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杂货铺 第479节
是同一种木材?
这是小红檀木啊!这种树当前世界上只有几棵,缅南一棵,越南一棵,大夏国原本也有两棵,不过十几年前,已经先后枯死了。
因此这种小红檀木极其珍贵,收藏圈子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克小红檀,百克黄金换。
哀牢山门竟然用这么珍贵的木材制作了整面墙的书架,且不说上面书籍的价值,光书架就是无价之宝。
这么一来,我哪还有睡意。
走到书架前,伸手摸了摸书架,硬硬的,凉凉的,和摸丹药木盒的感觉一样。
我刚缩回去,立刻被眼前的一本特殊的书吸引了。
是传说中老子所写的《道德经》。
这本书不过五六千字,却是大夏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只不过眼前的《道德经》,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刻在竹片上的,也就是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竹简书。
据我所知,竹简书都是西汉之前的,如果眼前的竹简书是真的,那珍贵程度就难以想象。
长沙马王堆曾出土过西汉时期的《道德经》,好像也是竹简的,据说当时震惊了整个考古界和文学界。
因为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和我们今天所流传的《道德经》绝大部分内容不同。
文学界和考古界的专家经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道德经》,并非老子原文,而是之后的统治阶级为了愚化世人,进行了多次改编。
甚至有些内容和老子《道德经》原著的思想背道而驰。
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还是在地下,这卷《道德经》保存并不完整,其中三分之一的内容已经无法辨认出来。
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还只是汉朝的,距老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相隔了千年。
由此可见,真正的《道德经》早已失传了。
我随手把眼前的这卷《道德经》拿了起来。
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而且明显看得出,竹简做过防腐处理,由此可见这卷《道德经》极有可能是真的。
上面都是篆体小字,我竟然一个都认不出来,就更确定这是真迹了。
震惊的同时,我视线又定格到了一旁的一摞纸上。
这一摞纸用一块儿玉环压着,略微泛黄。
这玉环有成人手掌大小,通体墨绿,没有一丝杂质。
光这块玉就已经价值不菲了,可见玉下面压着的这摞纸更非寻常之物。
这么一想,我轻轻拿起墨玉,在手里掂了掂,分量很重,冰冰凉凉的感觉直透手心,看见应该是真玉。
把玉石放到一侧,我拿起最上面的一张纸。
这纸握在手里软软的,不过感觉十分有韧性。
再看纸上的东西,我顿时有点懵。
看第一眼,黑乎乎的一大片,上面印着一列列勉强可辨认的字。
摸了一下,我恍然大悟。
这是考古界常说的拓片啊!
一般的拓片内容都很珍贵,因为既然是拓片,那多半是刻在石头上的,基本都是“孤本”。
而且很多内容都是不能让世人知道的内容。
这一摞拓片足有十几页,而且和《道德经》竹简书放在一块,足见珍贵程度。
第491章 兰亭集序真迹
当今世界上真正的阴阳学大师绝对不超过十个,其他的都只是半吊子水平,而且几乎所有当今阴阳圈的人都承认,无论是占卜、堪舆,还是奇门遁甲、观星象等,其水平都不如以前的术士们。
尤其是唐代之前的。
据说战国时期和两晋时期是阴阳圈最鼎盛的两个时期。
其中战国时期要远胜于两晋时期。
也就是说,古代的很多术法随着朝代更迭,逐渐失传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的并非如传统意义所理解的“儒”,而是当时的方士。
至于原因,很可能是“封口”。
所焚烧的书,也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文学或者历史方面的著作,而是方士们撰写的典籍。
遭此浩劫后,很多能人异士开始变得“内敛”,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一身本事或者惊人发现失传,便想到了一种巧妙的保存方式,那就是将其刻在十分隐蔽的地方,例如隐蔽的山洞或者自己的百年安身之处。
当然,无论是留在隐蔽山洞还是墓穴石碑上的刻文,都是“孤本”。
把整块石板或者石壁带走不方便,也容易破损,于是便出现拓印这门手艺,尤其是在考古圈子和盗墓圈子。
其实考古和盗墓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一个有证,一个没有证。
其实拓印也算不上是手艺,因为没多少技术含量,说白了,和七八岁小孩用白纸和铅笔印出硬币的图纹一个道理,属于一看就会的法子。
有些拓片的价值难以估计,越是时代久远的价值越大。
这道理很简单!
不是很重要的内容,也没必要费劲刻在石头上,用这种方式留给后人。
这张拓片用着的篆体字,足以说明至少是秦代的,可惜我一个字也看不懂。
我小心翼翼地放下这页拓片,重新将墨绿色的玉环放到这一摞拓片上。
又随手翻了几本书。
书的名字我没有听过,不过看得出都做过防腐处理,的确都是古书。
这就更让我心中的好奇爆棚了。
哀牢山道士竟然有这么强大的实力,能够收集到这么多珍贵的,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无价的古代典籍?还用小红檀木制造书架存放?
这个可是财力、能力以及魄力的综合体现。
不是一般人或者一般的群体能做得到的。
我被一根竹筒吸引。
这根竹筒直径约十厘米出头,长一米半左右,两头用深褐色,看着像是橡皮泥的物质堵着。
直觉告诉我,里面的东西一定极其珍贵。
我赶紧拿起来,感觉沉甸甸的。
拔出一头的深褐色塞子,把里面的东西倒了出来。
感觉是一张画或者书法作品,虽然是纸质的,不过表面有一层透明膜。
我慢慢将其铺开,露出十几厘米时,我确定这是一幅书法作品,毛笔字,还是行书。
全部打开后,我将这幅书法作品小心翼翼地放到了地上,然后起身仔细看。
我不懂书法,不过这字一看就很带劲儿。
大约三百多个,空白处还有七八个红色印章。
我知道古代很多文人有在收藏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上印章的“恶习”,以示传承有序,例如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曾在超过一万件书法绘画作品上盖过章。
我一眼看到了其中一个印章是“秦王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我心中一惊,赶紧仔细辨认书法内容。
认出标题的一刹那,我心中的震惊程度根本无法用语言形容。
竟然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还真是兰亭集序!
天呐!不是说真迹早在唐代就会毁了么?
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据说当前连宋代的仿品都被当成国宝,价值上亿,如果真把王羲之的真迹弄到世面上,根本就无价。
我赶紧小心翼翼的把兰亭集序放回到竹筒中。
再一次扫视眼前的书架,意识到无论是书架还是书架上的作品,都是无价之宝,我哪还敢再碰。
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睡了过去。
不知道睡了多久,感觉有人摸我的脸。
我一下子就醒了。
睁开眼,就看到爷爷一脸担忧地望着我。
“爷爷,您的电话一直打不通啊!是不是出啥事了?”
看到爷爷,我赶紧坐起来,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