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第146节
顺子尴尬的合上本子,处于保密原因,只好向苏阳投来可怜的小眼神。
“婶子,顺子可不就是外面有人了吗?那家伙,拉都拉不住。”
“大壮,你他娘的,信不信老子一口唾沫淹死你。”
眼看着顺子媳妇就要跑到厨屋拿菜刀,苏阳站起咧嘴一笑:“婶子,顺子这是干正事呢,过几天你就知道了,整些派头提前适应适应呗,你放心吧,顺子外面绝对没有人。”
顺子媳妇听到苏阳的话,这才相信了几分,不过还是撇了撇嘴。
“就他,还有个屁正事?”
“呵,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过几天你求着给老子嗦棍,老子都不带搭理你的。”
“顺子,你说的哈!以后让狗给你嗦吧!”
苏阳:“....”
顺子媳妇闹腾完拉着顺子回到家里,大家也就散去了,一直到中午,吃过午饭,准备去乡里找大军签一下承包合同,还有对赌协议。
嘱咐大民去当地的木材厂买一些木头桩子,杨木和桐木最便宜,这里遍地都是,五百块钱就能搞定。
苏阳开车来到了乡里的机关大院,在门口买了一盒茶叶来到大军的办公室,敲了敲门进去。
“阳子,你来的正好,我正想跟你说呢,上面领导跟兄弟乡镇用林地置换了那片荒地,为期五年,以后那地方就归你了。”
“太好了,谢谢三姨夫。”苏阳闻言一喜,把茶叶放到桌子上,“三姨夫,这是碧螺春你尝尝。”
“你这孩子以后再拿什么东西,我跟你生气哈。”大军笑呵呵的从抽屉里拿出一摞纸:“这是对赌协议和承包合同,不过作为长辈我还是要劝你一句,这事你可要想好啊。”
苏阳拿起桌子上的笔,掀开合同大概看了一下,基本没什么问题:“放心吧三姨夫,没事的。”
苏阳直接在上面签上了字,那对赌协议也一并摁上了手印。
大军用红章在上面盖上了红章,基本就算是敲定了,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反悔。
现在就等银行的贷款下来了。
苏阳从机关大院出来,径直去了集市上,过完年,这里就冷清多了,小商贩也少了很多。
果然,过年就是过年前那几天。
苏阳来到糕点的铺子上,包了二十封的三刀子,这是本地的一种油炸糕点,大概半个手掌大小,背面划了三刀,俗称三刀子。
是用蜂蜜混猪油和面粉做的,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包上几封,小孩子爱吃,走亲戚也好看。
苏阳准备带回去给乔木村的大伙尝尝,有些人还是老乡,回来一趟太麻烦,能尝尝家乡味也是不错的。
买完东西,又来到五金杂货店,问了下生铁的价格,太贵就算了,只能退而求其次,用铁丝网代替,八毛钱一米,一要就是四千米,老板直接掏出了兜里的硬盒香烟。
这对他来说是一笔大生意,不过苏阳要求他们负责实地安装。
老板一个人自然无法完成这样巨大的工作量,不过他可以雇人帮忙完成,看在钱的份上,老板一口应下。
苏阳留下电话后便开车走了。
回到家里,大民他们听到车子的声音就赶了过来,木头的事情已经买好了,一共三百根木桩,一共花了四百多。
大民拿着账本,清晰的记录在上面。钱还是顺子他们三个垫付的。
一只等到了傍晚时分,苏阳的电话才响了起来,苏阳悬着的心才松了下来。
银行的贷款早晨就已经审批下来了,无奈打了很多电话提示没有信号,现在才终于接通。
苏阳又暗骂了一通狗日的移动,静等着银行卡收款。
不过由于是跨行跨地区转账,需要扣除一千的手续费,苏阳直呼还有比移动更坑的就是银行了,只好明天再跑一趟银行把卡和手续办了。
剩下的事就交给他们三个了,他们在当地,有钱能让鬼推磨,想必也没什么难度了。
苏阳来到老爷子的院里,准备告个别,等明天办完事就直接出发了。路上再耽误几天,到和田的时候刚好赶上春播。
老爷子在院子里收拾柴火,年纪大了也闲不住,没事往家里拾柴。
苏阳帮忙把柴火摞在墙根,用油纸盖上。
“阳子,快该走了吧?”
苏阳本不好意思张嘴,老爷子冷不丁的问了一句。
“爷爷,明天晚上就回去了,不过我在这边干了点生意,后面我会经常来这的,放心吧。”
老爷子好像没听到一样,从兜里掏出老汉烟,烟嘴在嘴里蠕动了半天,下巴抽搐:“好嘛,路上慢点开车。”
“唉!”
苏阳从老院出来,在自己屋里收拾了一会,屋里的老家具用油纸盖上防潮,以后来的时候也有地住。
到了第二天,苏阳睡了个懒觉,这些天本想在老家舒服过几天。可没想到也没闲住,到哪都能跟玉石打上交道。
苏老娘已经把东西都收拾好了,陆续有村里的人来这里看看,象征性的打个招呼。
苏阳起床后简单吃了点东西,便开车来到县里银行,把手续办完,又办了张银行卡。上面说放款需要再等几天,刚好趁这段时间,再筹备筹备其他东西。
回到村里,苏阳把银行卡交给了顺子。
“大民,这日常的开销,无论多少,每一笔都得记录,做生意的第一步就是账目清楚。”
“放心吧阳子,都记着呢。”
顺子把银行卡在媳妇面前晃了晃:“看见没,十万块钱,算不算正事?晚上等着给老子嗦棍吧!”
顺子媳妇顿时眼睛一亮,崇拜的看着自己男人:“哎呀,你是俺男人,听你的还不行嘛。”
“男人,不征服女人,何以征天下?”
回头一看,苏老娘把东西都塞进了车里,恋恋不舍的上了车,苏阳跟他们三个交代了一些事情,便上了车。
第152章 库兰河
车子驶离了村子,上了国道,按照来时的路线逐渐远离了故乡,这一亩三分地的地方,总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淡忘。
车子经过几天的行驶,终于进到了和田的地盘,如今天气逐渐回暖,远处山丘上的浅雪也已经融化,露出灰褐色光秃秃的地皮。
有一些獭兔从窝里钻出来,开始啃食地上钻出来的青草尖尖。偶尔还有黄羊出现在地里,低头散步。
远远看去,有一些人已经拿着农具来到田间地头收拾地皮,拖拉机还不时兴,先用耘锄耕一遍,除除草根,给地松松土。
现在这个季节种的是甜菜和春小麦,也有种大豆的,棉花还要等到五月份才行,那时候天气就正式回暖了。
加上西北光照时间长,生长周期短,三个月就可以收棉了。到时候会有天南地北的人来这边拾棉花。
车子刚回到乔木村,就碰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热情的打着招呼,经过春节点缀的乔木村,家家门口贴新,格外喜庆。
有一群小孩在车屁股后面跟着,叫着西懒的名字。家里的大人开始撵着打屁股了,让他们叫阳哥。
苏阳咧嘴一笑,停下车给他们分了一封三刀子,其实对这个称呼倒不在意。
不知为何,苏阳觉得这里才有家的感觉,有种久违的亲切感。
“哎呦,阳子回来了!”二婶子正巧从院里出来泼刷锅水,看到苏阳从马路驶过。
“二婶子,回来了,吃饭没啊?”苏阳笑着打个招呼。
“吃了吃了,你们没吃的话,锅里还有热馍馍,凑活一顿呗。”
“不了,回家多少做点。”
回到家里,推开院门,二老的心情也好了起来,两头都是家,如今在哪都一样。
苏老娘来到厨房,把锅给洗了洗,煮了一些米糊糊。切了一些腌好的咸菜,盆里的咸鸭蛋也好了,已经开始淌黄油了,也煮上了几个。
吃过饭后,听说苏阳回来了,刘小成就赶紧过来看看。
“阳子,回来了啊,家里都还好吧。”
“都好着呢,小成哥,这是从家里带的三刀子和香料,你带上点,给热巴嫂子尝尝。”
苏阳取了一封三刀子,抓了几把香料用报纸给包了起来。
“谢谢阳子,这多少年都没吃到这口了,你嫂子是本地人,见都没见过,肯定喜欢吃。”
“村里最近都还好吧。”苏阳问道:“走了没几天,感觉就跟过了几年似的。”
“村里能有啥大事,就是王赖子年前出来了,估计现在也老实了,这几天门都没出,咱也不用管他。”
苏阳倒不怎么在意他,只知道狗改不了吃屎,要是下次再惹到自己头上,就不会手下留情了。
“对了阳子,鉴定所咱什么时候接活,现在大家伙家里的事都忙活完了,地里还有点活,把甜菜和大豆种上,估计忙几天也差不多了,后面就闲了。”
苏阳抽根烟想了想,村里的大伙家里都有地,有的家里还想趁春播的时候开垦一些荒地。
这么算下来的话,估计要等到正月十五以后了。
“这个再说吧,等明天我去城里问问,有活的话就接,大家腾把手的功夫也能做了。”
“行,只要有活,咱就能找到人。”
刘小成回去后,苏阳带了两封三刀子来到了羊圈里看看,老陈头和哈孜克住在这里,也不知道咋样了。
刚进门,屋檐下的雀鹰就飞了过来,发出“呜呜”的声音。苏阳伸开手,雀鹰就落在了手上,啄着手心,亲昵了一阵子。
这小家伙几天没见,现在已经长大了,翅膀也硬了,认主后的雀鹰,后面就更容易训练了。
“阳哥,阳哥你来了!”
哈孜克拎着水桶从羊圈里出来,看到苏阳,高兴的叫喊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