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410节

“不然呢?那您说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今年不过十九岁,这些东西总不可能是我自己研发出来的,尤其是医学这东西,总是需要系统的检查才行的。”李恪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孙思邈也是无奈了,他很想说,你就不怕我给你传出去,你的在别人心目当中的想象就没了?后来想了想算了,估计他说出去了别人也未必信。

孙思邈说的是关于人体方面的细胞等存在,因为蒸汽机的发明,玻璃镜片的打磨已经可以提上日程,显微镜的制作逐步的也开始解锁,虽然说现在放大倍数达不到看到细胞的地步,但是已经可以看到皮肤的组织了。

另外就是李恪从仓库里面还是带出来专用的实验室级别的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在1500倍左右。

这个已经足够看到人体细胞的结构了。

医学的建立是一个完善的过程,李恪没有说要去除什么,也没有说要改良什么,这些东西交给孙思邈去研究。

医学具体该如何进步和发展,这不是李恪能够决定的,但有一点,最起码知道了这些结构之后,在治疗外伤救助方面,肯定是有优势的。

冷兵器时代的军医所负责的大部分就是外伤,至于伤口感染,李恪就算是没有大量的现代药物,但实际上也有足够的办法处理了,毕竟75%的酒精现在对李恪来说难度不高。

而有些知识,即便李恪有全套的医学书籍,它也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一个人来将这些书籍整理,孙思邈以及孙思邈现在所教授的这些医生就是最好的人选。

虽然老孙按照历史上来说还能活四十多年,但李恪可不敢赌,所以还是从仓库拿了成品显微镜出来。

而孙思邈这边也有了一些解剖用的大体老师,这些大体老师的来源自然就是一些意外死亡的昆仑奴之类的了。反正他们在大唐也没有亲人,为大唐的医学发展做贡献也挺好的。

“行吧,那就这样了,对了,你最近搜集到的病例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有些多啊,而且很多病例确实是很有特点。”孙思邈有些好奇的问到。

“这还不简单,就是那些购买了《赤脚医生手册》的赤脚医生啊。他们能买这些书的,肯定都是识字的,所以我向他们免费提供书籍、纸张等,而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如果有一些《赤脚医生手册》里面没有,当地又经常见到的病例,他需要将病例的特征,特点等都记录下来,然后送给相关人员。”

“到时候这些信息会逐步的汇总上来,将这些信息整理一下,自然就有了许多比较有特点的病例了。”李恪开口道,“不过这些人因为不是系统的学习医学的,所以他们记录的病例大部分描述词汇都比较直白,而且也看不出病因,所以有可能有错误。”

“但如果有一个地方出现大量一样的病例,那么这就意味着这有可能是当地的高发病症,甚至有可能是传染性疫病,这些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这样有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前重视起来。”

孙思邈忍不住点了点头,然后有些感慨的说道:“哎,说实话,我这辈子见过了聪明人有许多,但是头脑能有你这样的,确实少见。”

“那是肯定的,孙真人不是我说您,殿下可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柳青蝉忍不住嘀咕了一句。

“不不不,你说错了,他不是聪明,当然我不是说他不聪明,而是说他没有那么绝对聪明。”孙思邈笑了笑,“他是博。”

“博?孙真人,这话怎么说?”武诩、杨安宁她们都有些好奇。

“聪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天生的,后天没办法改变,或许殿下不是最聪明的那一类人,但是他的知识之广博,是老夫平生所仅见。”孙思邈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笑着道。

“用殿下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之驳杂是来自于不同的方方面面,然后这些各种各样的知识最终汇聚了在一起,相互影响,然后就达到了殿下这种地步。”

孙思邈笑着道。

第857章 铁路开建

“孙真人我怎么听不懂?您说的这不就是聪明吗?”柳青蝉有些好奇的继续问道。

李恪也没有打断孙思邈的话,他只是笑了笑。

“这是两个概念,我说殿下见识广博,是指殿下所知道的知识面之广,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许多学说都是有所涉猎,但这些方面殿下涉猎的又不深,但他的理论一些却是对的,就拿医学来说,殿下在医学具体整治方面没有我学的深,但殿下的一些理念却比我先进。”

“而这些理念就不仅仅只是从医学方面来出发,而是殿下知道许多方面的知识,相互印证然后得出的这种结论,这就是世间万物自然有其内在的联系。”

“但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奇怪的,这种知识的广博度,说实话,理论上很难出现在殿下这么年轻的人身上,除非殿下是生而知之者,要不然得话,至少年龄得六七十岁上,读过百家之言论,而且还得行万里路才能够有如此广博的知识。”

“但这些殿下可都不具备。”孙思邈说到这里看了一眼李恪,李恪倒是无所谓,不过他心里也是感慨不已,要不然人们说人老成精呢。

孙思邈虽然不知道李恪的来历和身份,但是孙思邈却通过他的见识来猜测无比接近真相的答案了。

就像孙思邈所说的,后世一个普普通通二十岁的年轻人所接触到的知识,或许他自己不觉得什么,但放到大唐……即便是孙思邈这种穷其一生都行走于大唐之间的人都很难接收到如此广度的知识。

这就是科技进步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八零后,九零后觉得那些20后的小孩子为什么那么聪明。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呀,出生自20后的小孩子所接受的信息,比出生自八零后的小孩子接受的信息太多了!

人的大脑是非常神奇的,这些我们平时根本不会重视的东西,实际上你的大脑已经为你接受了许许多多的知识。

一个现代二十岁的大学生,哪怕他不擅长什么政治之类的,如果给他扔到大唐,并且他恰巧是一个县官,只要不是给他玩黑手段,就大家都支持他,让他正常操作的话,这个大学生管理起一个县绝对比大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县官管理的都要好!甚至大胆一点,百分之九十九。

这就是现代人接受信息,这些信息在现代看似没什么用,但实际上它们同样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就比如,李恪后世一个相对优秀一些的社畜,他就知道西方那些自诩文明的贵族老爷们经常玩一种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银盘服务。

要放到古代,哪个普通人能知道这个?

“那不还是聪明,这说明殿下更聪明,能看到的东西比所有人都多。”柳青蝉很是骄傲的开口道。

“哈哈,这么说也没错。”孙思邈哈哈笑了两声道。

“对了,孙真人,有件事得麻烦你啊。”李恪想起了一件事,这是昨天田蒙那边提交过来的。

“什么事?”

“是这样的,建设部那边需要您这边派遣几名有经验的医生跟着他们一起进行建设工作。”李恪开口道。

“这个倒是没问题,主要是哪些方面?”孙思邈开口问道。

“头疼脑热风寒等常见的病症,再就是外伤,有可能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外伤,比如说需要截肢之类的,最起码得有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李恪认真的开口道。

“这么说的话,那需要一个实力比较强的医生才行,而且还需要经过我们培训的。”孙思邈认真的想了想,能够处理这种重大外伤,这就不是普通的医生可以处理的了,这还需要经过他们特殊培训才行。

“不过这是准备建什么?还有可能产生这么严重的外伤?”孙思邈有些好奇的看向了李恪。

“修路和修桥。”李恪笑了笑。

“怪不得。”孙思邈对这个不懂,但是长安附近修路的时候动用的人手孙思邈见过。

“短时间来说他们的工作位置会在长安附近,但是这条路会一直修到陈仓(后宝鸡),最后甚至会绵延到金城、青海道的赤海城等。他们到时候估计都要一直跟着,当然了,福利待遇放心,他们都是隶属于大唐建设部的,吃国家皇粮的。”李恪笑着开口道。

“明白,这个我到时候会跟他们说清楚的。”孙思邈点了点头,医生这个行业自古以来其实都不是特别贫穷,所以有没有愿意跟着建设队走的,孙思邈也不太清楚,他得去跟对方好好谈。

“不过,你这个是要修一直前往青海道的官道吗?”孙思邈有些好奇的问了一句,“直接用混凝土道路修过去?”

“是,也不是。”李恪摇了摇头。

这条路修的自然不可能是管道,而是铁路!准确的说,第一期试验性质的铁路是从长安到陈仓,沿着渭河修建。

其实后世的不少国道、县道、省道有很多就是古代管道流传下来的,尤其是穿越山脉的国道省道,不算隧道的部分,几乎都是古官道。

大唐的官道穿过山脉的时候也都顺着山脉当中的河流河谷边缘行进。

“新东西?”孙思邈有些好奇的看着李恪。

“当然,如果到时候修建好了,也许可以带着上万吨货物一次性日行千里。”李恪笑眯眯的开口道。

孙思邈愣了一下,跟着李恪混了这么久,他对吨的概念自然是有的,毕竟现在他们接收的不少药材都是按照吨来计算的,上万吨日行千里?!要真是这样的话……那西域根本就不叫远离大唐了。

“那你可是要修的快一些,老夫今年九十六了,我还想活着看到这一天呢。”孙思邈很是感慨,虽然他年纪大了,但是他对新东西也很是感兴趣啊。

“放心,您老人家身体康健,肯定能看到的。”李恪表情多少有些古怪。

您是九十六没错,但如果您按照历史上的年纪来算的话,今年大唐新出生的婴儿也有大把活不过您的。

第858章 战略发展

实际上这条铁路早已经开工建设了,只是大部分人以为是在维修官道而已,铁路的路线基本跟后世的路线没有太大的区别,从长安城出来之后,铁路将会跨越渭河,然后转向西南,沿着渭河的西岸一路前往陈仓。

因为渭河的东岸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支流,而渭河的西岸支流就要少的多,所以铁路沿着西岸前进也更加的省事,需要修建的桥梁也更少。

而渭河上面的第一条桥梁,将会修成公铁两用桥梁,反正李恪的手里面有着完整的技术,不过它不会修建成为后世武汉长江大桥大桥那样的双层桥面,用不着。

它会采用单层桥面,并且在铁路的两侧加宽隔离出来用作通行车辆。而其中火车的轨道将会采用单轨道,到时候在东西两岸建立等车线就可以了。

刚开始铁路建成,并不会有那么多的火车运转,并不需要直接建设成为双轨道。

主要是双轨道对于桥墩,钢材的要求太高了,现在大唐的技术虽然有所进步,但想要彻底精准的完成这些钢材的建设难度,实在是太高。

所以不如先建设一个低配版本的,等将来技术提升之后,再来高端版本的。

而这一次渭河大桥的建设,桥墩将会采用跟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同样的建造方法,管柱钻孔法。

管柱钻孔法

其实在渭河上没有必要采用这样的建设方法,因为在长安附近的渭河可以找到河段较窄的部分,采用混凝土拱桥的方式可能更好建造,而且建造拱桥的桥梁专家在大唐也有不少。

但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案是为了日后横跨长江和黄河的大桥做技术储备的,而且这种管柱钻孔法建设出来的桥墩质量可有很大的余量。

另外就是它可以建设高度较高,不影响当前渭河的运输情况。

即便如此,这座桥梁也建设在了渭河的较为上游的部分,不影响渭河码头至黄河流域的航运情况。

其实现在的大唐追求直接铁路跨大江大河有些没必要,铁路可以采用分段建设。

比如说陈仓到长安这一段大约300多里的距离由铁路运输,而陈仓到秦州,也就是前隋的天水郡,后世的天水这一段因为要翻越秦岭,位于峡谷之间的铁路建设没那么容易,可以先不建。

然后从天水到金城,后世兰州的途径上,凡是可以容易建设铁路的路段都分段先建设起来。中间比较艰难的路段可以押后建设。

即便是如此的分段建设,从长安到西域的时间必然也是会极大的缩短!

尤其是进入陇右道一直绵延到后世的乌鲁木齐等地方,其实铁路中间有相当长的部分都非常容易修建的。同样东部地区也是如此,采用分段修建,在重要的城池相互之间的建设铁路,可以极大的节省大唐对边疆的控制力度,不过东部的铁路要靠后了。

李恪没有完全参考后世的铁路建设顺序,而是有自己的考量,因为战略目标不同。

之所以先动工前往西域,而不是绵延前往东部,是因为大唐的东部就是大海,这些地方现在就算是让他们造反估计都没人敢造反,但西域就不一样了。

如果阶段性的铁路能够通过长安一直修建到伊犁,到时候新疆道以伊丽为主要治所的话,那么所能控制的区域面积可就太大了。

不同阶段,不同战略目的,不同要素时期所修建铁路的目的和顺序自然是不同的。

现在的大唐,沿海地区根本不着急,因为这些地方对大唐来说是囊中之物,而控制西域才是战略目的。所以前往西域的铁路才是最关键的。

实际上青海道里面修建铁路也不难,青海道的环境比后世要好很多,而且很多地方都是茫茫戈壁滩,修建的基础已经有了,蒸汽火车的轨道根本没有后世那么高,无非就是每隔一段距离要找到淡水,因为蒸汽火车每隔一定的距离要有加水站。

这些加水站配合巡逻铁路的哨所士兵,刚好可以形成一个个生活区,也算是丰富了青海道驻守人员的生活。

如果实在是找不到淡水的地方也不要紧,行驶在特殊区域的火车进行特殊改装是很正常的事情,多拉一个车厢的淡水能有多大的问题?

从赤海一直到后世的茫崖ai,或者是经由冷湖镇等位置停留,然后再从若羌起步顺着现在水流还很充沛的塔克拉玛干河流沿着焉耆等国一直修到伊丽也不难。

首节 上一节 410/5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平阳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