锋,为主公定取东吴。”

  “东吴……”袁术撇嘴思索了许久,试探性的问道:“他要多少粮饷?”

  “三万石,金银布匹犒军,同时需要铁、铜等石运输,还加请五百名工匠前去帮忙打造军备,另外,他说不问主公要兵马,只请孙氏旧部前去相助即可。”

  “孙氏旧部?”袁术心里一紧,这些年的胜仗,几乎都是靠他们这些旧部老将打下来的,麾下大将纪灵、袁涣等人,都是中军镇城,还未曾有过大战。

  当年他麾下的刘祥是个勇猛之人,却没想到在匡亭被曹操骑兵攻伐而斩杀。

  若是孙氏旧部也还给孙策,他们的功绩就越发的大了,如此我将也会倚重于他。

  “你怎么看?”袁术问道。

  阎象长须浓密,伸手而抚,他面容较为富态圆润,但因操劳而有疲惫之色,此时深思许久,开口道:“在下认为,不可将孙氏旧部派给孙策。”

  “他领兵伐会稽,已是功成名就,可回淮南受封赏,主公应该以次天子诏书至为名,让孙策前来商议功劳赏赐,提议将他父亲与他的功绩,全数记录于簿,送至许都,请天子封赏拜官。”

  “这样,既不用调运粮食,也无需担忧孙氏旧将跟随孙策而走。”

  袁术微微点头,但很快又摇头,“这不好吧……”

  他有点难断,若是这么做的话,岂不是背信弃义,反而遭到孙策的怨恨?

  要知道,当初让孙策领兵立功,是因为他献上了其父在雒阳所得的传国玉玺,以天命之称奉送于孙策之手。

  那时,袁术已承诺让他领兵攻伐,立功夺取江东。

  此事秘密而为,只有身边心腹近臣知晓,也因此暂且还不可让他人知晓。

  袁术还在准备,等待时机成熟,便可不再受制于曹操。

  否则,当下局势可说非常严峻,若是奉诏不可与曹操交恶,若是不奉诏还要被汉廷称为逆贼征讨。

  而这天下,其实大汉早已是名存实亡,也就是曹操不讲武德,非要去将汉帝迎回来供奉着。

  否则现在汉廷哪里还会存在,不都是诸侯的天下了吗?

  曹阿瞒,还真是个损人不利己的玩意,他要天子有何用,我等诸侯奉诏归奉诏,但却绝不会真心归附于曹操麾下。

  估计,都在想办法脱离他的掌控,曹操想要效法李傕郭汜,若是弄不好,他就会成为下一个董卓。

  “嘿,”想到这,袁术竟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转向阎象道:“岂能如此防备臣下?孙策乃是侠义之人,用勇武非常。”

  “主公……”阎象刚想要再劝,不过袁术笑着摆了摆手,轻声道:“有功之臣,应当封赏,将其父与他功绩送去许都,其余都依他,调运粮草与工匠给他。”

  “让他暂领会稽,治理当地百姓,收容流民,以彰显我淮扬的仁德。”

  阎象神色一愣,眉头一皱有些不服,正要开口时被袁术抬手止住:“阎君,不必担忧,眼下诸侯混战,孙策因当年我助其父之恩情,又因孙坚将他的家人托付给我,这些都是孝义所在,他若是要反叛,则江东之中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好吧,”阎象拈着胡须微微点头,而后拜别了袁术。

  走出来时,阎象略有些感触,他以为自家主公已经深陷于如今的鼎盛之况,有些得意忘形。

  但他方才所说的话却是考虑颇多,孙策有父恩在此,不会轻易的叛变,除非是发生了某些让他不得不叛的事情。

  简而言之,主公只要自己不给孙策任何机会,他就不可能轻易的脱离扬州。

  不过……

  阎象走了几步之后,回头看了一眼已经伏案在看军情的袁术。

  为何,心中总觉得有些不安。

  ……

  河东。

  张韩领八百黑袍甲骑,护卫天子使节到河东来犒赏张杨,因为曹操心腹之中,目前就他每天无所事事吊儿郎当,所以给他点功绩得以让人记录。

  张杨这位富有征战经历的中年将军,在今年封赏之后,得到了侯爵、将号,可谓声名显赫。

  同时天子命他继续屯河东,不必迁徙,当然,在此之前曹操已经暗中通过董昭向张杨送来了很多礼物,彼此互通鸿雁数次,已算结交。

  此次使节为钟繇,因护卫之功,他得拜为御史中丞,此官位实权不多,但地位尊崇。

  不过这些年在长安,钟繇多于西凉诸将,南北各部镇守的将军走动结识,得到他们的尊敬。

  所以他来为天子使,送诏书封赏,其实另有他意。

  钟繇在马车之内,请张韩一同上车相叙,说起了此行的目的。

首节 上一节 124/3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自爆穿越,我为秦续命千年

下一篇:大秦:开局地煞天罡,仙师无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