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335节
我是谁?我在哪?我应该怎么做?他本来是想喷的,但是你说这个情况他还怎么喷?
你别管这个事情本身有多离谱,你就说这是不是好话吧?如果说人家是好话你都要喷的话,那这事情就不对了啊,重点是李恪这事办的,已经不仅仅是好话的问题了,这还是一种从古至今都是文人宣传的一种君子的德!
只是以往很多君子并不会这么执行而已,因为这会削弱君子的权利。
现在不管是李恪还是陛下既然要这么做,这事你还能说这是坏事?你怎么想的?你是要断了所有人的路不成?你看看谁会同意?他这个时候要是喷的话,都不用李恪说话,估计不少跟他同样是御史的人都要反喷回来了。
这就像是一千多年后的那句话,我们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
这话本身有毛病吗?没毛病,谁也不能说这句话不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对的。
就算是普通人也不会觉得这句话有什么让人难以接受的。
而像是他们这个级别的人就更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了。
……
殿下你是不是针对我魏征?魏征有些头秃,特么一年多以前幸亏我没去喷你,而是直接老老实实的回家了,不然的话,岂不是又会被你喷回来?果然,殿下的想法是与众不同,以后看起来要更加的深思熟虑才行,不能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殿下所言极是,这话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意思,但是放到这个地方,却代表着另外一种鞭策,殿下如果能将这种鞭策之意写在明处恐怕会更好了。”魏征一脸认真的开口道。
众人:“?”
魏征你还要不要脸了?你什么时候变成一个佞臣了?!你什么时候开始只会说谄媚之言了?我们还是喜欢以前那个头铁的你,你恢复一下。
所有人都傻眼了,你这也变的太快了,敢情你在秦王殿下这里只会说好话是吧?咋的?面对秦王的时候,那些喷人之语就从你的脑海里面被扣掉了是吗?
“哈哈,不错,郑国公所言极是,这样我后面让人用一块大石头将这句话给刻上去,然后放到你们这各个衙门里面来,你们都得将这句话当成是我对你们的鞭策才行。”
“走诸位,去各个衙门看看,这时间我得亲自给你们送过去才行。”李恪很是高兴的开口道。
众人都是无语,不过他们也不能说什么,这话是离谱了一些,但是送时间这件事本身就是好事,有了这摆钟尤其是这摆钟如此精准的话,那对各个衙门而言确实是好事!
当然了,这摆钟的时间调整李恪也是让随同而来的工匠交给了这些各个衙门的人,其实它上弦也很简单,后面有一个类似钥匙一样的存在,不断的转圈上弦就可以了。
它的发条让它可以维持三天左右,也就是说两天上一次弦就没什么问题。
不过它的发条质量一般,估计用个一两年的话,这个时间肯定会被缩短,到时候估计得更换发条。
这些都是小事,到时候让工匠随便过来就能更换。
去完了中书省,李恪就去了门下省,相较于尚书省来说,这两个省的官员数量要少一些,毕竟六部都是隶属尚书省的,所需官员数量自然是极多。
而像是魏征这种侍中之类的则是属于门下省。
第697章 监察委员会
离开门下省的时候,李恪从怀里面掏出了一个文件递给了魏征。
“额?殿下这是?”魏征有些疑惑。
“给你的,看一看,思考好了之后写一份奏章给我父皇。”李恪开口道。
魏征顿了一下,点点头然后将手里面的奏章接了过来,魏征是知道李世民心思的,所以李恪给他的东西,他当然也就接下来了。
接下来李恪又去了尚书省,六部部门一个部门一个,尚书省这里的部门也留下了一个。
随后就是左卫,右卫,将作监,大理寺,司农寺,尚辇局,鸿胪寺等等。
一趟走下来,第一批的三十台摆钟居然不够。李恪有些感慨,看起来虽然是古代,但传到后世之后,只知道古代是三省六部制,但实际上三省六部制下面的其他衙门也是非常多的,御史监啊,宗正寺啊,太仆寺,太府寺,少府监,都水监等等……
果然能够管理一个国家的衙门就没有那么简单,这可不像是婼羌国那样的国家,姜去胡日常连个抓小偷的活儿都能亲力亲为。
很多东西自古以来都是有流传下来的,这东西就是传承啊,一个国家果然是没那么简单。
想到这里,李恪生生打了个冷颤,不对,我想这个干嘛跟我有什么关系。
啧啧想想这些衙门,李恪就觉得头疼。
我还是闪人吧。
李恪没有进宫,虽然人来了,但是他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去见自己老爹的好,万一李二同志想不开给他安排活怎么办?自己说了两个月不进宫就是两个月不进宫。
李恪这里离开之后,各个衙门的人自然也是好奇的围绕这个摆钟看了好久,尤其是那摆钟的三根时针,分针,秒针,真的是每次都是移动的一模一样的,看起来就非常的精致。
而且他们作为大唐最顶尖的一帮人自然也是清楚,这东西对于提升效率等方面有多大的好处,时间更加量化了,自然一些事情的处理也就可以量化。
它能影响最大的,自然也就是将作监等制作场地,但是对他们这些衙门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至少一个时辰这样的时间跨度太过于粗糙了,比一个时辰更小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很多时候都是估算,而现在有了这摆钟,时间自然更加精准。
而门下省这边的魏征则是打开了李恪给他的那个写着奏章的东西。
魏征翻开看了一眼,《关于成立大唐纪律监察委员会》的构想和相关设定。
名字是秦王殿下的风格没错,不像是大唐的一些衙门,将作监之类的名字,普通百姓都不知道干什么的。
但是这个记录监察委员会一眼就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了。
“大唐的御史制度和侍中都有着监察皇帝和百官的职责,但是从古至今这些制度对百官的威慑并不大,故,该制度需要进行改制。”
“监察委成立后,它不属于任何政府部门,而是归属于未来将会成立的最高委员会(暂定)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监察百官,并且富有调查百官贪污腐败的职权,但不具有审判职能,在监察完百官,发现问题之后,可以向相关的刑部等部门提交相关证据资料,然后由刑部等部门审核。”
“监察委的主要任务除了调查百官的贪污腐败等问题之外,还有是否违法违规使用权利,滥用权利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足以判刑或者罢官的,则由监察委对相关官员进行训诫或者是诫勉谈话。”
“监察委独立于各个道、州的政府系统之外,并且最高监察委有权利任命组成检查小组到下面各个道州进行相关调查。”
看到这里,魏征深吸了一口气,这是秦王殿下对监察委建设提出的整体构想,而这里面要求魏征以这个构想为框架进行填充,尤其是一些注意事项的等等。
但如果这个监察委成立的话,那意味着他们这些侍中和御史就不再是单纯的在朝堂上放放嘴炮,没事挑挑别人小毛病的角色和职位了,也不会是没事就逮着别人一些小毛病不放的事情了。
这东西对于魏征来说,还真的是一个挑战,从这个监察委的职能来看,以后他魏征的主要对象恐怕就是从皇帝变成了百官,想到这里,魏征也是有些无语。
这么说,殿下虽然不知情,但是这算不算也是给自己找路子了,咋了,不想让我们这些侍中和御史每天盯着他呗。
这里面倒是也有关于监察宗室啊皇子啊之类的职责,但是这份职责的前提是来自于这些人同样担任了职位,如果没有职位的话,只是单纯的就是个皇子的话,那你就不用管了,除非对方犯法。
魏征人都无语了,这不就是摆明了秦王殿下不想让人盯着吗?至于犯法,秦王殿下肯定是不犯法的。
废话,以秦王殿下的身份地位和体谅,大唐律才是他最大的武器,他为什么要自己违反?这是肯定的,只要在大唐律规定的范围之内,秦王殿下玩的不知道有多开心。
纠结之余,魏征也是多少有些振奋,因为这意味着陛下和殿下的想法居然是真的?真的是要将权利下方?
这监察委成立后的权利有多大,魏征是肯定知道的,但是这种监查的权利以前只能说都是皇帝的,官员相互之间弹劾之类的肯定是有的,但是调查,那是陛下下令之后才能够调查。
而从殿下的描述来看,监察委似乎自己就有相关决断的能力。
虽然最后肯定是要向上汇报的,但是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先调查,甚至先抓人再最后汇报。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解放了作为最高掌权者的工作强度,比如说像是一些县级等低级官员,这个监察委自己就可以处理了,最后上报陛下,陛下审阅之后没问题就直接处理了。
甚至需不需要上报陛下,到时候都是一个未知数。
尤其是那个最高委员会,或者不叫这个名字,殿下标注了是暂定,或者暂且说它是三省内阁,由他们这些人共同决定,陛下就算是不知道都无所谓了。
第698章 殿下你是想我死
将整个文章看完之后,魏征的脑海里面大概也就有了相关的一个框架,但是要将这个框架填写完成可没那么容易。
不过让魏征开始沉思的是,殿下为什么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门下省?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日常负责的是审议奏章,中书省与皇帝讨论之后起草的法案等都由门下省审议、审核。这些方面如果有认为不恰当的,可以直接驳回,让他们重新去写。像是给事中更是可以在中书省所拟的诏令上面进行涂改,让他们重新去写。
另外就是陛下所写的诏令是否违规,是否合适,都是由他们来负责的,不然的话,魏征每天哪来那么多喷李二的素材,都是从这些地方来的。
而现在,殿下却给了他塞了一个监察委的活儿,这个监察委的监察任务,无疑就是极大的增加了门下省的权力。当然这跟门下省的部分职权确实是有些相同,审查人也是审查不是吗?
当然魏征不知道的是,李恪是仔细思考过的。
其实西方所谓的三权分立制,和三省的职能只要想一想,就知道真的是很相似。
门下省的审议审查机构,而中书省则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是制定和起草诏书诏令的,就像是当初给李恪封秦王的那份诏书一样,开头就是门下,然后如何如何。
那份诏书的整体执行方案就是,中书省这个决策机构和李二同志讨论结束之后,交给门下省审查,门下省审查审议没有问题之后,再盖章,接着将整个诏书诏令交给尚书省。
尚书省就是全国的行政机构,由门下、中书省最后通过的诏书诏令,都是由尚书省最后执行。
这玩意,如果去掉皇帝这个最高职位之后,门下省拥有的就是司法权、中书省则是拥有立法权,而尚书省就是行政权了。
基本没有太大的出入,只不过是因为三省六部制的最终服务是皇帝,所以门下省和中书省也只需要为皇帝负责,那么它们的规模就很小,也不需要下级机构,只需要在长安就行。
而尚书省是具体执行单位,自然是需要六部等相关部门执行政策,然后下级机构也是很多的。
如果将皇帝替换成以整个国家为主体的话,那么门下省和中书省为了将自己的权力执行,自然是需要相关的下级机构了,这很合理。
像是刑部,虽然说刑部的职能当中是有部分提出完善大唐律法的,但是也只是提出,或者干脆的说它就是个建议,因为它没有立法权,最多了就是通过实践确认需要这条法律,但最后的法律制定还是中书省和皇帝才能够决定的事情,所以这个职能跟刑部也并不冲突。
而像是李恪让长孙无忌去制定的那个会议,将来它肯定是要归于中书省的,将来大唐的法律条款改革通过肯定都是通过这个会议来通过的。
至于最后的尚书省,尚书省作为执行部门,换到后世的国内,那就是整个国家的政府机构,国务院。
房玄龄的任务可是很重的,所以说,老房这个人的办事能力毋庸置疑,从大唐贞观年开始,李世民一上位,房玄龄就开始担任尚书省的这个职位,历史上一直到房玄龄自己去世,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二十多年,可想而知老房的能力绝对不是问题。
所以在将尚书省的各个部门参观完毕的时候,李恪就将自己怀里面的最后一个奏章递给了房玄龄。
“殿下,我能不能不看。”房玄龄有些纠结。
“这是你们尚书省的事情,你看不看都不影响后续的执行,不过我觉得你还是看一看的比较好,如果看完了,你确定好了办法之后,日后你的工作强度自然也就下来了。”李恪笑着道。
“但是在那之前,我又多了不知道多少工作是吧。”房玄龄有些无语了。
“也不能这么说,应该说能者多劳,作为大唐的栋梁、柱石……”李恪开口道。
房玄龄实在是没忍住,当时就打断了李恪的话:“殿下,在您这里谁不是栋梁和柱石?”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幢大厦的建成,缺少了一块砖都有坍塌的可能性,所以每个人都同样重要。当然,这里面像是魏国公您这样的人,肯定是最重要的。”李恪很肯定的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