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十大贤后 第231节
此战后,由于辽东铁骑给倭寇留下了太震撼的印象,以致于倭寇几乎失去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
残余的十二万倭寇面对三万多明军将士不敢出战,而明军这边呢,由于兵力有限的原因,同样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就在汉城一线展开了对峙,战争陷入僵局。
同年三月,李如松在得知汉城倭寇的军粮囤在龙山大仓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七百敢死队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将十三座粮仓,数十万石粮食全部烧毁。
军粮被烧,倭寇立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外加彼时朝鲜瘟疫横行,征发粮食不易,于是,倭寇被迫与明朝达成停战协议。
插一句,朝鲜瘟疫完全是倭寇自作自受,这些东洋畜牲是出了名的嗜杀,这次侵略朝鲜也不例外,仅是朝鲜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就超过6万人。
同年,四月十八日,倭寇撤出汉城,五月二日,倭寇大部分退到釜山一带,交还被俘虏的朝鲜王子。
李如松于四月十九日率军进入汉城,五月十五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道和庆尚道部分沿海地区为倭寇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
随后,明军除了留下四川副总兵刘綎率领的一万人驻守朝鲜外,其余大军于七月底回国。
此役,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汉城这朝鲜三都。
公元1593年,即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授其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抗倭援朝之战,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还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
这一战,朝鲜从亡国到复国,倭国则元气大伤,三百年不敢进犯华夏,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后300年东亚的和平局面。
当然,李如松主持的只是这场大战的前半部分,至于后半部分,他的总指挥叫麻贵。
此后,公元1597年,即万历二十五年,因李成梁离职,辽东总兵官一职空缺,廷议再三推举人选,万历皇帝却特意发中旨以李如松为辽东总兵官。
这一行为惹得言官争相劝阻,毕竟上一任辽东总兵是李成梁,这一任你还让李如松这个李成梁长子接任,这不是养肥地方势力吗?
可惜,万历皇帝不听劝啊,你有什么办法?当然,李如松挺好的,坏话什么的不针对他。
听说皇帝这么亲厚自己,李如松表示非常感动,下定决心要拼死报答这份恩宠。
史载:感帝知,气益奋!
公元1598年,即万历二十六年四月,蒙古鞑靼部首领土蛮率军进犯辽东,总兵李如松率轻骑出击,直捣贼巢。
不幸和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终年五十岁。
万历皇帝闻讯后,痛哭哀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同时,追赠李如松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为其立祠纪念。
关于李如松的死,还有另一个说法是说他是被叛徒出卖而死。
这个说法主要来源于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里面收录过一篇叫《恭进合机铳疏》的奏折。
在这份奏折里,赵士祯对皇帝说: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朝廷有坠将覆军之辱,伊谁致之?
大意是说李如松手下一个叫李平胡的家伙,向蒙古鞑靼部首领土蛮泄露了李如松的行踪,导致李如松战死,曝尸荒野!
当然,关于这个说法是否有理,全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说,名将李如松很喜欢附庸风雅,曾作有《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赠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一诗: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这首诗被记载在朝鲜大臣柳成龙所著的《惩毖录》中。
因为抗倭援朝有功,所以,朝鲜在平壤修筑武烈祠以祭祀李如松等人,此外,在大报坛中以李如松配享明神宗。
这辈子,生时尊荣显贵,死亦留名千古,委实不枉了!
【上榜奖励:延寿三十载,恢复巅峰状态,功法《虎踞录》灵脉一条】
第294章 黑旗军
【盘点史上十大抗倭名将,第九位,刘永福!】
借用国父孙先生的一句话:余少小即钦慕我国民族英雄黑旗刘永福!
所以,各位可曾闻黑旗军之名?
张之洞:黑旗不去,法虏不安!洞敬其为数千年华夏吐气,故竭力护持之,洞于边事大局已无补救,不过欲保全一义勇奇男子耳。
袁大头:老头子还在呢?
雍正:这黑旗比前明戚家军何如?
袁大头:比清军强,嗯,强很多!
雍正:……
公元1837年,即清朝道光十七年,广东、钦州、防城司属、古森峒小峰乡,刘永福出生了。
刘永福祖籍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于明朝弘治年间迁至广西、白州衙、前村,务农为生。
此后,其父刘以来、叔父刘以定举家迁往广东、钦州、防城司属、古森峒小峰乡定居。
兄弟俩安家后,除了务农耕种外,还兼作些小买卖,刘以来甑酒零沽,刘以定屠猪挑售,家境渐有起色。
十年间稍积余资,建起一座一排三间的泥砖屋,经济好转,终于有能力娶妻生子。
那一年,刘以来四十岁,娶邻村再婚妇陈氏,于公元1837年10月10日生下独子刘永福。
起初,刘永福还叫刘建业,因为有个同母异父的哥哥李保哥,所以他小名又叫刘二,谐音刘义。
刘永福年幼时,他叔父刘以定沾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刘家再度败落,兄弟俩只得分家。
随即,刘永福家迁往北鸡村,却不幸碰上土地歉收,一家人辛勤操劳一年,却连温饱都不能维持。
刘以来只好退田弃耕,转而向山里人收购香菇,加工后拿到镇上出售,赚取些蝇头小利。
母亲陈氏则靠着帮人接生,祷神祈福,拿些微薄收入贴补家用,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全家人生活,所以,家境依旧贫困。
刘永福八岁那年,父亲刘以来因为香菇生意越来越难做,无法挣钱养家活口,便在一个堂兄的劝说下,将家产变卖作盘缠,举家搬到上思平、福新圩,几年后又搬到平福河对岸的迁隆峒。
十三岁时,少年刘永福被雇为船工,挣些小钱,闲暇时就回家练习武艺。
16岁,那一年是刘永福一生最昏暗的一年,一年内,连续丧父、丧母,丧叔父。
兄弟俩只能变卖家产来偿还父母生前欠下的债务,随后投奔相邻的高凤村,他父亲的朋友陆二叔家。
这期间,刘永福曾赶往越南、芒街打工,后来又回高凤村打猎或当船师维持生活。
公元1857年,即清朝咸丰七年,这一年,刘永福20岁,因两广地区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巨大,反清起义风起云涌。
刘永福兄弟俩为了谋生,便投奔了钦州、那良人郑三领导的起义军中,没错,他造反了!
但很可惜,造反没多久后,哥哥李保哥去世,到这里,刘永福的近亲一个也无,真个成了孤家寡人。
此后,刘永福在郑三军中待了三年,倒是没和清军打过,相反,他跟其他起义军打过。
那一战,刘永福受了重伤,差点丢了性命,公元1860年,23岁的刘永福改投农民军首领吴二,但因待遇不好,很快改投王士林。
很明显,这时候的刘永福不过跟我们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没有雄心壮志,也不奢望封侯拜将,只想……活下去!
此后,刘永福整整在王士林麾下当了五年兵,别问为什么能待这么久,问就是有饭吃,饿不死。
在王士林麾下刚开始那两年,待遇挺好,每人每天有白米一斤、钱20文。
但过了三年后,待遇渐渐变差,缩减为每天只发一斤米,钱没了!之后更差,连一日两餐都无法保证。
没办法,在公元1865年,时年28岁,活不下去的刘永福又改投到黄思宏军中。
倒霉的是,刘永福投军不久,黄思宏便离开军中,以致于军中无米可发,每人每天只有钱18文,刘永福只能喝粥度日。
次年,不想继续喝粥的刘永福带着愿意跟随他的两百多人投奔了当时广西南部最大的反清势力——延陵国领袖吴阿忠。
吴阿忠允许刘永福指挥他所带来的两百多人,且给钱给粮,刘永福于是在归顺州、安德北帝庙建立了黑旗军。
随后,刘永福渐渐发迹,因屡立战功,被吴阿忠委任为左翼先锋。
但好日子不长,次年,吴阿忠被清军击败负伤,势力一落千丈。
见此,刘永福决心脱离吴阿忠,自立门户,他在庭中设大案,燃香焚楮,昭告天地,与部众歃血为盟,愿共同戮力,永勿反悔!
随即,用剑击碎吴阿忠所颁发的左翼先锋象牙印。
这时候的黑旗军,核心成员有潘哥招、邓阿英、陆满金、刘凤岗等20几人,非常团结。
彼时,越南北圻局势混乱,越南阮朝政府无法平息,刘永福认为这是个机会,决定协助阮朝解决北圻问题,于是率三百黑旗军转进越南。
黑旗军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原为农民军首领、后来进入越南取得阮朝政府授予官职的邓志雄、梁俊秀率领的百余人踞守的苏街大墟。
见此,刘永福麾下部将农秀业建议袭杀邓志雄、梁俊秀,刘永福没听,而是主动到阮朝政府自首,随即被任命为宣光团勇头目。
公元1868年正月,刘永福进驻六安州,与盘文义的白旗军交战。
实力对比之下,刘永福只有三百黑旗军,而盘文义则有白旗军一万人,相差实在悬殊。
怎么办呢?刘永福选择求助当地百姓,靠着百姓帮忙,巧布竹签阵,终于打败了盘文义。
随即,趁着白旗军因战败而军心动摇的时候,设计刺杀盘文义,除掉了黑旗军入越后的第一个对手。
紧接着,刘永福派黑旗军将六安州各处,那些盘文义封赏的伪官陆续擒获斩首,连同盘文义的首级一起呈送阮朝官府,由此升任百户。
同年六月,刘永福认为六安州地盘太小,不利于进一步发展,准备攻打毗邻云南的商路重镇保胜。
彼时,保胜被一个叫何均昌的华夏人占据,设卡收税,阮朝政府不敢过问。
刘永福率军击败了何均昌,不敌之下,何均昌开始摇人了,派人到河阳请黄崇英的黄旗军助战。
上一篇:大明:我只想苟住,你却逼我出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