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捡个小兕子公主 第297节
一年三熟那对百姓的意义可想而知,这简直是造福百姓千秋万代!现在他们明白了,感叹都督那一腔为国为民的宽广胸怀。
“原来还有一年三熟的水稻,这样的好东西竟然不在我大唐?”
“这可是造福百姓的好东西啊,必须得归我大唐所有,别人也没有占据的资格!”
“对,打到林邑国,抢回水稻种子,从此咱们就再也不用挨饿了!”
“都督,有没有咱们神机营的份啊?咱们神机营也出征呗?”
靳言抬了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笑道:“当然有咱们神机营的份了,陛下命我调派一千火枪兵随军出征,由中郎将薛仁贵统领。”
大帐里的将领们一听顿时欢呼起来,薛仁贵则一脸懵,什么?由他带着火枪兵随军出征?
愣过之后,他突然反应了过来,靳言跟长乐公主新婚还不到半个月,陛下怎么可能让都督领兵出征呢,所以只能由他领兵出征。
薛仁贵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压力,同时心里也激动不已,这一次将是他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说是调派一千火枪兵,其实根本用不着调派,因为薛仁贵手下就有一千火枪兵,有自己人可用,也不会调派其他的。
能够出征的将领激动不已,不能出征的将领虽然略微感到一丝遗憾,但同样很兴奋,因为这是火枪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
他们心里都明白,只要火枪出现在战场上,必然会在战场上大放光芒,那么以后的机会就更多了,估计回回都离不开他们神机营!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这下咱们神机营可以大发神威了!”
“让林邑国那帮杂碎感受一下咱们大唐火枪的厉害,就怕他们直接吓尿了裤子!”
“可惜林邑国太远了,还得翻越大山,不然咱们带着火炮,那才叫过瘾呢,大炮齐发,保准吓得他们屁滚尿流!”
大家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火枪和火炮的威力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所以才让他们对此战充满了憧憬。
该振奋人心的时候就振奋人心,该泼冷水的时候就得泼冷水,靳言觉得现在就该泼冷水了。
“这次出征,关系甚大,这将会是火枪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之前陛下还有朝中的重臣都对火枪抱有厚望,对咱们神机营的训练也赞不绝口,战场才是真正的试金石,说一千道一万都没用,上了战场见真章!
“所以你们身上的担子很重,你们在战场上的发挥,决定了陛下还有朝中重臣对火枪的重视程度。换句话说,你们此次在战场上的发挥,决定了咱们神机营的地位!”
整个大帐里的将领们都变得肃然起来,他们也感受到了那股压力,正如都督所说,他们此次上战场的发挥关系到火枪的地位,关系到神机营的地位。
如果此次火枪在战场上大放异彩,那陛下肯定更加看重火器,大力发展火器,而他们这些被将军训练出来的人毫无疑问都会被大用。
如果他们在战场上发挥的不好,让陛下和都督失望了,那他们就等于失去了大好前程.
第570章 暗地交代薛仁贵
“不要觉得林邑国国小就骄傲自得,也不要太过紧张,只要你们能在战场上按照咱们平时的训练照常发挥,一定就能大杀四方的。
“最重要的是将士们上了战场不能慌,按照军令和操典来,一路行军,你们也不能松懈,要做好将士们的思想工作,将服从命令的军令可到每一个将士的骨子里。”.
靳言不能亲自领兵上战场,心里很不放心,神机营的将士对他来说就像是学生,辛苦教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要迎来考试了。
靳言嘱咐了很多,不管是出征的将领,还是留守的将领,都在认真的听着。
“好了,就先到这里,大家散了吧,回去动员一下,如果有什么困难或者要求,可以来找我。”靳言说完,又对着薛仁贵说,“薛仁贵,你留一下!”
这些将领们行礼之后,都退出了大帐,只有薛仁贵留了下来。靳言拍了拍薛仁贵的肩膀,笑道:“此次出征对于神机营的重要性,我就不再多说了。”
薛仁贵拱手肃然道:“末将明白,此次出征必然全力以赴,绝不辜负公爷的期望,绝不给公爷丢脸。”
“心里的压力也不要那么大,这次出征咱们神机营只出动了一千火枪兵,无法担当主力作战的任务,陛下也只是抱着试验的想法。”靳言笑着说道。
薛仁贵点了点头,说道:“末将明白!”
“陛下任命了侯君集为岭南道行军大总管,我举荐薛万彻做了行军副总管。”
薛仁贵听了靳言的话,不由在心里盘算起来,毫无疑问他和薛万彻将会是此次出征的大军中最稳固的同盟,因为他们都是都督这一系的。
“我与侯君集也还算相熟,他也是出身秦王府的老人,虽然说行军打仗,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但是私下里有什么建议,也未尝不可以提。
“咱们神机营是第一次上战场,侯君集还有军中其他的将领对火枪终究陌生,你才是军中对火枪最熟悉的人,所以我想侯君集在如何运用神机营方面也会问你的。
“你也不用怕,有什么就大胆的说,你是代表我去的,时刻记得,神机营和神机营的将军在陛下面前,在朝里还是有几分面子的。”
薛仁贵听了也不禁心中澎湃,都督在陛下面前,在朝里岂止是有几分面子。虽然他薛仁贵是无名小卒,却是都督的亲信,即便是侯君集贵为行军大总管也得高看他一眼。
“末将明白,末将愿立下军令状,一定让咱们神机营在战场上大扬声威!”薛仁贵抱拳一脸坚定地说道。
靳言笑着摇了摇头,军令状什么的,没有什么用,马谡也是立下军令状的,结果吧自己人头给立没了。
“此次出兵十分仓促,应该很快就会出发,你明天去拜访一下侯君集,我就不陪你一起去了。”靳言是不想看侯君集那张脸,心里对一个人有了不好的印象,举止之间难免会露了出来。
“是,末将遵令!”薛仁贵抱拳说道,既然他已经被调派随军出征,理应去拜见大总管听候指使,当然也无需靳言陪着去,那反倒是有以势压人之嫌。
其实靳言陪不陪都无所谓样,谁不知道神机营是都督的心血,他们都是都督的兵,不给他们面子,岂不就是不给都督的面子?
“这都深秋了,让你随军出征,我反倒有些过意不去,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老夫人。”靳言想到薛仁贵的老娘和小妹,不由地叹道。
“公爷不必如此,征战沙场是末将毕生所愿,也是家父之遗志,更是家母一直期盼的,希望我能振兴门楣,末将还要感谢公爷的提携之恩呢。”薛仁贵激动地说道。
靳言拍了拍薛仁贵的肩膀,说道:“此次出征在外,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专心打仗就是,我会代你照顾好老夫人和你小妹的。”
其实薛仁贵心里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老母和小妹,他出门后无人照料,听了靳言的话,更是感激的抱拳说道:“多谢公爷,末将真是无以为报。”
“行了,跟我还瞎客气什么?”靳言笑道,他已经把薛仁贵当成自己人了,自然会为他着想。
随着李世民的旨意下达,大唐朝廷飞快的运转开来,为这次出征坐着充足的准备。
好在朝廷一直做着战备,所以此次动兵虽然仓促,但是却有条不紊。
随着朝廷的急速运转,消息也在长安城中飞快的流传开来。一连串战争的胜利,让长安的百姓们充满了豪情,大唐国力日盛威震四海,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老百姓对于这次突然传出来的战争,并没有感到惊恐,区区林邑国而已,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林邑国在哪里,只知道哪是一个小国。
连昔年不可一世的东突厥都被他们给灭了,东突厥的大汗都在长安献舞,区区林邑小国何足道哉?
他们唯一感到好奇的是,那个林邑小国到底怎么招惹到了大唐,竟然让陛下如此果断的发兵攻打。
很快就有详细的消息传了出来,竟然和一年三熟的水稻有关!
他们这里一年一熟,都收获不了多少,林邑国那里一年三熟,很多都被他们当成野草,给随意丢弃在田野里。
听到的人无不惊呆了,一年三熟是什么概念,那就是他们这里收获一遍,林邑国那里就收获三遍,足足顶他们三年的收入啊。
听到的人无不血脉偾张,感觉林邑国遍地都是粮食,要是把那些粮食都运回大唐,还怕什么天灾,就算天天都是灾荒年,心里有粮也不慌。
当然他们也知道,这个消息是武安郡公最早发现的,只不过林邑使者不见武安郡公,还偷跑了,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
大唐哪里用得着看他的脸色,不管他是死是活,这个林邑羞辱武安郡公的仇是记下了,而当今皇帝又是武安郡公的老丈人,岂能不给自己女婿出气的?.
第571章 丰收的喜悦
这是想收集一年三熟的水稻种子,将水稻传播开来,造福百姓!之前还有人议论,觉得武安郡公太过霸道,竟然因为种子的事情,就要灭人一国,如今他们觉得羞愧难当。
武安郡公这是何等的胸怀,保暖的白叠花,丰产的玉米,到如今一年三熟的水稻,武安郡公真是爱民如子啊!这是多么大的恩德!这天下所有的百姓都得感念武安郡公的恩德!
他们也明白了为什么皇帝如此着急的出兵林邑国,或许把种子带来了,还能来得及播种.
让他们遗憾的是,这里的环境不适合种植水稻,他们真想试试冬天穿上和皮裘一样保暖的白叠花是什么滋味。
三万大军出征,对于大唐来说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不过李绩、程咬金、李孝恭、尉迟恭等人也陆续离开了长安,前往各地镇守,监视周边的动静。
整个长安最受震动的却是四方馆里的各国使节们,没有任何风声,大唐竟然就突然对林邑国用兵了。
起因是林邑国和骠国联盟为祸南疆,而且身为属国却对大唐不恭,为了南疆的稳固,大唐出兵征讨林邑国。
然而各国使节们都知道,这是怀璧其罪,大唐愈来愈强势了,各国使节们心里不免有些沉重。
高句丽正使高金正心里也有些沉重,但是他也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次战争的推动者是谁?
是武安郡公靳言,甚至在皇帝钦点了大总管的人选之后,靳言一锤定音举荐了副总管,可见他在皇帝面前,在朝中的影响力。
高金正很欣慰,也很庆幸渊盖苏文竟然能和武安郡公靳言交好,庆幸之余,高金正对白叠花和一年三熟的水稻也是垂涎不已。
高句丽地处苦寒之地,他们高句丽的百姓可比大唐苦多了,吃不饱穿不暖,每年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受冻饿而死。
大唐找到的稻种能够一年种三季,他听说之后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一年种三季那产量不就等于翻了三倍?
可惜的是,他们高句丽没法种水稻,他也听说玉米丰产,适合在北方种植,然而他根本就没有见到玉米,大唐的玉米地竟然有官兵把守!
大唐让人垂涎的东西太多了,还都和武安郡公有关,高金正的小眼睛滴溜溜只转悠,不知道心里打的什么坏主意。
吐蕃使节的院子里,禄东赞神情凝重,白叠花确实是造福百姓的好东西,大唐为了白叠花出兵高昌国也是理所应当的。
换做是他们吐蕃,同样会出兵掠夺,因为国与国之间本就是利益之争。
让他心中凝重的是大唐的反应,出兵三万精锐征讨林邑国,为了什么水稻的种子,这个对他们吐蕃没有什么作用,也种植不了。
他考虑的是这次出征,对于大唐朝廷,对于长安百姓来说竟是毫无影响一般,大唐国力已经强盛如斯!
连市井百姓都不畏战不怯战,反而一脸热血,恨不得也投身沙场随军出征,这才是最让他震动的地方。
也不是所有四方馆的使节都受到了震动,比如说倭国使节井边虾弄就十分的淡定,因为他们倭国和大唐隔着万里重洋,大唐就算再强又能怎样,有本事来打他们啊?
他们根本无所畏惧,井边虾弄看着四方馆里紧张兮兮的各国使节们,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只有他们不一样。
大军出征之后,长安城里却一片沸腾,因为玉米终于熟了。
其实玉米早就熟透了,靳言已经跟李世民说了可以收了,但是李世民却一直没收,生怕玉米还没熟透。
靳言提了两次也就懒的再提了,反正玉米掰了之后也还得晒,放在地里也是晒,就懒得管了。
现在连玉米杆都彻底枯萎了,负责的官员们这才来上报,玉米熟了,可以采摘了。
李世民很重视,带着文武百官亲自来到了地头,不止如此,发动了长安附近的宿老们前往观礼,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