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第52节
“没…没上过。”苏阳的原身就是一个懒汉,上炕都费劲,更别说上大学了。
“这样啊,我上过高中,不过没考上想去的大学就不想上了。”古丽埋头吃着肉,头也没抬。
“什么大学?”
“当然是北大,阿塔想让我去京城混几年,最好留在那里工作,说比呆在和田强,但我不太喜欢那里,刚好没考上,我喜欢家乡,索性就回来了。”
苏阳笑了笑:“你想往外跑,很多人也想来和田,每个鸟不拉屎的地方都有可能是别人向往的方向。”
“哈哈哈…”古丽放下筷子笑了起来,“嗯,苏阳你还挺会说的,比大学生都会说。”
“对了,你爸爸去文化局开会了,是说承包河床的事吗?”苏阳想起正事,正好打听一下。
“嗯,可能是吧,不过在政策下来前,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先跟大家开通气会,另外还有一些补贴政策,毕竟这里的人挖了一辈子,说不挖就不挖了,也说不过去,现在边疆不是以前了,也要讲民主嘛。”
“嗯,也对。”
“那阿塔上次跟你说的事,你考虑的怎么样?”古丽本来不想问的,既然说到这了,索性问一嘴,“是阿塔让我问问你,不过,我不也喜欢当说客,做人还是遵从内心比较好。”
苏阳自然看得出来,这年头上到高中的人不多,尤其在重男轻女的现在,更不容易了。虽然距离大学就一步之遥,但除了北大还有更多的大学可以选择,说不上就不上了,一般人也很难做到。也不知和田的姑娘是否都这么洒脱,起码村里的嫂子们不是这样。
两个人吃着缸子里的肉排,没有加任何佐料,却没有任何腥味,嘴里只有羊肉的鲜美。
苏阳想了想:“我就是一个农村巴郎子,脚下不沾点土,我心里也不踏实。”
古丽点点头:“行,我听明白了,回头我跟阿塔说。对了,你要是单干也可以,需要钱的话,可以找阿塔帮忙,他没有坏心眼,就是喜欢把事情搞得很复杂。”
苏阳笑笑:“生意人嘛,不复杂赚不到钱嘛。”
苏阳啃完了肉,把馕撕碎泡在汤里,满满的一大碗,面馕里加了碱粉,也很有嚼劲儿,最后把碗里的汤一饮而尽,真他娘的爽!
苏阳起身去结账,老板咧嘴一笑:“已经结过了嘛。”
苏阳扭头朝古丽看去。
她站起身来,冲苏阳一笑:“没结,我都是赊账,阿塔天天来吃,回头一块算,嘿嘿…”
不过,苏阳还是掏出十块钱,放到了桌子上,“咱不能占人便宜,这是我请你的,得另算。”
“行,下次换我请你。”
苏阳笑笑,看了看外面的天气,快要天黑了,“天不早了,我还要买点东西,就先走了。”
苏阳走出店外,来到大胡子门口,骑上了摩托车,来到了巴扎后面的羊市。
羊市不光卖羊,还卖一些其他的牲畜,鸡鸭鹅猪等。生活在这里的汉人占了一半,猪肉的需求也很大,基本上有条件的家庭入冬的时候都会杀猪,有些非穆斯林的本地人也会杀猪。
苏阳准备买一些猪崽子回去养,等河床禁采后,大伙没有了额外收入,副业大肆兴起,在这里除了养殖就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打猎嘛,一般人没有那个本事。
到时候,不光猪苗的价格上涨,很多东西都会跟着上涨,看似一个承包的举措,实际上影响底层民生。
苏阳要赶在涨价之前,操办一些东西,加上二老年纪大了,种地也不得力,只能简单的搞一些养殖。
苏阳在附近溜达了一圈,在一家卖活猪苗的店口看了看,问道:“老板,这活猪苗怎么卖?”
老板是汉人,操着一口南方话:“和田黑猪苗差不多出栏30公斤,一公斤两块嘛,六十块钱一头。”
这是本地黑猪,跟野猪长得差不多,从石河子那边引进的杂交猪,主要是好养活,生的多,营养跟得上一年能生三窝,这边的人一般都养这种猪。
“猪肉才两块三嘛,活猪两块太贵了,便宜点嘛,合适的话多买几头。”
老板拿起计算器算了算,最后给出一个价格:“要是十头起的话,那就一块八嘛。”
“行,那就十头。”
按照平均三十公斤一头算,十头就是五百四。
“对了,猪饲料怎么卖?”
“二十一袋,一袋40公斤。”
现在的猪饲料主要是豆粕麦皮玉米面,加上一些鱼腥的碎料,没添加激素,每天拌一顿就行。
“行,来十袋。”苏阳拍了拍饲料,“乔木村的,给送到家嘛?”
老板拍着胸脯打包票:“放心吧,明天一早就给你送过去,保证咱家的猪苗比其他家的都欢实。”
苏阳付了一百块的定金,老板给开了一个条子,临走时问道:“老板,你那墙角的大苏打咋卖?”
老板好不容易碰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大生意,心情好,直接拎着半袋子苏打粉往摩托车后座上一扣,“送你了,拌料的时候别放太多,一小勺就行。”
“好嘞,走了老板。”
第67章 凡事早做打算
苏阳骑着摩托车来到乔木村,现在摩托车声音一响,大伙就端着碗往外看,随后各种八卦就开始溜嘴边子。
苏阳来到家里,停好车,苏老娘正在做饭。井台子上有一条鲫鱼。像是刚杀的,身上还抽着筋。
“妈,这鱼哪来的?”
苏老汉从屋里出来,嘴里裹着一块冰糖,左右鼓囊,每天吃药心里苦,时常裹着块糖才能缓解。
“你二姨下午来了,掂了一条活鱼,我刚给杀了。”
“那娘们又来干啥?一条鱼就想换咱家鸭子,那可不划算。”
苏老汉搬凳子坐在门口,笑着说:“这是盛子买的鱼,你二姨那人最多拎俩梨,这不是听说你买摩托车了吗,就过来看看,你下午人不在,他们也就走了。”
“行吧,盛子这人还不错,比他爹妈强多了。”苏阳卸下尿素袋子,在院子里溜达一圈,看了下废弃的猪圈。
上次翻盖房子的时候,顺便给糊了一层泥,本想养一头白猪的,现在情况复杂了,准备多养几只黑猪,等十头黑猪长开了身子,这圈就小了。
“老汉,我在镇上买了十头猪崽子,明天一早就给送过来了,咱们先养着,过了年生一窝,那就热闹了。”
苏老汉一听,吐出嘴里的烟圈儿:“阳子,你现在买猪苗子,过年也不出栏,买它干啥,还一下买十只,咱咋养得起啊。”
苏老娘也端着馍筐出来:“是啊,那猪崽子比人吃的都多,家里那点棒子面,还不够它一顿造的。”
苏阳打开猪圈门,在里面看了看,的确不够大:“现在买猪苗正好,等过了年中生崽,再养到年关刚好又出栏,凡事咱都能早做打算。”苏阳走出猪圈,挂上门,“另外,棒子面好人还吃不起,咋给猪吃,我在城里顺便买了猪饲料,掺着棒子粒麦糠一起喂,冬天能过去。”
“那行吧。”
以前苏阳不干活,他们啥事都得管着,现在苏阳能挣钱了,还骑上了摩托车,他们觉得自己一下子老了,有些事也做不了主。
“老汉,咱们村里不是有个猪圈荒着嘛,现在也没人要,我想把那院子买过来。”
听到买院子,二老就不乐意了,但是不买也没地方养那么多猪,想了想就算了,“那猪圈多少年没有人用了,在陈二家前面都荒了,你去问问张军,现在归村里管。”
“行,我去看看。”
“吃了饭再去啊。”苏老娘后面喊了一声,
苏阳转身:“一会就回来。”
村里的猪圈在他们迁户前就有的,是以前人民公社留下来的,把全村的猪集中在一起养,还有骡子和牛。沟槽和饮水渠这些东西都齐全,就是现在没人用了,废在那里也没人要。
苏阳来到张军家里,家里正忙着吃饭,苏阳掏出一盒烟放桌子上一放:“叔,吃的挺早啊。”
张军媳妇看到烟,笑了笑:“阳子来了,快坐下,坐这喝碗汤吧。”
“不了婶儿,我找张叔有点事。”
张军从屋里出来,手里拎着一瓶人参酒,一颗巴掌大的野山参泡在里面,笑咪咪的说道:“阳子,有事就说事,掏什么烟啊,你这样我还咋戒烟啊。”
“行,我下次不带了。”苏阳笑着,话锋一转,问道:“张叔,村里不是有个荒废的猪圈嘛,现在也没人用,我想买下来养猪。”
“买猪圈?”张军一愣,那破房子放在村里都嫌弃碍事,都准备要扒了建广场,但是人工水泥得要钱,这事就算了。
现在听说苏阳要买那破猪圈,张军咧嘴一笑:“阳子,你要那房子干啥,又不能住人。”
“不住人,养猪。”
“那行,你要是要的话,就拿去用。”
苏阳为了以防万一,执意要买下来。
“叔,我这一用不知道多少年,最好还是买下来放心,你看村里要多少钱,合适的话就买了。”
张军媳妇在一旁怼了怼张军胳膊,示意赶紧答应,甭管出多出少,这钱也是进自己腰包。村里不分行政村或大队,分村民组。乔木村有东西南北四个组,现在不比从前,没有集体劳动,四个组也就没分那么清了,现在就是张军一个人说了算。
“行吧,那破院子也不值什么钱,漏雨修补的也得花钱,两百块钱得了,我给你开个条子,你看成不?”
“没问题!”苏阳本想得五六百,没曾想还便宜了许多。
张军回到屋里,找了个纸条子,盖上了一个村里的大红章,这事算是成了。
第二天一大早,苏阳就起来了。
吃过饭就拎着扫把和铁铲来到猪圈,推开门,里面满是枯草,好在院墙和圈墙都是好的,打扫打扫就能用。
没过多久,村外送猪的飞彩三轮车来到村口,车上带着十头猪崽子,一进村就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谁家一下子能买这么多猪,不是说买不起,而是养不起。白面馒头刚吃上,还得掺着玉米红薯面,十头猪崽子,怎么着一顿也得好几斤粮食。
“大妹子,问个路,苏阳家在哪知道不?”
“阳子?”娜扎嫂子刚好来超市打酱油,出来正好碰上,“往前走一骨碌,到头右拐就到了。”
“行,谢谢大妹子。”
三轮车朝着村里开了进去,苏阳招招手引导车子来到猪圈。
忙活了一早上,总算把院子里的杂草给清理出去,又收拾出来了一间屋子,晚上也能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