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256节

到时候,就算大明赶他们走,他们也不肯走的。

众人听完这番话,不由精神大振,眼神放光。

“这这这,还有这种办法?”

“高明!太高明了!”

“先以怀柔之法,给土著人好处,等他们上课了钩,便会主动与我们融合,愿意加入大明,成为我们中的一份子!”

高等文明对土著的吸引力,就是这么大。

哪怕是大明人穿破不要的破鞋,在土著人眼里,都是一件宝贝。

更何况还有面粉粮食铁器等种种精美神奇的东西。

哪怕是给大明人当牛做马,生活也比部落里好上无数倍!

只要接受这些,他们就再也回不去了。

当然,朱棣还不至于这么没品,对土著还是十分优待的。

毕竟,他们和大明是同一个人种,有着同样的肤色和瞳孔。

“传本王命令!”

“可以用粮食铁器等物品,来雇佣土著人帮忙耕种工作。”

“不过,每一个土著部落,为他们保留下一定的生存区域。原始土著,允许他们以原有的生活方式,进行繁衍生存,不要强迫!”

“而那些愿意融入大明军民的,提供住所工作,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到最后,甚至可以承认他们也是我大明的子民!”

朱棣十分大度,从这份心胸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宏伟抱负。

他知道,不论对于任何政权势力,人口都是最根本的要素。

承认土著的身份,让他们可以成为大明的一份子,这不仅是对土著的巨大激励,也是将来大明东唐州增加大量人口的基础。

毕竟,要靠来到这里的大明百姓自己生育繁衍,就不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了。

没个几代人,人口根本增加不了多少,怎么去统治新大陆无比广袤的土地?

大明本土离这里实在太远,即便以后还有更多的移民过来,那也远远不够。

能移民二十万五十万,甚至一百万两百万,对于广袤的新大陆,又算得了什么?

第三百零五章 东唐府的兴旺

朱棣定下政策,尽力让东唐州的土著,可以融入大明,成为治下的一份子,增加人口。

而对于大明移民百姓,就更好了。

在初步站稳跟脚之后,逐步放有探索之心的百姓,出去开拓更多东西。

“来人,传令下去,颁布开荒令,给所有百姓自由开荒的许可!”

“鼓励百姓们,继续对位开拓!”

朱棣拟定好政令,下发到每一个大明百姓手里。

所谓的开荒令,救赎鼓励 百姓去外面探索各种矿产资源的情报,并加以开发利用。

不论你发现大片适合耕种的土地,还是矿产资源,乃至山林中的药材野兽。

只要有本事能够开发出来,都属于你自己!

不论找到什么,都有机会发财。这就大大的激发了移民们开拓荒野的热情。

然后在东唐府,开展经济流通活动。

东唐府,即是大明在东唐州第一个落脚之地,第一个建城之所。

朱棣将这里,暂定为东唐州的首府,统领东唐州的一切。

在城池建好之后,便在其中新建的广阔的商业区,作为交易的坊市。

移民们获得的牲畜,药材等等都可以到东唐府卖钱。

而百姓获得金钱之后,可以在东唐府低价购买各种农耕器具,食物、棉布等等物资。

同时允许部落里的人用手里的各种资源,换取东唐府的食物、商品或者是直接兑换成金银。

部落里的原土著居民,也可以用金银来直接购买所需物资。

总之,就是要用东唐府的金鹰货币,和贸易商品,来笼络,融合土著人。

东唐州的土著,不过是部落文明阶段的野人,哪里见过大明的种种精美商品?

他们拿到精美的钱币之后,立刻爱不释手,将其当做宝贝。

而得知这种钱币,能够在东唐府换来无数中好东西,就更加惊喜了。

他们纷纷从山林里走出来,带着野兽猎物,动物皮毛,各种药材,来换取金银。

各种资源换完了,还想要怎么办?

那就来帮大明百姓做工!

不论是帮忙开荒种地,还是领路探索,亦或是伐木开矿,只要你有一身力气,愿意卖力,就可以从大明这里换来吃不完的食物,坚固的住所,精美的衣服……

若是愿意主动学习大明的语言,工钱的价格还更高!

若有谁能够做到,用大明语言与人正常交流沟通,立刻就高人一等,可以成为统领无数土著工人的工头。

这些工头,掌握种种资源的分配,和双方沟通调节,地位甚至不比部落长老差!

这就让无数聪明而有野心的土著人,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大明语言,投身东唐府了。

总之。

利用种种方法,朱棣主动引导土著人,为东唐府出人出力,并逐渐成为东唐府的一份子。

没过多久,土著人已经基本成为东唐府的主要劳动力,大明移民则纷纷成为地主庄园主,矿山之主和伐木场之主。

他们出人头地,发家致富的梦想,基本得到实现。

朱棣见在自己一手领导之下,东唐府日渐兴旺,不由很是激动,心中满满的成就感。

当然。

他并没有因此自满,而是虚心纳谏,对麾下所有人提出的意见建议,都用心听曲。

这不,一个天工学院的代表,就来向朱棣进言。

“燕王殿下!”

“接纳土著人成为底层工人之后,我们已经不太缺劳力了,不过,各种技术人才,却一直都不够用!”

“不论是精通种田,能够辨识气候的人,还是开矿伐木,各种建造……”

“凡是需要工匠出面的地方,都极为缺人!”

“殿下,臣建议在东唐府学习大明,也开设几座天工学院,教授大明移民,各种工匠技术,让他们成为新的工匠!”

简单来说,就是有了大量土著人加入之后,东唐府缺的已经不是底层劳动力,而是技术人才!

东唐府一切都是从新开始,需要建设的地方简直无穷无尽,对工匠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远比大明本土大得多。

乘船带来的公家率和天工学院学生,早就不够用了。

若不自己培养,一定会极大的影响东唐府的发展。

朱棣听明白这些后,立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当即点头答应。

“好!”

“这个建议极为合理,算你立功了!”

“本王即刻调集人手物资,建设天工学院,就由你来做第一任院长!”

“还有什么需求,尽管讲来!”

有功必赏,进言有用,也是大功。

得到赞赏之后,此人顿时大为兴奋,又说了很多有用的建议,供朱棣参考。

朱棣接受天工学院代表的建议,在东唐也开设天工学院,并采取开放教学的模式,所有人都可以到学院来进行学习,并免费发放教材。

同时。

他还决定鼓励部落里的孩童,学习大明的文字。

目的在于让大明的文化,覆盖掉原有的各部落文明,统一他们的文字和语言,便于管理。

毕竟他们每个部落的语言文与都不一样。

只有全部学习大明的语言文化,将来长大了,才能够彻底融入大明,真正成为大明子民!

除了这个,朱棣对各种工坊的建设,也没有停下半步。

他投入了大量的人手修建了炼铁作坊,在他的亲自监督下,大炼钢铁。

这炼铁作坊,建在铁矿山的山脚下平缓地带,作坊之内,是一片庞大的机械设备,都是由工匠们打造而成。

采用了天工学院出品的最高科技,已经不再是乡村土作坊,小打小闹了。

首节 上一节 256/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