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第124节

  苏阳这才得闲去忙活别的。

  吃过午饭,去老娘在家里收拾了一会,就去隔壁大娘家里帮忙蒸馒头,蒸花糕。

  虽然是迁移户,但是这老家带回来的传统习俗也没丢下,算是个念想。

  每年过年前,家里就会蒸一大框馒头,需要周围的邻居帮忙一起蒸,还要包红薯馅、胡萝卜馅的包子,以及蒸花糕,做好之后放在袋子里,能吃到年后正月十五。

  一般头天晚上就会开始和面,放自制的酵母或者碱水,把面粉倒在框里盖上布,到凌晨的时候就会发好。

  白天的时候,周围邻居喊一声就会去家里帮忙,几个人聊着天开始和面切馒头,烧锅等等。

  尤其蒸花糕是个技术活,枣糕其实就是用白面蒸的,用擀面杖擀成长条,用刀背在上面压花刀,压成条纹状的,再盘成花儿一样的图案,最后在花朵中间放几个大红枣点缀一下,就开始放进锅里蒸了。

  这种花糕一般是要给家里供奉的神仙上供的,之后人才可以吃。

  家里的孩子们也很期待蒸馒头这一天,每次都能吃上白面馍馍和包子,一次都能吃四五个,吃的肚皮溜圆。

  苏阳来到了北大窑,看了看窑洞的情况,准备过了年,先简单的修饰一下,预留出几间窑洞当做工作间,其余的就用砖头给垒起来,现在光是堵住窑门并不安全。

  “阳哥,昨天我把黄皮子给卖了,一共四十块钱,霍大夫还说以后有的话还要。”哈孜克手里握着钱给苏阳一半,苏阳没接,让他自己留着花。

  “我看西边的窑洞里还有几窝,等晚上再下点夹子就好了,也顶你干几天活了。”

  哈孜克高兴的应着:“今天早晨我就已经下了,现在还没去看,我这就去看看。”

  北大窑这边是位于三不挨的荒地里,周围还有野鸡和野兔子,有时候还会在窑顶上嘘窝,如果夜里去捂一下,运气好的话能捂住野鸡。

  但是晚上实在是太冷了,根本走不出窑门。

  苏阳拉着尺子在窑洞里量了一些尺寸,准备定做几个铁门,回来的时候找泥瓦匠在里面把窑洞给隔开,弄个休息和吃饭的地方,大家中午吃饭的时候就在外面席地而坐,总归是不太方便。

  原本苏阳想在乡里租个大库房做鉴定所的,但是想到村里人家里多少都有些事,来回跑上班不方便,就暂时在村子附近做了。

  “阳哥,又逮到两只黄皮子,你快来看看...”哈孜克在西边喊了起来。

  苏阳立刻跑了过去,男人对这种逮鸡捉鱼的事情最感兴趣,看到被夹住的黄皮子,拎着得有五六斤重,“哈孜,你要是不卖的话,这皮子能做个手套子,可软和了。”

  哈孜克憨憨一笑:“我手不冷,只要能换成钱,我心里就暖呼呼的。”

  “反正现在也没说啥活,你那手上都是冻疮,多用热水烫烫。”

  “我知道阳哥。”

  苏阳在附近溜达了一圈,指导哈孜克从小口径步枪练习了一会,已经有一些准头了,也就放心了,以后遇到什么危险,起码也能用枪来吓唬一下了。

  离开北大窑,苏阳从家里切了几公斤的猪肉来到后院里,陈二老光棍汉子一个,过年的时候也没准备什么年货,就给他切了一些猪肉,可以包几顿猪肉饺子。

  “陈叔,这些猪头你留着吃,等晚上的时候哈孜克也搬过来住,你们在一块能凑个伴。”

  陈叔揉着眼睛,一把年纪了,看见苏阳就跟见到亲儿子一样。

  “那行嘞,我这边空大,哈孜克来了有地睡。”陈二接过猪肉嘱咐了几句:“你们回家的时候注意我安全,早点回来。”

  “放心吧陈叔,就回去待几天,过几天就回来了。”苏阳笑笑,帮忙饮完羊便回家了。

  临近傍晚的时候,一辆黑色的小汽车开进了乔木村。

  一路上摁着喇叭,在陈大明那里问了问路,便朝着苏阳家里来了。

  苏阳听到声音就出来看看,一辆黑色的奥拓停在门口,从上面下来一个中年男人,一脸笑容的走了过来。

第138章 格尔木青海料

  “巴郎子,请问就是苏阳吧?”

  “是我。”苏阳笑着走过去让了根烟:“快到屋里喝口水。”

  “叫我老吕就行了,牛哥说让我接你们一块回家,咱们都是老乡,也是顺路,等车开到老家这车子就留给你们开。”

  “留给我们开?”苏阳有些疑惑。

  “牛哥说你们回家总归有个车子开方便一些,等回头来的时候再开来就行了。”

  “这样啊,那麻烦吕哥了。”苏阳还以为直接把车送给自己呢,这几十万的东西,可是受不起啊。

  老吕在屋里喝了口水,苏老汉转身从屋里掏出了几百块钱往老吕兜里塞,人家虽说是报恩来的,但是用车也不能不给钱,起码路费和油钱得自己出。

  “老哥啊,这是干什么呢,这钱我都不能要!”老吕愣是把钱给推了回去,看来牛哥这人来之前也是交代过,不收钱,免费接送。

  没过多久,苏老娘从邻居家回来,手里拎着筐馍馍,还有几个菜馅包子。这是帮忙蒸馍,别人给的。

  “妈,赶紧收拾下,咱们这就要走了。”

  “行嘞,这馍馍带上路上吃。”苏老娘慌忙来到屋里,对着菩萨上了根香,“菩萨保佑我们一路平安。”

  苏阳他们大包小包的将东西塞了满满后备箱,就连脚底下都塞满了东西。本来还想再带一些东西的,被苏阳拉住了。

  苏老汉换了身军大衣,往车里一座,打量着四周,苏老娘拎着馍馍把大门紧锁,钥匙揣进兜里,坐到了后面。

  “行了吕哥,咱们走吧。”

  苏阳坐在前面系上安全带,下意识的掏出手机想导航,看到这老掉牙的手机也是叹了口气。

  现在开车的老司机那才是有本事,老吕从车上掏出一张磨损发白的地图,用手往上面一指:“咱就从这走了。”

  现在和田通往内地还没有一条完整的高速,直到98年开始修建第一条高速,00年的时候乌奎高速才正式通车。

  现在的公路是一级公路,在85年通车的乌昌公路,也是西北地区连接内地的第一条一级公路。

  车子开起来也比较好认了,顺着公路往前开就行了,开出西北地区就可以上高速了。

  这个路程要五六天的时间,将近四千公里的长途,中途要经过很多的地方,经过一晚上的颠簸,车子出了和田,来到了青海境内。

  沿途成片的黄土山连绵不绝,宛如大地的脊梁。山谷中传出哗哗的河流声,还有一些藏羚羊和鹿狍子在路边跑来跑去。

  偶尔还能看到牧民的牦牛在低头吃草,几只雄鹰舒展着巨大的翅膀,在气流中盘旋,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大地。

  这边的风光跟和田那种完全不同,看似荒芜,但实际上是一种空旷,天空仿佛触手可得,远处的白帽子山峰,点缀着大地的一抹纯净。

  几个人在车里聊着天,看着外面的青海风光,也没有什么困意。苏老娘有些晕车,开着一条缝的窗户,冷风从外面挤进来,能平缓的喘口气。

  还好带了一些风油精,抹在脑门上,感觉好受多了。

  “吕哥,前面就是格尔木了,我们到前面镇上吃个饭休息一会吧,今天白天的时候我来开,你休息一会。”苏阳从地图上看着前面就是格尔木,远远看到蜿蜒的公路尽头,有一个渐渐拉近的城镇。

  “行,困得眼皮都在打架了。”

  十几分钟后,车子来到了格尔木,这里的人口跟和田差不多,街道两旁是一个农贸巴扎,还有一些小旅馆,很多跑长途的人都会路过这里。

  在这里休息一晚,吃一顿当地的牦牛退骨肉和羊肠板面。

  车子停在了路边,苏老汉腿脚不方便,在车子附近站着透透风,苏老娘也不愿意花钱去吃饭店,便啃着手里的菜馍。

  苏阳拗不过他们,只好跟着老吕一起往里面走走,顺便打包过来两份给他们。

  顺着巴扎往里走,里面就更热闹了一些,有一个很大的牦牛交易市场,这里也是盛产牦牛肉的地方,内地有很多牛肉干都是牦牛做的。因为牦牛肉质纤维硬,做成风干牛肉干之后,很有嚼劲儿,越嚼越香。

  摊位上有很多的牦牛肉摊位,脸盆子大的牦牛肉干挂在摊位上,诱人的枣红色在阳光下惹人垂涎,可能是过年的原因,很多人都会削上一块,用绳子拎着拿在手上。

  不得不说,比和田的吃肉习惯还霸气。

  “阳子,你要不要也称点牦牛肉回去,给家里的小孩吃。”老吕来到摊位前,老板看他们是外地人,直接用刀割下来一块给他们尝尝:“吃嘛,越吃越香。”

  苏阳接过一块放在嘴里,一股子麻椒的味道充满口腔,肉也很厚实,嚼了几口就上瘾了。

  “行,那就带点,家里也没小孩,老人牙口不好咬不动,路上就当零食吃了。”苏阳来到摊位前,看着一张张的牦牛片:“老板怎么卖的?”

  “五块一斤嘛。”

  “行,来三斤的,要那种麻辣的。”

  老板操起大板刀直接剁下一片肉干,挂在秤钩上看了一眼:“正好嘛。”

  随后又是几刀将肉干切成小块,装进了一个报纸对折的袋子里。

  老吕家里小孩子比较多,就多买了几公斤的肉干,付完钱便在附近的面馆坐了下来,这里跟和田一样都有本地的酥油茶,只是风味有一些不同。

  这边是炒熟的青稞面,吃起来口感更粘稠一些,还加了一些蜂蜜。

  面摊上有很多的外地人,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这里最有名的就是牦牛肉板面,远远就看到师傅在扯着五公分宽的面叶子甩了起来。

  往热锅里一放,涮几下就捞在碗里,浇上一勺热油葱花,放几块切好的卤味牛肉,一天的疲惫都能消除。

  这种板面跟陕西的油泼面倒是有几种相似,老吕说这面不一样,是用牦牛油和的面,面条更香。

  苏阳早已经饿坏了,操起筷子便大口吸溜进嘴里,确实比油泼面好吃多了,吃完板面喝上半碗面汤,肚皮就撑起来了。

  这边的土特产不仅是牦牛肉,还有闻名全国的青海料,其中主要的产地就是格尔木地区。

  有几个青海料大矿位于格尔木市西南一百多公里的高原地区,距离若羌约300多公里,叫做野牛沟。

  原来在清朝就是皇家矿场,青海料就被视为皇室用料,皇宫里的一些玉石大件,基本都是用青海料雕刻,用来赏赐王公大臣。

  因为这种料子虽然油性不足,但是硬度很高,也被称作硬玉,和田料反被称为软玉,所以最适合雕刻大型摆件。

  尤其是野牛沟的老矿,品质几乎可以跟和田料媲美了,只是这些年来,有了机械的参与,跟玛丽艳河床一样,全碰运气了。

  而在不远处,传来嘈嘈杂杂的声音,两人吃过饭,消化食的功夫来到了格尔木的玉石交易市场。

  这里比和田的交易市场还要大一些,约摸有十几排的摊位,每个摊位都很长,摆满各种形状的石头,主要是青玉、白玉和碧玉。

  来看料子的基本都是圈外人,赶路回家的旅人,捡到好看的就给家里人带一件。

  由于没有禁采政策,加上青海料的开采量大,所以这里的料子都是白菜价。有些白玉直接摆当做奇石去卖,往来的旅客多少都会带一些,相比和田料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

  “吕哥,要不要带块料子回去。”苏阳笑笑,随后拎起一块白玉看了看。

首节 上一节 124/1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钓鱼佬的重生日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