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家祖李世民

家祖李世民 第66节

李厥感觉时机差不多了,起身看向老房道:“梁公所虑也是正理,我也相信房相今天所言与我清早打了房遗义,还有彻查悯孤一事无关。不知房相认为,如何方能让百姓相信,让你等口中的读书人相信?”

老房好像没听到李厥语气中的讥讽,想了想道:“秦王若真想证明,也颇为简单,臣早闻秦王出口成章,不若便在这朝堂上留下墨宝如何?”

现场几个世家子弟皆对视一眼,心中想着还是老房够狠,直接现场考较啊。。

老房出马一个顶俩,看来秦王名裂就在今日。

李泰自从上次哭宫之后,这还是第一次上朝,今天主要是来看看朝议的动向,之前对于世家攻讦之事被轻松化解,他心中非常不爽,

现在没想到,居然有意外收获,老房挺身而出了。

当然也有维护李厥的,唐俭和萧瑀几乎同时出班:“房相,如此非是作学问,而是故意为难秦王,吾等虽不才但也读书几十年,若想即刻成文也甚难,何况秦王年岁在此。”

长孙无忌没有开口,他的目光不时在李厥和老房之间游走,他敏脱的感觉到,这事并非表面看到的这么简单。

其一,今天老房的做派很不老房,其二,老房绝对不会因两个儿子的事,如此明目张胆的为难秦王,最重要的是,就算老房不支持秦王,

也绝对不会触陛下的霉头,在朝堂上公然与世家亲近。

李厥拱手向萧唐两人致谢,这才提高声音,清亮的童音了响彻大殿:

“三字经本是我偶得,我本不愿署名,皆是因恐有今日之争,但我皇爷爷清明正直,对孙臣一片爱护。

也罢,前日卫公给我讲军策课,便讲到了为将之道,让我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给他,这两日太忙一直未落笔,今日便在此处完成功课吧。”

随即又对龙椅上的李二躬身道:“孙儿放肆了,还请皇爷爷准允,赐孙臣笔墨。”

此言一出,群臣再也没办法保持平静,一部分人还低声议论起来,朝堂顿时有往菜市场发展的趋势。

李二面上有好奇,也有担心,但还是让身边人去准备。

“肃静。”萧瑀是尚书右仆射,本就有监管百官之责,见笔墨案几都准备好,他赶忙出声提醒,生恐声音影响到了李厥的思路。

早先,李厥请他做先生的时候他还想着拒绝,但一段时间接触下来,他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

李厥待人至诚,虽年幼但不软弱,生富贵却惜民,不少观点有独特的见解且发人深省,相较李泰和李治,还真是最佳的储君人选。

况且,现是他是李厥的先生,学生表现的好,他这个先生脸上也有光。

随着他这一声,现场逐渐安静下来。

李厥坐在案几后,整个人如同老僧入定,许久才抬手握笔添墨,开始书写起来。

台阶上的李二实在是忍不住,便起身走了下来,站到了李厥的身后。

萧瑀和长孙无忌差不多也如此,而且两人身份在那,便也凑上前站到了李二身后。

李厥写了两字,便抬头对众人道:“先生所言,为将之道当有胆气、审时度势、未虑胜先虑败,

我这两日有暇便考虑先生所说,归纳曰: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

众人都支棱着耳朵听着,也知晓,这些自然不是文本内容,而是李厥对于要写的内容引言或者说纲要。

接着,李厥再次动笔,边写边道: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他写的是苏询的心术,这篇文章是他为数不多,除了诗之外能记住全篇的长篇论文。

这还要多感谢曾经自己的一个客户,那个客户自诩文人,非常崇拜三苏,其中更视苏询为自己的偶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他也一样,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创业,取得了成就云云。

李厥当时为了投其所好,就花功夫背了三苏的不少东西,其中就有苏询的心术,还有苏辙的秦论。

这一开头,便让不少人倒吸了一口凉气,语言简炼,开篇点题,连用两个剧变来形容为将要心若磐石。

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面不改色,麋鹿突然从身边跳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心智如此,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第84章 砸不晕你们

大殿中人不少,但大家就连呼吸也放缓了,只剩下清朗的童声。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这一句念完,李厥也放下了笔,起身刚想说点什么,李二则对身边一个太监道:“去,把卫公请过来。”

小太监快速的跑了。

李二见墨迹差不多干了,迫不急待的拿起再度细看起来。

这是真正的策论,论的就是为将之道。

短短几百言,很具体的将为将之道所要关注的点全都进行了论述。

李厥看向房相道:“这是不是学问?”

老房双眼含笑,不过很快又变得颓然起来,缓缓的点点头。

李厥的目光又看向那几个世家子,目光中带着鄙夷和讥讽,几个世家子双眼中全是茫然,这还怎么污蔑,

如此煌煌之言,逐字嚼之唇齿留香,居然就在自己眼前,耗时不足半时辰完成了。

怕是今日朝堂之事传出,李厥的名声不是坏了,而是真正要名扬天下了,成为所有读书人之楷模、追捧的对象。

所以,此刻几人的面上都带着灰败之色。

李厥又将目光看向李泰,对方感受到目光,立刻抬头望天,居然不敢与之对视。

李泰怕啊,因为他也是幼小便出名,这一刻真怕李厥把笔给他,让他也现场写一篇。

“陛下,老臣还未记完呢。”长孙无忌有些郁闷道。

李二哈哈大笑,将刚要折起的纸小心递给对方,嘴里还叮嘱道:“别把纸扯破了。”

李厥可没打算这么轻易的放过几个世家子,今天让老房配合他做局,他就要先从名声上,重创一下这帮世家,

至于其他的,不急,自己还小可以慢慢来。

想到此,他再度坐到案几后,见此众人皆是不解,却听他看向崔平同道:

“崔卿是博陵崔,还是清河崔?”

崔平同愣了愣答道:“臣籍上清河。”

“哦,那便是清河崔了。我若是所记不差,崔家也自诩是耕读传家吧,我有一个问题不解,还请崔卿为我解惑。”

不待崔平同回答,李厥提笔边写边说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崔卿,你能为我解释一下,为何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吗?”

几个世家之人闻此,个个面色剧变。

看似又是一首悯农之诗,可是对世家而言便是诛心之语,因为大唐的粮食主产便是在世家大族的手里,而他们不仅吞并了大量的土地,且还不时的操控粮价。

就像昨日李厥去西市发现粮食价格上涨,便是世家知晓李二有东征的想法,开始收紧粮根,限量供应。

囤货居奇,这帮人玩的很熟,且玩得很黑。

这一首诗如果只是平常写出来根本不算什么,但李厥问的是崔家子,还让对方作答,这若是传出去,很难不让人联想。

崔平同面上阵青阵红,一是他不知该如何回答,其二他自诩是读书人,要回答也要以诗体的形式,他可没这个急才。

“此诗便送给崔卿,不急,你慢慢想,什么时候想到答案,什么时候给我答复就行。”

崔平同心中大恨,但他不能不接,不仅要接过还要道谢。

李二闻得此诗,一双剑眉微挑,看向几个世家子的目光变得冷冽,眼中的杀气一闪即逝。

其中不乏看热闹的人,比如说许敬宗,他这一会就想着放肆大笑,在世家的眼中他不是好人,但他同样看不起世家,

自己腹黑,自己逢迎,但自己光明正大,不像世家表面上说什么耕读传家,说什么当今读书人的领袖,实则背地里比自己还黑,还不要脸。

而一旁的老房都想竖大拇指了,看来这首诗才是李厥的本意啊!

但他还是低估了李厥的谋划。

只见李厥从世家子的身上收回目光,又对着他微微一礼道:

“房相,读书为明理,读书为治世,读书为修身。我知晓,大部分读书人皆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胸怀。

只是苦恨上进无途,抱负难伸,本王便给他们一个机会。

本王偶得两三楹句,苦思之下凑不成对子,若是他们真有学问,只要对上一句,本王的属官还有空职,便招了又如何。”

说罢,李厥再次坐下开始写。

这一下大家都被点燃了兴趣,他们自然对于什么属官没兴趣,但他们也觉得李厥这话说得太大了。

对联起于三国,在大唐并不算流行,但不少文人也会偶尔拿此消遣,所以什么叫对仗工整,还都是知晓的。

李二也觉得自己孙儿这次有点不稳当,这要是有千八百人答上来,难不成都招进东宫啊!

东宫倒是能装得下,关键是要这些人干什么,听说孙儿搞了个暖房种菜,难道让这些人去当农夫,那到时肯定哭声一片。

李泰和世家几人的面上都浮现了喜色,好嘛,原本认为此次完败,没想到李厥自大到自掘坟墓了。

到时找人专攻对子,然后将对句广散读书人,到时成千人堵在东宫门口,看李厥怎么办。

李厥不管这些,坐下便写,这次他没有现念,写出来后待墨迹一干,便将纸递给老房:“还请房相帮我广而告之,需要多少钱财,我出了。”

老房心中也觉得李厥应该先圈定范围,比如多长时间,比如最先答出的人之类,

他想着等张贴时帮着李厥补救一下,不过他也很好奇李厥写得是什么,接过就瞄了起来。

首节 上一节 66/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签到五年,身份被祖龙曝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