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让你女儿怀孕怎么了 第238节
李承乾最恨别人骂他瘸子,而这死胖子还在瘸子前加了个“死”!
啪!
燕十八直接一巴掌抽在死胖子脸上,呵斥道:“找死,竟敢对太子如此无礼?想要灭九族吗?”
孩子被打懵了,接着嚎啕大哭。
这家主人本来要弄死眼前这个死瘸子,好心迎接进家里做客,你却打我孩子?
接着,燕十八亮出了东宫的令牌,全家人都吓了个半死。
李承乾见燕十八收拾了这不长眼的死胖子,也没有和这家人计较。
只是转身淡淡地说道:“粮食不该被浪费,它是农民辛辛苦苦,耗费了一整年时间才种出来的,而这只鸡腿,更是耗费了不少粮食,长了一年多,才有了这鸡腿。”
“朝中规定,浪费粮食者,需重罚!”
他离开了这户人家,又去了下一个村子,每个村子的情况基本大同小异。
他带着所见所得,今日非要和父皇讨个说法。
太极殿。
“父皇,儿臣回来了。”
李世民正在批改奏章,气得脸色发青,妈的,这群人是疯子吗?
前段时间,一股脑地喷蜀王,蜀王走了,去了陇西,现在又开始喷太子。
竟然有人咆哮,太子借着体验民间疾苦的名义,四处扰民,纵容属下殴打他人,连十岁的孩子都不放过。
私自没收勋贵的田产,私自命人开仓放粮,甚至没有经过朝中政令,私下任免地方官吏。
上目无王法德行,下不懂地方行政困难,如此太子,将来如继承大统,得万民拥护。
李世民将手中的奏折扔了下去,冷声道:“你先不用说话,也不用着急着教训朕,你先看看这些抨击你的奏折吧!”
李承乾瞥了一眼洒落一地的奏折,躬身道:“父皇,这些是儿臣预料到的,其内容不用看,儿臣也知道是什么?”
“不就是儿臣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想要废了我这个太子之位吗?”
李世民眼前一亮,太子今日怎么跟换了一个人似的?
看样子这次民间之行,对他触动很大,有长进。
李世民想要让太子好好冷静一下,说道:“此事你不用管,先去看看你母后,你有新添了一位妹妹。”
李承乾先是一愣,母后诞下了妹妹?
他竟让将此事给忘记了,不过比起国家大事,新添一位妹妹,还不值得他高兴。
“父皇,既然母后和妹妹都安好,儿臣明日去探望也不迟,但父皇的子民吃不上饭,要饿死了,此事却是大于天。”
李世民叹了口气,太子是有所长进,但目光过于狭隘,长进不多,你是太子啊,将来要继承大统的,你不是圣人!
李世民站了起来,背着双手,走向了太子,很是严肃地说道:“朕已经知道你最近做的事情,你能看到这些弊端,说明你有长进,朕这些年对你的教育,没有白费。”
“但你是太子,不应该只看不好的一面,同样要去看好的一面,权衡利弊,再做出决定,绝对不能脑子一热,拍着屁股就决定了。”
“现在只是一部分人吃不饱饭,但如果你的决定适得其反,那就是大部分人,甚至是全天下的人吃不上饱饭……”
“管理是一门极具智慧的艺术,正如《道德经》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煮一条小鱼,你不能去随时搅动它,否则它就会烂掉,只需要将油盐酱醋把握到恰到好处即可。”
“治理国家,既然政策已经制定好了,即便是作为君王,也要在这个政策内行使权力,你不能过多的,随意地去干预,尤其是在没有权衡利弊的情况下……”
“君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前提条件是,社会必须要良性运转,而社会要良性地,正常地运转,就得靠那些地方勋贵和豪绅,他们同样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你以为朕没看到地方豪绅的危害吗?朕看到了,朕从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了,但想要改变千百年来的规矩,谈何容易?”
“所以,朕一直在积蓄力量,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时,静若处子,有为时,必须动若脱兔,必须一击成功。”
“汉朝时曾经有这么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但在汉武帝说出这句时,曾经的汉朝却是无为而治多年,休养生息,等到汉武帝时,积蓄了足够强大的力量,他才敢这么说,而后一击击溃了北方的匈奴,成了强汉!”
“可汉武帝也打光了几代人的积蓄,给整个帝国种下了覆灭的种子,朕不希望这事发生在朕身上,更不希望发生在你身上。”
第241章 在其位,谋其政
李承乾静静地听完了李世民的话,恭敬的拱手:“父皇,但老百姓是过的真苦啊,他们已经在生死边缘挣扎了……”
“儿臣知道,父皇在积蓄力量,想要一步步地瓦解世家,将地方的权力收回中央,稳固大唐的根基,可老百姓是无辜的!”
“父皇是知道的,儿臣脾气犟,从未在人面前流过眼泪,可儿臣这几天流了很多的眼泪,儿臣看到他们的生活,心酸啊!”
“一家子六口人,两个人是没有裤子穿的,只有外出干活的人,才有裤子穿,六岁大的孩子,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吃过一口肉,老人生病了,不敢去看病,只能趴在炕上等死。”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前段时间,道士下山,经过那村庄时,为老人看了病,免费给了药,这才救了一命。”
“父皇,这并不是个例,而是常态,一个村子百十来人,其中三成如此。”
“这还是长安城附近的村子,天子脚下,那边远地区呢?”
李承乾说的很激动,眼眶都是红的,似乎要和李世民拼命一般。
李世民垂目,许久后,这才道:“朕知道了!”
李承乾躬身:“儿臣告退。”
李承乾走后,李世民送到了台阶上,远远地望着儿子离开。
其实他心中还是很欣慰的,不管别的,太子心中装着老百姓,这就是老百姓的福气。
至于他的目光不够长远,他的格局也不够大,做事没有足够的魄力,不像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太子,但太子也不需要有开拓性,这不是有他李世民吗?
他有生之年,将这些事情给解决了,让太子守城就好。
李世民眼神中闪过一道光。
“王德!”
“老奴在!”
“传雍州牧,万年县令,长安县令觐见。”
王德小心翼翼地瞅了一眼李世民,小声道:“陛下,蜀王去陇西了,前段时间,你授予了蜀王雍州牧之职。”
李世民拍了一下额头,暗道自己被气糊涂了。
“那就将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的人都……请来,今日,朕想和他们拉拉家常……等太子见过观音婢,也让他过来。”
“老奴这就去!”
这天色都黑了,陛下竟然还要连夜召开朝会,可见陛下心中真的是发怒了。
不过这不关他的事情,也不关蜀王的事情。
王德高高兴兴地去了司礼监,让人马上传旨,召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的人进宫召开议会。
此刻的大佬们,辛辛苦苦干了一天的活,下衙后回到了家里。
正准备好好的娱乐一下,或者去外面的天上人间潇洒一把,结果传旨的太监就到了。
听闻陛下连夜要召开朝会,而且还是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的人都要去,这让大佬们心中捏了一把冷汗。
这大晚上的,还是头一回,挺吓唬人的。
太极殿里,灯火通明,李世民坐在案几后面,微弱的灯光照在他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哀乐。
只是前面的案几上,却是放着一杆冰冷的步槊。
这杆步槊,是李世民打天下时常用的武器,威力强大,锋利无比,在战场上可轻松破开敌人的铠甲。
等大家到了太极殿,这才发现,这次召集的全是文臣和皇亲国戚。
太子李承乾站在最前方,接着是司空长孙无忌,河间郡王李孝恭,接着是尚书省左仆射房玄龄,门下省侍中魏徵,中书省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廷,侍御使马周,鸿胪寺卿唐俭,大理寺卿戴胄……
最后站着头冒绿光的万年县令辛处俭,长安县段子手刘行敏。
整个大殿都站满了各部门的一把手。
(至于尚书省尚书令和中书令都是空缺,李渊在位时李世民就做过尚书令,李世民登基后,觉得这个位置权利太大了,所以一直空着,干活的便是左右仆射。”
即便是这么多人,但在昏暗的灯光下,所有人都低着脑袋,不敢说话。
因为他们进来后,就感觉整个大殿杀气腾腾,仿佛有暴风雨来临的前奏。
李世民瞥了一眼朝堂上的所有人,放下了手中的一本书,缓缓地站了起来,走向了自己的宝座。
“臣等拜见陛下。”
“诸位免礼,这么晚了,还将诸位请来,朕心中也是过意不去的。”李世民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只是那笑容有些阴森森的。
众人见李世民笑了,顿时悬着的一颗心放进了胸腔。
接着,李世民又板起了脸颊,淡淡地说道:“但在其位,谋其政……”
“今晚请大家来,不谈政事,只谈家事。”
李世民甩了一下袖子,便坐在宝座上,睥睨着下面的臣子。
“既然是谈家事,诸位还是坐下谈吧!”
李世民早就命人在大殿两旁准备了蒲团和案几。
上一篇:抗战:亮剑杀敌,我是军阀之王
下一篇:隋唐:订婚李秀宁,开局大雪龙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