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第835节

而且在华夏文明一直影响亚洲数千年的过程中,有些土着高层娶妻华夏人甚至以拥有华人血统为荣,更有甚者,一些土着人的高层大族本身就是华夏人建立起来的。

现在的泰国王族就是华夏人血统占了大多数的,在华夏文明渗透了上千年的漫漫历程中,华夏的影响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以这个时候还叫做暹罗的泰国而论,有规定出生地在暹罗的人口都属于暹罗人。

这个时候泰国人口1400万人左右,纯正的华人有300万,而中泰混血的就达到了800万。

虽然抗战前泰国的华侨统计数量是500万,但隐形的却与之相当,甚至更多。

这些黄色人种都是孟享要拉拢同化的对象。即使他们不一定对先锋军政权感冒,但毕竟属于可争取对象,他们的子孙后代会逐渐认同华夏大家庭的。

孟享此举也是无奈,整个南洋的人口太多了。如果早上一百多年,很容易用屠杀的问题解决,但现在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在不断苏醒的过程中,任何粗暴的手段都可能导致反作用,引来列强的过早插手。

而且,普通人出身的孟享毕竟不是真正的冷酷无情或者心砺成钢,视近亿的人口为无物,他还做不到,始终难以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一份子。

当然,孟享也不会一概的把黄色人种都当成需要同化的对象,那些敌视华夏的,孟享会毫不犹豫的清理。

纯正的华夏汉奸,孟享都不会手软,更何况这些土着文明气味浓厚的人。

到目前为止,向中南半岛的移民人口不过才二百多万,若是保留土着人太多,对同化渗透绝对是个大阻碍。

纳粹的兴起绝对不是偶然,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在二战前就已经到处蔓延,随着二战后各老牌帝国的衰落才大规模爆发出来。南洋这边更是暗流潜动,一不小心华夏就会陷入泥潭中。这也是一开始孟享就直接排除200万军队来弹压的主要原因,趁着这些思潮还没有泛滥,及早稳定住南洋的局势。

“再增兵100万,可以用建设兵团的名义!”为了加快南洋的稳定步伐,抽出精力向更广阔的外围发展,孟享大笔一挥,再次增兵南洋。

与之一起南下的将还会有七百万华夏人,加上在华夏联合政府的最新统计中的1200万南洋华人的势力,在三百多万军队的支持下将彻底稳固住南洋的局面。

以前,华夏积弱,一些华人也不承认华人的身份。随着华夏的崛起,统计的华人人口更多,远不止中央党曾经统计出的八百多万。

这还是华夏军队没有彻底统治南洋的时候,或许未来这个数字会增加更多,成为华夏安定南洋的一份子。

而有了这些措施稳固局势后,孟享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清理计划。

除了帅选那些华夏遗脉外,孟享还要对那些印度谱系和棕色人种来一次相对全面的清理。

若是说那些人数已经极少,快成珍惜动物的棕色人种,孟享或许还会手下留情,为华夏大家庭再添上一个族系,偶尔用那些保留下来的原始风情调剂一下现代风格。但对于印度谱系的土着人,孟享绝不敢放松,唯恐再演变出一场养不熟的狼的戏码。

“哪里来的就回哪里去吧!”孟享向鼠二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后,最后不由轻笑道。

加上南洋的华人,孟享最后能保留的南洋人数也只会到三千万,甚至还要进一步清减到理想的两千万。

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但这个时代东南亚的人口却是在一亿左右。

战争和一系列因为内斗和疾病等清减人口,最多能削减三千万。这其中有日本人的一部分功劳。

日本人也有一个针对东南亚的人口清减计划,到目前因为他们的影响,也有一千多万的收效。不过他们主要是长期的针对措施,而孟享却需要更短的时间来解决当地土着的隐忧,避免未来英美的插手,并为华夏移民让道。

剩下的那部分人靠杀戮是不解决问题的,即使要采取白人想的隔离手段,也是一个麻烦事,而且很少有那么大的土地可以安置。

南洋诸岛都有众多的资源,即使现在贫瘠的土地上,日后也有不少的矿产所处。为了避免日后的麻烦,哪一块土地,孟享都不舍得。

最终孟享想到了,哪里来的麻烦就回哪里去。

既然他们和印度那边干系密切,那么就组织起他们来,让他们打回老家去吧。内容?你视力没问题吧?

第910章包围印度

“又是一番腥风血雨啊!”孟享的新主意在送到参谋部细化推敲的时候,范种不由感叹道。

华夏军队南征北战之余,总参谋部在孟享的指示下,早就有了一屋子西进印度的计划安排了。

只是最后绝大多数军事行动都被孟享搁置了。

“印度人太多了!”这是孟享搁置的主要原因。

战争最终追逐的还是利益。

老牌的英法帝国,在资本的驱动下把殖民的旗帜插遍全球,首要是为资本工业机器掠夺最廉价的生产资料,从中赚取暴利。

而华夏无论是北战西伯利亚、远东还是南征南洋和澳洲,抑或西取中亚,首要的目的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

其次才是图谋那些资源。

所以华夏军队过后,就是移民大潮把华夏新开辟的土地淹没。

这样远交近攻,逐步的向外扩张,才能把地盘打得越来越大,越战越强。

这种连肉带汤全部吞并的方式可谓是最为彻底,但也是英美法苏俄等国学不来的。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需要一个易消化的好胃口。他们少了华夏祖先遗留给后人的庞大人口基数。

这也是苏俄在西伯利亚一直不稳,日本人侵略华夏时一直无奈的重要原因。

人口,很多时候也是国力的一种象征。

而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虽然其他方面实力不强而且简直说弱爆,但人口这一项却足以让孟享挠头。

50年的印度人口的统计就超过了3.58亿,此时的印度还没有分裂,加上印度的一些低等种姓和贱民的人口统计一直不详,远超书面的统计数据,此时的人口规模达到4亿还是有的。

这么多的人口,杀都杀不尽。即使把华夏的5亿多人都搬过去,也谈不上同化。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靠移民的方式来彻底征服。
首节 上一节 835/11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枭风

下一篇:抗战之红色警戒(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