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抢了陈圆圆 第204节
长平公主扫了一眼,顿时勃然大怒,厉声道:“黑美人,休得放肆!我听母后说了,你是来代替袁妃娘娘的。袁妃娘娘生前知书达礼,温柔体贴,我不奢求你像她一样,可不想你却这般肆意妄为。”
“哼,昨日在坤宁宫,弟弟妹妹们跟我说过你的所作所为。怎么,非得逼着我向父皇告状不可?”
而后跳上台阶,拿起放在走廊上的神弓,弯弓搭箭。
“你要用箭射我?”黑牡丹不以为然,冷笑道,“陛下没有告诉过你,我是巫神教圣女吗?动武,我还真不怕你!”
长平公主撇撇嘴:“喏,看到房顶上那一株瓦松没有?”
话音落地,羽箭飞出,射中瓦松后,又嗖的飞回了长平公主手里。
“这是什么弓箭,怎么能射出去又飞回来?”黑牡丹脸色大变。
长平公主不搭理她,收好弓箭之后,拿上一个包袱往外走,她要去军营里参加操练。
走到门口,回头道:“黑美人,咱们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该有一家人的样子,长辈爱护晚辈,晚辈自然便会尊重长辈!”
看着长平公主远去的身影,黑牡丹尴尬道:“喔嚯,这个更加招惹不起!罢了,老娘还是去拿陈圆圆和李香君寻开心吧。”
……
武英殿内,李存明批阅完奏折,又完善了几处北伐方略。
好不容易休息下来,他等着朱慈炯前来见面,心想:“没想到这小子这么快就研制出六分仪来了,真是个人才哪!马上就要开始北伐了,朕还得御驾亲征,得让朱慈炯老老实实呆在南京城里。嗯,还是用老法子吧,这一回让他研制什么东西呢?”
想到这里,李存明看向空中,打开了系统商城。
滑动虚拟界面几下,突然眼睛发亮,他差点从龙椅上蹦到了龙案上。
瞧一瞧,商城里有什么?纽科门蒸汽机,蒸汽机哪!
来了,开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来了!系统爸爸,爱老虎油!
以前的教科书里说瓦特看到蒸汽把壶盖顶了起来而启发了灵感,从而发明出了蒸汽机,其实是后人杜撰的故事。
真实的情况是,历史上第一台实用性蒸汽机是在1712年由纽科门制成,但因热效率低,燃料消耗量大,仅被用作煤矿抽水,并被用了70多年,直到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虽然系统没有一步到位给出瓦特改进的蒸汽机,但能获得纽科门蒸汽机,对于李存明来说,已经值得鸣炮礼赞了。
此时才是1647年,纵然只拥有了最早期的蒸汽机,也比西方世界早了足足半个多世纪!
半个世纪,足够天翻地覆,足够沧海桑田,足够大明朝龙腾四海了!
再看购买纽科门蒸汽机需要100000点正面情绪值,李存明低声笑道:“系统,你是不是先看了我积攒的情绪值,才定的价?呵,你也忒奸诈狡猾了一些!”
系统冷冰冰道:“纽科门蒸汽机非同小可,宿主最清楚它的价值。”
言下之意,爱买不买,坑的就是你!
李存明咬着牙道:“罢了,拿去,把我积攒的所有情绪值全部拿去,算你狠!哎,一滴都不剩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嘴里虽然骂骂咧咧,但确定已经购买成功之后,立即拔腿跑往八宝库。
跑到武英殿门口,差点跟朱慈炯撞了个满怀。李存明来不及解释,一边跑一边吩咐道:“太子,你去把毕登辅叫来,朕要一起召见他!”
朱慈炯紧紧护住抱在怀里的六分仪,看着李存明飞奔而去的身影,嘀咕道:“平日里总责备我着急忙慌心不定,父皇您还不是一个德性,风风火火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第308章 格物致知
半个时辰之后,当朱慈炯和毕登辅从军事院匆匆赶到武英殿时,皇帝已经等候多时了。
夏日炎炎,两人头顶冒烟,脸上流汗,衣服领子湿漉漉的,难受至极。
原以为进入武英殿里,可以稍稍缓解一下酷热。不料殿里竟放置着一个火炉,炉子中烈焰熊熊,热浪袭人,两人更加觉得燥热,感觉自己要熔化了。
“父皇,大热天的为何生起火炉来?”朱慈炯哭笑不得,汗珠从他皱起的眉心间跌落到鼻头上。
毕登辅不敢有丝毫埋怨,低头不语,但实在太热了,站立的姿势有些扭捏。
李存明哈哈大笑:“朕今天要给你们两人上一堂物理课!王承恩,端两碗酸梅汤,拿两把扇子过来。”
朱慈炯喝了冰凉的酸梅汤,摇晃着扇子,总算觉得舒了一口气,问道:“父皇,什么是物理课?”
李存明早就准备好了一套说词,不紧不慢道:“朱熹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读书人要学会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观察研究生活中的事物,来得到其中的道理。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你们知道吧?”
“王阳明小时候就立志要当圣人,他遵从朱熹的教诲,践行格物致知。有一次他找来一个朋友,两人整天面对着竹子进行观察,企图找出竹子蕴含的道理。”毕登辅回答道。
李存明点头道:“没错,这就是王阳明格竹的故事,后来王阳明果然成了圣人,乃是我大明朝文武双全的大才,几百年才出一个的人物哪!今天咱们就来学一学王阳明,咱们不格竹,格水壶。”
说着,李存明走过去,把一个装满清水的水壶放置在火炉上。除了水壶嘴塞了一个木头塞子之外,倒也没什么奇特之处。
一炷香的时间过去了,朱慈炯看不出个其所以然来,昏昏欲睡,暗想区区一个水壶,能格出啥大道理呢,父皇是不是拿我们寻开心?
就在此时,水开了,热气从壶盖边沿的缝隙中往外冒,发出尖锐的声响。
“站远一些!”李存明提醒道。
嘭的一声,热气把壶盖掀飞,壶盖落在地上摔裂了。热气氤氲开,武英殿里更加潮湿闷热。
“好了,看明白没有?有何想法?”李存明一边问,一边拍手叫进来两个太监,示意他们把火炉提出去。
朱慈炯道:“看是看明白了,就是烧了一壶热水,能有啥想法?”
李存明微微皱眉,看向毕登辅。
毕登辅道:“陛下用木塞堵住水壶嘴,热气无法宣泄出去,郁积在壶内,越聚越多,而后掀飞了壶盖。臣在想,陛下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堵不如疏,做人也好,当官也罢,遇到事情要学会疏导?”
李存明苦笑道:“哎,你们啊,受到四书五经的影响太深了,天底下所有道理都要往为人处世方面去想。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朕就是想让你们看一看,水蒸气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朱熹也好,王阳明也罢,他们所谓的格物致知,是为了找到伦理纲常。但朕所说的格物致知,是为了发现事物本身存在、运动、变化、发展的道理,与为人处世、治国理政没有半点关系,这便是物理。”
毕登辅和朱慈炯若有所思,但更多的是困惑不解,难以理解消化皇帝的这一番理论。
李存明也不强求他们在短时间内摆脱以往思维的局限,走到角落里,扯开一块红布,露出一架十分特别的机器来,招呼道:“这是蒸汽机,你们来看一看。”
毕登辅和朱慈炯走上前来,只看了一眼,顿时无比震惊,从来没见过如此复杂的机子!
李存明解释道:“所谓的蒸汽机,就是利用蒸汽来带动机子运转。你们看,这是锅炉,蒸汽在锅炉中生成后,由管道送入汽缸。汽缸中安装了活塞装置,蒸汽推动活塞作往复式的机械运动,而后带动扁形杠杆上下拉动,这样一来,扁形杠杆另一头连接着的提水泵拉杆也动了起来,便能把矿井里的积水抽出来了。”
毕登辅听了皇帝的详细讲解,脑子里已经出现了蒸汽机运动的画面,两眼发亮道:“这么说来,这种机子是用来在矿井里抽水的。如果真能有用,倒是可以解决大问题啦!”
“张煌言和方以智都曾写过信给臣,他们说现在的矿井一般靠马力转动辘轳来排除积水,但一个煤矿需要养几百匹马,排水费用很高 。陛下,给臣一些时日,等臣和工匠们研究透彻蒸汽机运作原理以及制造工序之后,立即着手生产,而后运到各地矿山投入使用。”
李存明道:“朕也是这么考虑的,我朝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了,尽早将蒸汽机大规模投入使用,尽可能满足各行各业对煤炭的需求吧。”
“不过朕特意召见你们,还有更要的事情要交代。眼前的蒸汽机并非尽善尽美,有许许多多缺陷,尤其是热效率不高,而且局限于矿井抽水运用方面。朕希望你们能够进行钻研,改进蒸汽机,在别的地方也可以使用。”
“父皇,您是说蒸汽机还有改进的空间?”朱慈炯突然兴奋起来,目光闪闪。
李存明笑道:“怎么,来兴趣啦?先别急,还没学会走路呢,就不要想着飞起来。你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像吃一道美食,细嚼慢咽吃透了,从中品味出这一道美食是如何炮制出来,用了些什么材料,火候刀工如何,明白吗?”
毕登辅和朱慈炯点着头,看得出来,两人欲欲跃试,已经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了。
李存明微微一笑,看向朱慈炯怀里抱着的东西:“这就是六分仪了吧?很好!太子,你先去科学院申请专利,而后多制造几个出来,送往水师军营。”
“申请专利太麻烦,儿臣只想研究蒸汽机,这专利不要也罢。”朱慈炯目不转睛盯着蒸汽机,此时六分仪对他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了。
“胡闹,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这专利还是要申请的。况且研究改进蒸汽机,可是耗时耗钱的事情,你可以把利用六分仪专利得来的钱投入到研究活动之中,为朕节省一些费用不好吗?”
朱慈炯想了想,拔腿就往外跑,嘴里叫道:“毕老师,我先去科学院申请专利,晚上来军事院找你。从今天起,我们不眠不休不吃不喝鼓捣蒸汽机!”
毕登辅哈哈大笑:“饭还是要吃的,觉还是要睡的。陛下,臣告辞了。”
几个太监抬着蒸汽机,小心翼翼跟随毕登辅而去。
李存明站在武英殿门口,看着朱慈炯和毕登辅兴冲冲远去的背影,暗想:“瓦特改进纽科门蒸汽机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大明朝的人才们需要多久呢?”
第309章 观察员,大明朝拿破仑
八月十八日,李过奉旨率领军队从襄阳府移师北上,驻扎在郧阳府。他的先锋部队已经达到了郧阳府以西的青桐关,随时可以沿着夹河河谷北上攻打山阳县。
之所以大军暂时停顿下来,是因为李过在等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这一天下午,钦差大臣来到郧阳府,李过慌忙出城迎接。
“兴国公,我们又见面了!”傻大柱跳下马来。
“原来是……顺侯,你就是陛下派来的钦差大臣?”李过惊讶问道,心里有几分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
傻大柱看出了李过的异样情绪,暗叹:“哎,毕竟李自成死在我手里,李过还是耿耿于怀。”
“不,任大人才是钦差大臣!”傻大柱指着任七道。
李过看向任七,发现他断了左腕,猛然想起这两年以来声名鹊起的断腕钦差,惊叫道:“您就是在南边推行新政的断腕钦差?”
“正是!”任七笑了笑,举起断手晃动两下。
“哎呀呀,久仰大名,得见任大人,真乃三生有幸!”李过笑道。
任七道:“兴国公,你年轻有为,比我任七厉害多了,三生有幸的人应该是我。咱们别互相吹捧了,怪肉麻的。”
李过哈哈大笑,他在农民军军中成长起来,喜欢跟爽快豪放的人打交道,迎接钦差大人入城:“任大人,你也别称呼我为兴国公,我归顺大明朝之后,寸功未立,实在不够国公的资格。”
入了城,三人走上城墙,看着浩浩荡荡的运粮队伍进城。
任七道:“这些粮食一共有四十万石,是从南京城运来的。本官和顺侯紧赶慢赶,总算在二十天之内追赶上了李将军的军队,没有耽误军情吧?”
“从南京到郧阳府,押着四十万石粮食,竟然只用了二十天不到的时间?”李过再次惊讶道。
“我也没有想到这么快速,出乎意料。一路走来,许多地方都修了水泥路,而且有了邮政部门的协助,确实省了不少力气。”任七道。
李过慨然叹道:“是啊,我大明朝日新月异,这两年来发展太快了!这一切全是陛下运筹帷幄带来的改变和进步,令人叹服,令人心安!”
“心安?怎么讲?”
“任大人,跟你说句实话,我以前在大顺朝效力,带领农民军战斗,总有种漂泊无依的感觉。现在呢,有了稳固的大后方,有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心里就觉得十分安定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