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停职?我转投纪委调查组 第720节
韩浩摇了摇头,说起了这个命案。
然后他把手中的这些档案材料放在杨东办公桌上。
“这是这几天我们巡视组的同志,巡视各部门所写的意见,以及一些材料。”
“经过巡视发现,开阳县人大,政协,税务局,财政局,发改局,民政局,都存在干部懒政懈怠的问题。”
“其中民政局的懒政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为群众办理结离婚的窗口人员,存在态度恶劣,言语低劣,而且故意拖延时间,有些时候人家新人拿证件本该是开心的,但因为窗口办案人员拖延时间,导致心情都不好。”
“这些问题,都在这里。”
韩浩汇报给杨东,脸色凝重认真。
杨东拍了拍这些材料档案,点了点头:“巡视出问题,就移交给各部门的一把手,让他们整改。”
“固定期限,我要看到成效。”
“如果期限到了,还没有效果的话,那就别怪咱们巡视组插手具体事务了。”
杨东给足了他们面子,但如果他们给脸不要,依旧做这种事,存在这种懒政行为,那就不怪他心狠手辣。
“其实没等咱们通知他们整改,各部门局长就已经开会强调,主动去整改了。”
“目前基本上都整改到位了。”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最近感觉开阳县的各部门,都比较怕巡视组,无论巡视组移交了什么整改意见和建议,他们都全盘接纳,并且立马整改。”
韩浩说到这里,脸色有些狐疑和不解。
“庆和县的腐败窝案被处理,震动的可不仅仅是庆和县的干部系统,整个灵云市,从市里到各县,乡镇,估计干部都害怕。”
“这就是巡视组存在的意义和必要,给予震慑,让他们不敢胡乱来。”
“尤其庆和县的案子,还有我的参与,所以开阳县的这些干部更怕,我也调查他们。”
杨东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
韩浩闻言不禁笑了起来:“杨组长,您的威名和手段,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你个老小子,什么时候能改拍马屁的坏习惯?”
杨东指着韩浩笑骂着,这个韩浩是这几个副组长里面,最会拍马屁的。
无论在省纪委,还是来到省纪委巡视组,都没改脾气秉性。
“嘿嘿,我拍马屁也分人,有的人没资格让我拍马屁,只要我看不上眼的,管他什么级别,哪怕是厅长,都没资格。”
“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组长您,我就感受到了一股由内而外的心悦诚服。”
“这可能是我的问题,我得改啊。”
杨东看了眼韩浩,摇了摇头,也不和他计较这些。
“走吧,跟我去办一件事。”
他要的是做实事的韩浩,而不是一个拍马屁的韩浩。
“什么事?”
韩浩诧异,杨组长刚回来就要办事啊?
“去做个暗访,抓一下赵羽飞和市委秘书长朱阳明勾结办矿,赚黑心钱,害死矿工,隐瞒不报的证据。”
杨东从衣服兜里面取出马大龙写的纸条,上面记着四个矿工的所在地址。
他们因为透水事故死亡,却没能伸张正义,就这么死在了井底,连基本的收入保障都没有。
家属讨公道上访,还被拦截打成残疾。
这种事要是不管,我杨东枉为纪委干部!
第750章 矿工家属!
2009年2月14日,下午,开阳县平安镇平安村。
“就是这里,因为煤矿事故死亡的几个矿工都是这个村子的,他们家都在这里。”
杨东带着马伯光和韩浩,从车里面走下来。
车子只能停在村头,因为再往里面全都是积雪。
现在还没有村村通,路路通政策和工程,所以村里的路基本上是土路,而且下了这么大雪,农村基本上是各扫门前雪,没有人清理土路。
时间久了,雪又多又厚,而且很不好走。
“组长,咱们直接进去吗?他们会不会不信咱们?”
韩浩脑子灵活,想了一下之后,提出异议。
既然是多年来上访未果,那必然是对县里甚至市里已经失望乃至绝望,心里面只有恨意。
如果听说是省纪委巡视组的干部过来调查这件事,只怕第一个念头不是兴奋,而是愤怒和抗拒。
毕竟在死者家属眼里,巡视组又能如何?只怕是过来套话的,到时候又会出现官官相护,反倒是害的他们更不安全。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别说得不到公平与正义之后,那就更对官方有所防范。
杨东想了一下,觉得韩浩的提议很有道理,就这么过去,大摇大摆的说是省纪委巡视组的干部,效果非但不会好,而且会很糟糕。
“那就说咱们是收粮的粮头,他们对巡视组有所防范,但绝对不会防范收粮的粮头。”
杨东是农村的,知道什么样的身份,更适合与农村人交流。
东北是产粮地区,一到秋天的时候,玉米和高粱之类的作物就会收获到家,然后等到入冬之后,就会卖到镇里的粮库。
而因为交通不便,又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就出现了收粮的粮头,也就是粮头先自己承担收粮的费用,把农民家里的粮食收购过去,然后转头卖给粮库或者其他一些企业和养殖场,通过中间赚取利润。
杨东三个人就装成粮头,来这个平安村里收粮,至少彼此间谈话不会出问题,如此才能顺利的套话。
“好,那我们就叫你杨老板。”
“我是司机,他是会计。”
韩浩听了杨东的提议,立马开口给三个人各自安排好了身份。
“走吧,先去第一家,就在村头,矿工李白河家里。”
杨东按照马大龙之前给自己的位置,带着两个人朝着村头第四家走去。
这是个两间的土房,在2010年前后,东北的农村依旧还有很多土房子。
破旧的土房子,破旧的木头院门,院子里面都是积雪和枯草,还有种地用的拖拉机,以及滚木,装水的大铁桶,院子里面还有一堆玉米,被雪盖了一层,但能看出里面黄灿灿的玉米棒子。
杨东推开这个木头院门,走了进去。
李白河家里看到有人来了,也从屋里面出来,是一个看起来六七十岁很苍老的老头儿。
“你们干啥的啊?”
老李头推开屋门,望着杨东三个人,一脸的疑虑,倒是没有警惕和害怕。
农村人的胆子很大,而且大雪天也没人过来作恶,村里人都很团结和谐,更没外地人闹事。
反倒是城里人,虽然门对门住着,但是可能住几十年了,都不一定知道邻居是做什么的,长什么样,彼此防范心理很重。
甚至楼上楼下,谁家有婴儿哭闹,都会引来争吵骂战。
“大爷,你家苞米卖不卖?”
杨东笑着开口问老头儿,指着院子里的那一堆苞米,也就是玉米。
只是东北地区,喜欢称呼苞米。
“你是粮头啊?”
“我以前咋没见过你?”
老李头有些疑虑的问着杨东,但是脸上已经露出了一丝笑容。
杨东笑着回答道:“大爷,粮头还专门分熟悉和不熟悉吗?”
“那当然,我们熟悉的,才敢放心卖给他啊。”
“不然卖给不熟悉的,又不给钱,我们去哪要钱去?这都快过年了,谁也不想大过年的闹心啊?”
老李头一嘴的东北话,朝着杨东说着,但是已经推开房门,朝着杨东三个人示意:“先进来喝口茶,天怪冷的。”
“行。”
杨东也不跟他客气,在面对农村人的时候,也不要太客气,会有一种距离感,自然而然的就融入不进去。
杨东进去之后,从外屋地(厨房)往里一垮,来到了里屋(卧室)
里屋有个通天的火炕,坐西朝东的方向,得有三米长,两米宽。
杨东进来之后,屁股往炕上一坐,双手往被里一插,立马就暖和很多。
如此熟悉的举动,李老头的心放下了。
“家里没什么好茶,喝点猴王吧。”
李老头拿三个大茶缸子,白搪瓷的大茶缸子,上面还刻着某个伟人的头像,一看就是六七十年代的物件。
一个茶缸子里面放了一堆猴王茉莉花茶,暖壶里的热水一倒,这就是茶,农村人眼里的茶,也是最朴实,没有那么多假正经道理的茶。
百姓日用即为道,别扯什么茶道,做作的茶艺,你就是玩出花来,最终也得过肚子,成了一泼尿。
上一篇:权力巅峰之我不是青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