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70节
所有人:“……”
“关于大唐周报的困境你有什么想法?”李世民也懒得跟他废话,而是直接问了关键的问题。
“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过就是一个皇子?大唐周报乃朝廷喉舌,如此重要,这样的问题问我一个皇子,如果错了,那后果不堪设想。”李恪语气要多阴阳就多阴阳。
站在另外一边的长孙无忌脸色青红一片,其他的几个大臣脸色也是不太好看,这话就是长孙无忌当初送给李恪的,李恪现在原话奉还。
“好好说话!你也是大唐臣子,为朝廷出谋划策是应该的。”李世民敲了敲桌子。
“别啊。爹。”李恪大大咧咧的开口道,“我李恪,就一个莽夫,长安城人尽皆知,大家都说我的性格跟宿国公一模一样。”
程咬金大惊失色,殿下你别害我老程啊,我没惹你啊,我一直可都是站在你这边的。
还好,大家早就习惯了李恪口无遮拦,李世民也没在意。
“我李恪,莽夫,没本事,文章都是抄的,每日逛青楼,跟青楼花魁夜夜笙歌,还有什么旋转……我就是纨绔子弟,我哪有这本事出这个主意……”
长孙无忌本来今天就准备装孙子的,但是李恪这话他又气的额头青筋直冒,这些谣言都他妈是你自己编出来的,我们就暗示了一个你的文章是抄袭的而已!其他的跟我们没关系!
其他人:“……”说实话,这些谣言他们都听过,但是什么旋转,他们这些都号称豪门贵族都想不出这种玩法……他们就想知道李恪你到底从哪知道的,要说你没经验……
当然这话他们没法当面说,那些是李恪自己给自己造谣,这毕竟也是猜测,根本调查不出来的,所以不可能放在明面上。
李恪才懒得理会他们表情,而是继续道:“偌大一个朝堂,如此之多名仕之后,大唐顶尖门阀,书读的比我李恪见过的纸都多,整个大唐上上下下如此之多的朝臣会想不出一个办法?不会吧?不会吧?!不会整个大唐的朝臣不如我一个莽夫吧?”
所有人:“……”
这话,没法接!很气,但是没法接!
李世民有些头痛,他知道李恪的脾气,这就是一只顺毛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你得给他哄高兴了,哄开心了,顺着他的意才行。
就像是李恪在这里开地图炮,直接将整个大唐所有朝臣都给嘲讽了,但是没有能回嘴!没!有!人!
“好了!”李世民敲了一下桌子,干脆跳过了这个话题,问道:“负责这大唐周报的郑氏已经被抓了,如果查出来,他们确有其事,该怎么办?”
“儿臣又不是皇帝,您问我干什么。”李恪还是那个风格,别管这里有多少人,我什么话都敢说。
李世民:“……你信不信我揍你。”
“父皇,儿臣且以为万事以唐律为主,此事儿臣说了不算,众臣说了不算,天下谁人说了也不算,大唐律法说了算!大唐想要长治久安,依律治国是必须的!郑氏一门,涉嫌祸乱朝纲,歪曲朝廷政令,引起百姓群情激愤,按大唐律法该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李恪面色一整,面色严肃的开口道。
众臣都没说话,李恪嘴里的这些罪名任何一个坐实了,都脱离不了一个死。
更何况还有无数百姓所列举的那些罪证,那些罪证甚至都不用查,一查一个准。
甚至等待那几个弘文馆的学士也是同样的后果,就一个字:死。
第135章 门阀之果决
这次叫李恪来,不知道李世民是什么意思,反正最后也就是问了李恪一个问题,好像是问他的感受一样。
但直到走的时候,李世民也没有谈其他的事情,或许只是给朝臣一个看法?
李恪出来的时候,他也有些没想通,自己老爹,没那么容易搞懂的,李恪能猜的也不过就是他日常当中的一些行为,但是李世民关于朝廷和政治方面的事情,李恪就很难猜了,因为李世民那个位置所看的东西,一般人也看不到。
但无论如何,走到了这一步,人必须死。
不过让李恪没想到的是,门阀比他想象当中的要果断的多,负责大唐周报印刷的郑氏一门被抓七日后,荥阳郑氏对外发表声明,郑氏一门无君无父,无视朝廷律法,违反大唐法律,荥阳郑氏将其从北祖第四房的宗族当中开除!不再承认其为荥阳郑氏。
并且荥阳郑氏为了表达对蜀王殿下的歉意,愿向蜀王殿下赔偿二百万贯!
啧啧,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李恪就不得不感慨这些门阀世家的豪富,张口就是二百万贯,而且这根本就不算什么。李恪突然想到了上辈子看到的一篇历史记载,说三国时期的甄宓所在的甄家乃三国时期的五大豪商之首,据说其可轻松拿出三十亿钱!
那是三国时期啊!都不是大汉最巅峰的时期。
看似30亿钱换算到大唐也不过三百万贯,但他们才积累了多久?而流传到大唐的这些门阀世家又积累了多久?
千年的世家……真的不是开玩笑的。
而且,这钱都赔了,还要算计李恪一把,你这钱赔给李恪是什么意思?这钱应该是给大唐朝廷赔罪,结果你赔给我李恪?这不就是故意将李恪架在火上烤吗?
咋的?我李恪缺那二百万贯似的?这点钱不是分分钟弄回来?
不过有人送钱,李恪当然不会拒绝。
当郑氏北祖第一房的负责人亲自上门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李恪收了!郑氏玩什么心眼子李恪当然明白,这就是用钱砸死李恪,不过算盘他们是注定要打错了。
李世民只给了十天时间,实际上根本没用十天,大概第八天很多事情就已经查清楚了,以前不查是因为没有人告,现在当他们倒了的时候,墙倒众人推,树倒猕猴散,荥阳郑氏四房这一门算是彻底倒了,告他们的人自然无比的多。
很多百姓都自发的站出来,这些都不用武侯去调查什么。
至于和弘文馆的那些事,郑氏承认了,或者说他们承认不承认都没有什么意义了,结果是一样的。
结果上报李世民之后,李世民直接就下了圣旨,里面的核心内容就四个字:满门抄斩,于三日后西市执行。
让人写完圣旨后,有人想要求情,但最后还是都忍住了,这件事,往严重了说,堪比造反,没三族都算是轻的,真以为李世民不敢杀人?
不过没有人知道的是,下完圣旨之后,李世民就对常林吩咐道:“去,圣旨内容给李恪抄录一份,并且将名单都给他看了。”
常林愣了一下,他本不应该问的,但是犹豫了一下他问了:“陛下这是为何。”
“为何你就别管了,记住,看完之后不管他做什么都不要管,他做任何事都由着他,还有,郑氏问斩之前朕不见他。”李世民淡淡的开口道。
“是……。”常林不敢继续问,转而去执行命令去了。
李恪收到常林送过来的圣旨的时候,他有一些疑惑,不过听到自己老爹给自己送来的圣旨备份,李恪自然是打开看了,圣旨里面不仅仅是郑氏所犯罪行,还包含有行刑名单,当李恪看完名单之后,他就懵了。
“这份名单怎么回事?”李恪看着常林面色严肃的问道。
“陛下亲笔。”常林就回了四个字。
“大唐律,七岁以下死刑不杀,这里面为什么连刚满月的婴儿都有。”李恪沉声问道。没错大唐是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虽然这不叫这个名字,但目前的唐律规定,七岁以下犯了死刑不杀,女子因为人口问题,基本都不杀。当然女子方面不是绝对的,要看所犯罪行之重。
这是贞观年间的唐律,随着大唐兴盛,唐律会逐步的完善,到了后面各朝唐律关于未成年人这里会逐步以十五周岁为标准,分成三个阶段,甚至可以说,后世的未成年保护法都也许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而郑氏一门有一男一女两个低于七岁的孩子,还都是婴儿。
“陛下之言就是大唐律法。”常林面色冷静。
“我要见我爹。”李恪直接站起了身,他不在乎郑氏死,李世民问他的时候,他说了唐律,是因为他知道有这些律法。
但李世民完全不按照唐律来,这就有些出乎李恪的预料。
“陛下说郑氏问斩之前不见。”常林回答的很干脆。
不见?李恪皱了皱眉头,李世民说不见,那是真见不到,除非李恪率军强闯,但那性质就不是一个性质了,再说了,他才几个人?能闯的进皇宫?
常林也不走,就侍立在一旁,似乎在李恪的决定。
李恪有些头疼,李世民又在玩他教育儿子那一套了,从小就喜欢这样,不过一向是对他大哥这么玩,反正我做一件事,你自己去猜,自己做决定,对错我不管。
做对了没奖励,那是身为太子该做的,做错了,有惩罚,那是身为太子该承受的。
所以李承乾惨的一比。
这一招对李恪没用,李恪从小就没按照常理出过牌,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这件事跟李恪息息相关,他不可能无视。
李恪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圣母,但他有自己的底线。
“这是三司会审的结果?”李恪问道,三司里面可是有长孙无忌的。
“是!三司会审,毫无疑义。”常林面色平静。
麻痹!李恪想骂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感受到了古代另外的一面。
“如果我要去大理寺监狱呢?”李恪看着常林问道。
“殿下随意。”常林微微欠了欠身。
“田蒙。”
“在。”
“叫杨安宁和杨丽换身衣服,穿长袍,跟我走。”李恪一边说一边看着常林。
不过跟了李世民这么多年的常林在控制自己情绪和表情方面怎么可能让李恪看的出来。
盏茶功夫,两女更换完了衣服,李恪直接带着她们直奔大理寺监狱。
第136章 愿殿下之愿万世长存
大理寺监狱,天牢,这里关押着重犯,而郑氏这一门总计一百二十七口人都在这里,分别关押在不同牢房,但都在同一间,当然,不包括奴仆之类。
他们已经得到了李世民宣读的圣旨,没有人说话,有的只是不同牢房传来的饮泣声,年纪最大的一位,也是这一门的族长郑荣已经七十三岁,他的双手颤抖不已,手里面捧着的是圣旨,不知道他在颤抖什么。
突然,寂静阴冷的牢房里面传来了响动,很快外面的狱卒带着人走了进来,而且直接将来人带到了郑荣面前。
郑荣抬起头看了看外面,李恪根本没遮掩自己的身份,倒是他身后的两个人都笼罩在长袍之中,也看不出样子。身边还跟着狱卒。
“蜀王殿下是来看我等阶下之囚的吗?”郑荣突然之间手也不抖了,他面色冷峻的看着李恪,努力挺直自己苍老的身躯。
“郑林,郑玫何在?”李恪根本懒得废话,直接问道。
郑荣愣了一下,“在……在那边。”良久,郑荣的嘴唇突然颤抖了起来,伸出手指了指李恪左前方的一个牢房。
李恪直接抬腿走向了那里,“开门。”
李恪面前的狱卒立刻低头开门,这个牢房里面是女眷和小孩。
“郑林,郑玫?”李恪又重复问了一遍。
人群当中,两个年轻的女性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忙不迭的将自己身上的衣服掀开,将一个不到二个月,一个不到六个月的孩子露了出来。
“递过来。”李恪嘴里吐出了三个字。
两个女性快速站起来,直接向这个方向跑了过来,跑到李恪身边,颤抖着双手将各自怀里一男一女的两个婴儿递了出来,李恪没有接,他身后的杨安宁和杨丽二人各自伸手接过了一个孩子,然后用长袍将他们笼罩在了怀里。
做完这一切,李恪转身就走,那些八九岁的孩子,他看都没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