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第127节
聘请童生担任孩童的识字先生,只要愿意出钱,招个一百二十万人,是可以的。
而秀才。
数量就摆在那。
需要八成以上的秀才愿意去学堂担任开蒙先生。
先不说这些秀才适不适合当开蒙先生,家中是否殷实等等情况。
像九边十三镇这种易战乱,南云之地瘴气毒虫难以生存等,这些地方,又有多少先生愿意去?
再加上。
多数秀才是出身士族。
为了学识垄断,会坚决抵制这种广开民智的国策。
可以确定的是。
想在国朝范围同时进行福城学堂国策,开蒙的先生,绝对是不够的。
除非。
让童生去担任孩童们的开蒙先生。
不是说别的。
就童生那点学识。
给孩童们开蒙,说不上误人子弟,但也强不到哪去。
“先在顺天府、应天府和几个富裕省内推行这道国策怎么样?”
刘阁老退让道。
事实摆在面前,再为民着想,也要从实际出发。
“季晦,我明白你的想法,想在几个府省推广,积累些秀才童生,再在全国朝施行,避免了开蒙先生一时间不够的尴尬境地。”
叶首辅先肯定了刘阁老解决问题的态度,后叹息道:“可季晦啊,如你所说,以南北直隶和富裕几省先开展福城学堂国策。
会造成一个相当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这些府和省在学识、财富上,会越来越强盛。
因为,先下手为强。
这些府和省,抢占了大量的好先生,也抢先拥有了大量的人才。
而那些延缓推进国策,本就极为贫穷的省府,势必会受到挤压。
而贫穷省府诞生的人才,为了寻求际遇,也会跑到富裕府省去。
到时候,只会形成一个局面,强府越强,弱省越弱。
再想扶。
付出百倍努力未尝得到一份回报。
这,是季晦你所想要的,所想要看到的吗?”
古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国朝。
不可能阻止人才去其他府省发展。
为了内部两京一十三省的均衡。
必须提前把这个考虑了。
“首辅大人,我倒是觉得,在这个上面,刘阁老的想法不错。”
方次辅不计前嫌,仗义执言道:“人才,不论往哪流,总归是在国朝范围内,肉再烂,也是烂在自家锅里,怕什么?
话又说回来,等人才去他省府学的本事,赚的钱财荣归故里。
相当于把本事和钱财带回来了,对弱省府来说,这简直是件大好事。”
“就怕啊,人才一去不回!”
何阁老幽幽出声,无视老友期待支持的眼神,摇摇头道:“在没有解决百万开蒙先生之前,我对这道国策建议,坚决反对!
季晦,我希望你能明白,朝廷的存在,是帮助穷苦省府解决穷苦,而非解决掉穷苦省府,更不是无视底线的帮助富裕府省更加富裕!
这道国策,虽说事关民生,但恕我食言,拿回属于自己的票拟权!
你的想法,不成!”
第81章 废除八股,改变科举
僵局!
在御前。
内阁分歧公然出现。
对于福城学堂国策,是大体支持的。
可在执行上。
叶首辅和何阁老,坚持着一个原则,要推行就整个国朝同步推行。
均衡发展。
而提议者刘阁老和方次辅,则认为可以一部分一部分来。
分批发展。
互不相让。
察觉无法说服彼此后,下意识地,把目光转向了御案之后。
“大家伙儿,说累了吧?”
朱由检笑了笑,轻声道:“魏忠,搬凳子来,让大家伙儿坐着,再喝点茶,润润嗓子,想想有没有别的要补充!”
四把锦凳。
四碗清茶。
众阁老坐的很拘谨,仅挨了个凳边,没有坐实。
茶,是好茶,但浅尝浅止。
心底直打鼓。
“既然众阁老不说了,那听朕说说!”
朱由检缓和了暖阁内气氛,淡笑道:“福城学堂国策,是为国朝储备人才的绝佳手段,是必须进行的!”
“陛下…”
“多谢…”
两道声音同时响起。
前者。
是何阁老焦急想要表达意见。
后者。
是刘阁老被肯定后的喜悦感激。
但。
都没有说完。
就被朱由检给打断了。
“让朕说完!”
朱由检笑容收敛,两手微微下压,示意两位阁老坐好,继续道:“进行是进行,但不是以现在的手段进行!
朕和内阁,必须正视福城学堂国策带来的种种问题!
朕先从学堂本身说起,建造学堂和书籍纸笔墨,这些钱,国朝出的起,就无需再提!
难点!
在聘请先生上!
主要是在开蒙先生上!
朕倒是想问问众阁老,真的觉得凭借读过的圣贤书,就能治好一国吗?就能解决平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吗?”
此问。
直指学问本质。
圣贤书。
可以明理。
可以晓礼仪。
可以懂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