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538节
所以他现在对教育事业也很上心,而且孔颖达想的也很透彻,要是他将这个教育事业做好了之后,他孔颖达虽然未必能比得上自己祖宗孔子。
但后世在史书上的名头,想必也绝对仅次于自己的祖宗了。
教育这个东西乃是一国之根本,所以他想的透彻,而殿下这么做了,孔颖达自然也是统一,而且执行也很干脆。
这个时期的儒家跟后面两三个朝代之后的儒家还不一样,至少现在的孔颖达还能够将自己祖宗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时刻放到心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大唐如此之多的学科必然是有其用处的。
“老臣一生也别无他求了,只想看大唐的教育事业能够在老臣手里腾飞,就足够了。”孔颖达笑着道。
“孔尚书,不觉得这样推广学校,儒家的地位降低了吗?孔府的影响力可就不再了。”李恪笑眯眯的问到。
孔颖达笑了笑,然后才淡淡的开口道:“殿下此言虽然正确,但也未必正确,虽然说看来儒学的地位是有所降低了。”
“但先祖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唐如此之多的学科增加,这对儒学的促进和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更何况儒学一直都是出于领导地位的,因为不管大唐如何发展,政治方面不管是从学术还是从职业来说,它都将是出于领导的位置。”
“而只要政治方面处于领导位置,儒学就不可能被淘汰,也一直都会出于领导位置。”
“儒学诞生已经一千多年,迄今为止,儒学早已经深入这片土地的方方面面,它无时无刻不在施加着影响,有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就像是殿下您喜欢共赢一样,学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多家学术多点开花,这样的竞争才能够保证学术的更新。”
“当年诸子百家之盛世局面,现在想想都令人神往。”
“所以老臣没有什么不甘心的,因为未来的辉煌,也注定有儒家一份功劳。”
孔颖达笑着说完,这些就是他内心的想法,有些事情,你得一分为二的看才行。
李恪点点头,他算是看明白了,这些人啊,一个个都是人精,他们或许会做蠢事,但做蠢事并不代表他们真的蠢,并不代表他们想不到。
而是他们在赌你的底线,或者维护他们的底线而已。
第1116章 造反的开始都是读书人
跟孔颖达敲定了相关的事情,这件事肯定不能第一时间下发,因为要等到全国的成绩统一之后才行,而且那些判卷完毕的试卷要统一运送到长安城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一次考试的特殊程度,根据一些答案等方面要一些经过专业学习统筹归纳学的人员来进行进一步的分配。
比如说一些出身百姓的孩子,虽然他们整体成绩都落后,但这是因为他们学习时间的问题,而为了尽可能的挑选人才。
这就需要统筹归纳方面的人员对李恪提前给出的这些试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统筹归纳,到时候,一些出身自百姓,虽然学习时间短,导致考试成绩差,但实际上大脑却足够聪明的人也能被挑选出来一部分。
而这些负责统筹归纳的人员目前李恪这里教授出来的不多,佼佼者自然就是李嫣,不过这件事自然不可能让李嫣来帮忙,到时候由下面的人来处理就可以了。
这些人员不多,所以所有的试卷都运送到长安城来进行归纳。
还好,这个时代的节奏本身就慢,一次考试出成绩慢一两个月也很正常。
而所有的试卷到时候都会用最快的速度由骑兵运送。
不过,教育部的相关通知虽然没有下发,但是这些数据和成绩都已经出来了,弄到具体信息的人没有,因为公共安全部这边在盯着这件事。
但是知道大概数据,就是有多少人参加了考试等信息,其他的数据他们肯定是无法得到的。
因为负责具体数据的人现在还在处于封闭管理期间。
而大概的数据李恪之所以没有制止,其实就是他故意放出去的。
整个长安范围内总计有三万五千多人参与考试。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个长安范围内自然不仅仅是居住在长安城的人,还包括长安周围的这些人口大县等等。
但即便如此,这个数字都已经让所有的门阀世家沉默了,因为在这三万五千多人里面,门阀世家几乎大部分的优秀学子派遣出来,只有占据了不到一半。
而剩下的一大半,都是以前根本无法参与科举,无法参与到国家政事当中的人,但这些人却参加了考试。
还有四千多人是来自于真正的底层百姓。
这是什么概念?他们或许不知道,但李恪却知道,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到一千多年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结束,全部的进士人数也不过十四万人出头。
而这十四万出头的进士里面,光清朝就有26849位,大明一共约为25000人,而宋朝有多少呢?接近六万!
而剩下的辽、西夏、金、元加起来大约为四千多人,隋唐五代加起来总计才六千多人。
而分到大唐的进士数量就更少了,而在大唐原本参与科举的门槛就不低,进士录取数量虽然很低,但实际上要远远高于后面的明清时期。
但即便如此,大唐每次录取的进士不过二三十人。
固然是因为录取的人数少,但同样也因为参与考试的人本来就是少。
而现在……仅仅长安就有三万多人考生,注意这是达到了考试标准的就有三万多人,如果算上全部学生呢?
这个学生数量怕不是冲着十几万去了。
这光是长安周围啊,虽然说长安算上周围人口大县大约有接近二百万人了。
那大唐全天下有多少读书人?而这一次符合考试标准的考生又有多少人?
如此庞大的数量,这些门阀世家不知道后世的情况,但他们知道大唐的情况。
大唐每次参加科举的人数多少?就算最简单的秀才试,人数也不过就是数千,而进士和明经试,人数更是只有二三百,甚至更少。
而现在呢?光是长安周围就是三万多!十倍都不止!
并且这次考试都不是最简单的考试,听说是殿下设立的较为高级的考试了。
虽然他们不知道最后考试出来的人才到底如何,但光是这个数量就让所有人觉得惊恐,觉得更加的直观。
难道殿下所言,天下皆是读书人,或者不敢说天下皆是读书人,但天下皆能识字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吗?那个时候,大唐会强大到什么样的地步?
而……那个时候,大唐真的能够稳定吗?
历朝历代造反的最开始不都是读书人吗?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出身,但肯定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读书人。
史记当中记载陈胜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陈胜吴广是第一次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
好像他们两个人也是农民一样。
但实际上,这些门阀世家都很清楚。首先陈胜吴广就不是百姓,这二人当时在秦都是有官职的,而且本身也有贵族背景。
要知道,陈胜字涉,吴广字叔,而且这个姓和字都不是在他们出名之后取的,是本来就有的。
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要知道连大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刚开始都没有名字的。
刘邦刚开始是因为在家里排行老三,所以称之为刘季,等功成名就之后才有了名字。
除了名之外,这二人还有字,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至于说第一次所谓的农民起义,门阀世家更多的都只是看一看了。因为他们都很清楚,百姓是最容易被裹挟的,而所谓的第一次,那可不是第一次呢,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作为整个中原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那才有了农民,有了起义。
在秦之前,那春秋战国时期,百姓有机会起义?春秋总计持续的242年间,数十个诸侯国相互征伐暗算,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暗杀,52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朝聘和盟会450余次。
战国时期更是由大小诸侯国相互征战征讨变成几大诸侯国相互混战,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大一统王朝。
这个时间内,你说,百姓活着都不容易了,还造反?
至于更早的周朝时期,那个时候哪有百姓农民一说?那都是奴隶。所以陈胜吴广当然是第一次了。
第1117章 大唐也有犯罪
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之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因为统一之后的大秦才是真正中央集团制度的帝国。
以前的周、商、夏等如果严格的来说,只能说是联盟,或者说那个时候的王,都只是盟主而已。
纵观历史,他们所有人都知道,读书人才是最容易造反的,那天下如果都是读书人?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至少他们这些门阀世家是这样想的。
但现在他们已经阻止不了,或者说,现在的大唐已经不是他们所能掌控的大唐了,现在的大唐他们才感觉乃是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帝国。
至少在这些读过历史的门阀世家眼里,凡是过去的历朝历代没有哪一个朝代的权力能够如此的集中在皇帝的手里面。
而外界的人几乎很少能够产生影响和威胁。
但让他们古怪的是,明显权利高度集中,但却又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的感觉,而且所有朝臣的权力又几乎快要成为历代里面最大的了。
这就很让人怪异,明明权力下放给了大臣很多,为什么还是给人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感觉呢?
但不论如何,他们现在根本阻止不了大唐前进的脚步,也就是说,天下不敢说都是读书人,但最起码天下人人都有权利读书,有权利参与考试,有权利有机会成为朝堂之上相公的局面很快就要形成了。
所以这些门阀世家这段时间里面往来那叫一个频繁,而且一个个家族会议都在不断的召开,至于他们具体在讨论什么,其实李恪猜都能够猜的出来。
这就是人类的通病啊,不见棺材不掉泪。其实这种迹象,或者说这种发展的迹象李恪都已经不能说是各种暗示了,应该说已经放到了明面上。
只要不是智商有问题的人,其实都可以预料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就是有很多人依然不愿意去相信,依然不愿意承认这件事能够被李恪做成。
在他们看来,让天下人都读书的难度太高了。
而现在却让殿下做成了,甚至……还是他们主动帮忙做成达到这样的局面的,问题是,当初他们有的选吗?
没有。
对于这些家族的会议,霍刚曾经想过汇报,不过李恪摆了摆手,示意他暂时不用汇报,等全国的统计数据出来再说。
但这些家族的反应,其实朝堂上下,包括李世民等人都知道,但大家也都默契的没有主动提,都在等李恪,看看他到底会怎么处理。
或者说,当这股力量汇聚的时候,李恪到底有没有做好准备。
李道宗虽然曾经说过,这些门阀世家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内部的矛盾也很多,一个家族内部的各个房,各个分支之间也是有一些利益冲突。
不用将他们看的太强大,但实际上,如果有一项东西开始切实威胁他们的利益,切实的将刀子放到了他们的脖颈上,他们开始被迫自保的时候,他们其实已经被动的团结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