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华娱第一富

华娱第一富 第702节

  对于以电影业务为主的他们来说,有一个今后的稳定收入来说是最重要的。

  毕竟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要是能拿下由全球最顶级投资团队组成的一家资管公司的股份,对于他们今后的电影业务绝对是一剂强心剂。

  如果这家资管公司的运营状况良好,他们今后也也不用再看银行的脸色贷款。

  就是苦于在这场张晨领导的“盛宴”中,他们由于囊中羞涩,没有投入太多资金进来。

  所以虽然想要多投入,但总占比放在那儿,他们在实际占股中还是比不过先锋领航、贝莱德和主导者张晨。

  而张晨自知在这场交易中,自己华国人的身份太显眼了。

  所以自己主动拿下了“最垃圾”的部分——科技公司股份。

  贝莱德、先锋领航现在都嫌弃的谷歌、微软等股份。

  原因就是这场危机虽然爆发没有多久,但是但凡是家上市公司,股价下跌是必然的。

  这些公司现在虽然股价已经下跌了一大截。

  但在他们眼里,远没有到触底的时候。

  这个时候去接盘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份,搞不好会把这次赚来的钱都赔进去。

  不过张晨也没有傻到按照目前的股价去计算这些股份。

  这么做反而会让这些人觉得他又有什么谋划。

  到时候突生变故,让他拿不到这些核心科技公司的股份就难办了。

  所以他直接从投行那里,以40%的价格拿下了这些公司所有的股份。

  就这,在贝莱德和先锋领航眼里还是跟傻子一样。

  没办法,实在是这些公司现在的股价行情太差了。

  张晨也清楚这些公司的股价在今后还会大幅度下跌。

  而且跌幅都在39%-80%之间。

  他以40%的价格拿下这些股份,在这些人眼里起码要亏几十亿美元。

  但张晨不在乎,他原本就是要在这场危机爆发后,大量购入这些公司的股份。

  时间早晚而已。

  现在能大量从投行这里拿到原始股,绝对亏不到哪儿去。

  他在这次的“做空”中,占据了40%的份额。

  也就是9020亿美元中的2608亿美元。

  按照“备忘录”中70%的赔付标准来算,他有1825.6亿美元的份额。

  其中拿出了付出了147亿美元,拿下了这些科技公司的所有投行股份。

  还剩下1678.6亿美元,张晨花了124.31亿美元占了“CD“资管公司的19.8%股份。

  拿了115亿美元(目前实际价值1150亿美元,且为非合成CDO)的CDO债券。

  投行们是希望AAA级CDO和“合成”CDO都转嫁出去。

  但张晨一方自然不会去拿那种他们本身就在做空的那种包含高风险次级贷款的“合成”CDO。

  所以张晨拿下的这部分CDO虽然目前市场没有人敢接手。

  但按照09年以后的价格来看,还是能以30%-40%的价格出手。

  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实际价值应该在400亿美元左右。

  剩余1563.6亿美元,则和先锋领航和贝莱德一样选择了展期。

  也就是说这部分资金,会以“还款”的方式逐步到他的手上。

  表面上来看,张晨这次账上没有多出一毛钱。

  但实际上,张晨对这次交易的评价是——赚麻了!

  不说1563.6亿美元,这个未来三年内就能收回来的款项。

  就单单是科技公司的这些股份来说。

  看看这些公司在23年的股价就能大概知道张晨的收益有多少。

  具体的数据张晨不是很清楚,但他清楚这些公司绝对是未来的“摇钱树”。

  相较于07年,十几年后,这些公司的股价会迎来大爆发。

  谷歌涨了3.4倍

  微软涨了11.9倍

  苹果涨了19.7倍

  亚马逊涨了74.4倍

  英伟达涨了61.5倍

  甲骨文张晨17.3倍

  而张晨拿下的价格是40%

  也就是说,对于张晨来说,在23年的时候,这些公司的股价涨幅对他来说还要再乘2.5。

  按照这些公司股份如今367.5亿美元,未来23年左右4098亿美元来算。

  综合涨幅是11.15倍,年均13%的收益。

  合计上还要高于“LIBOR(07年为5.2%)+5%”的收益率。

  但先锋领航和贝莱德他们可不知道未来科技世界,这些顶端科技公司的股票会疯涨到什么地步。

  毕竟现在算起来,互联网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完全还没有到集体爆发的时候。

  要等到互联网蓬勃发展,还需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所以这些科技公司绝对是现如今被低估的存在。

  张晨能大致算出未来这些公司能给他带来的收益,但先锋领航他们不能。

  而且对于张晨来说,实际涨幅应该是28.75倍,年均32.5%的恐怖涨幅。

  对于资金越多的投资,能有每年几个点的收益已经是投资界的神话了。

  就像巴菲特,在以个人资金100万美元进行投资的时候,也就是1950年至1956年期间,年化收益率大约是50%

  而到了1957年成立私募之后,资金量大增,他也只能保持每年大约31.6%的年化收益率。

  而等到他在“伯克希尔”,年化收益大约能有20%左右。

  这个时候他管理资产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千亿规模。

  千亿规模的资金,能有20%的恐怖年化收益,已经让巴菲特在圈内大受追捧。

  而张晨这32.5%的平均年化收益,资产规模也是千亿规模。

  这就能看出知晓未来大致走向,能在金融圈有多大的作为。

  这还是张晨收着来的结果。

  不过他也是记不住所有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只能通过自己对于这些经常出现在新闻上的科技公司来判断公司股价和未来收益。

  但是哪怕他能记住所有股票的未来走势,就他那庞大的资金量也不可能完全会按照他的“记忆”来变化。

  小打小闹的话,还能在这种股价走势中做到年化收益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但张晨手上的资金太庞大了。

  他现在动动手指都能将全球的金融行业交个天翻地覆。

  根本不可能在别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做到“资产”翻倍这种神话。

  总的来说,张晨在这场交易中。

  就眼下而言,就是1825.6亿美元。

  未来3年,只计算展期还款。

  就是1719.96亿美元(一年还清)至2081.16亿美元(所有钱在第三年才还清)。

  这要考虑到摩根等银行每年会还多少。

  不过考虑到这些银行的还款能力来说,先锋领航和贝莱德估算这部分资产大约是2200亿美元左右。

  如果再算上“ED”每年的投资收益,就按照50亿美元初始资来说,张晨三年资产在这场交易中赚到的钱,成功破2500亿美元不难。

  毕竟在危机中“抄底”可是资本家们的拿手好戏。

  之所以成立这家资管公司,目的就是准备在这场势必会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大量抄底全世界的优质资产。

  这部分的收益,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有太大起色。

  但放到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线,绝对能超过张晨等人400多亿美元的投入。

  另外还有金融危机过去之后,CDO价值的回暖,还能让张晨的资产暴涨一次。

首节 上一节 702/7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教师节谢师,手拿炮弹送校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